APP下载

柳州姓柳

2019-09-10罗云贵

广西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柳州柳宗元

罗云贵 柳州市文联主席,国家二级演出监督。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间或写些散文,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艺术报》《当代广西》等报刊上发表。

从柳州东下了高速驱车入城,一路可见绿柳扶风浓荫覆地,无处不彰显出这座城市对柳的钟爱。江边一溜石山如仙人列坐,各具神态。与众仙同时进入视野的更有一座高高的塑像,一位古装老人手握书卷,纵目北望,神情深邃。“那是我们柳州的老市长柳宗元。”当地人通常这样介绍,诙谐中满满的景仰和自豪。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历史的机缘巧合,导致很多外地人都以为柳州是因柳宗元而得名。据与柳宗元同时代的李吉甫所编撰的志书《元和郡县志》载:“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这里说得十分清楚,柳州最初是因柳江而得名。因此可以确定,贞观八年(634年)这座城改名柳州时,柳宗元还没出生呢。

但这丝毫不影响柳宗元千百年来在柳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柳州无可替代的神。为了纪念他,柳州人把城市的中央留给了他。一千多年前建了罗池庙,一百年前建了柳侯公园。

“春雨潇潇,柳水汤汤。龙城各界,拜公于堂。祭柳哀歌,声绕回廊。肃立默念,表我衷肠……”年复一年的清明,官方都要在柳侯公园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凭吊和追思这位划破蒙昧蛮荒开启柳州文明新纪元的巨贤,传颂柳州柳刺史的善政功德,传承柳宗元的文脉与精神,祈禱这里的文脉与福祉如滔滔江水,千秋万代奔涌不息。

时光回溯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经安史之乱重创的大唐王朝进入了下坡路,暮气渐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吏治腐败成为大唐催命的毒瘤。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年号永贞。在新帝的支持下,一场以抑制宦官专权、打击藩镇割据、惩办贪官污吏为目标的革新运动旋即铺开,但悲情的是,这场改革只坚持了一百四十八天。同年八月,顺宗被逼退位,次年被宦官毒死。革新派全部被逐出京城流放远州,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就在其中,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或许这是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的改革。因为顺宗登基时已中风,不能言语,是个残障皇帝。而革新派并不是功勋显赫位高权重的一品二品大员,旗手王叔文是顺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主力干将刘禹锡、柳宗元不过是新提拔的“员外郎”,要撼动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同时向几个毒瘤开刀,此中风险傻子都看得见。但他们毅然决然发起了热血冲锋,以平天下为己任,置生死安危于度外。

“永贞革新”如同彗星掠过黑暗的天幕,来得匆匆,去也匆匆,最后大唐的夜空落入更加深重的黑暗。因为忌惮与憎恨,保守派给革新派贴上了永不翻身的标签,十年之后,“二王八司马”中侥幸没死于谪所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五人满怀希望回京候任,却因刘禹锡的一首酒后诗被无情地外放到更荒远的地方。

也正因这样的缘由,一个姓“柳”的人和一条叫“柳”的江、一个名“柳”的州命运注定要重叠在一起,离京城万里之外的柳州历史即将翻篇。

唐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二十七日,这个日子值得当作柳州的圣日来纪念。因为这一天,柳州历史的天空迎来了自己的启明星,一颗光耀千秋的熠熠星辰——经历三个多月舟马跋涉的柳宗元终于抵达他的谪守之地柳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到柳州不久,柳宗元登楼凭栏,写下了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向一同被贬的难友一抒心中的愤懑。可以看出,重复遭受打击的柳宗元此时心情降到了冰点。

失意不能失志,他决心在冰点上燃起新的火把。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勤勤勉勉,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禹、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的政治理想,他想起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他要在这片远州蛮荒之地践行自己的抱负,让理想重放光芒。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以今人的心态品读柳宗元这首诗,你一定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这是一幅色彩斑斓风情绚丽的柳州先民全景图。但作为一州长官的柳宗元却笑不出来,惊愕之后是沉重,因为他看到的是与中原礼乐教化迥然不同的愚昧和落后。五岭逶迤,无情地将中原“皇风”阻隔在它的北面,柳宗元决定治理柳州就从传播儒说教化州民入手。

仿佛天意安排,一件坏事变成了柳宗元的良机。就在他到任第三个月的某一天,一场大雨致柳州文宣王庙大殿屋顶崩塌,差点儿把孔圣人的塑像砸毁。柳州孔庙建于初唐贞观年间,按理应是传播正统价值观和正统秩序观的教化基地,也是当地学子读书的场所。后来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全国各地孔庙都改称文宣王庙,要求以最隆重的礼节供奉和祭祀。但很显然,在这鸡骨占卜巫术大行其道的柳州,尊孔重道的风气并没有形成,文宣王庙也没有享受应有的敬仰与维护,柳宗元到柳州时,文宣王庙早已破败不堪。圣庙坍塌事件令柳宗元十分痛心,他决定办一件大事——重新修葺文宣王庙,举办州学,用尧舜禹的德行和孔子的学说教化一方百姓,努力改变这蒙昧落后的风气。于是他率先捐出了一个月的俸禄,并发动各官员乡绅商户捐款捐物,百姓出工出力,对文宣王庙大成殿进行加固修缮。工程进展顺利,两个月后大功告成。柳宗元择吉日举行了隆重的祭孔仪式,从精神上引导州民敬仰膜拜圣人,接受圣人之道的教化,摒弃野蛮的陋俗,按照礼仪行事,他还郑重地作了《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记录这件事。接着,他聘请先生,利用修葺一新的文宣王庙举办州学。当年十一月初,几十位年轻人济济一堂,书声琅琅。柳宗元有时亲自讲学,传授“四书”“六艺”,州学由此名声大噪,周边各地常有青年才俊慕名而来。柳州由此逐渐风移俗易,几年之后,终于有了几分礼仪之邦的新风貌。

然而,巫术盛行给百姓带来的人祸还是深深地刺痛柳宗元的心。当地人但凡遇到难事就“聚巫师,用鸡卜”。与巫术相配套的还有一个更糟糕的陋习,那就是迷信用宰杀牲口来探问凶吉,化解灾祸。比如有人得了病,巫师装神弄鬼一番后,先要求病人家属杀鸡鸭之类的“小牲”,如不见好转,再施巫术,杀“中牲”,又还不好,则杀“大牲”,依然不好,只好以布蒙面等死。人没留住,牲口也全杀光了,人财两空,全家都得等死。

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潭中县以来,这块土地经历了由县、郡、州的变迁。九百多年过去,此地始终人烟稀少、人气不旺时,与这种陋习不无相关。到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只有千来户人家(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记载),比起他出生、长大和步入仕途的百万人口大都市长安,实在是太过渺小、太过蛮荒。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愚昧的风气?柳宗元决定双管齐下。他首先想到了佛教教人慈悲戒杀,于是帮助大和尚退思恢复了大云寺,每日击磬鼓钟,引来百姓拜庙礼佛,不信巫术,不滥杀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从北方带来的药方传给民间,又安排人种植草药,为百姓解除病痛。渐渐地,通过医治康复的人多了,人们越来越相信医学,巫术逐渐没有了市场,人畜开始兴旺。

传播儒说、教化州民、治病救人、破除巫术为柳宗元迅速提升了口碑和人气,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施政的底气。接下来他决定拿出永贞革新的勇气向当地社会的顽疾开刀。当时岭南盛行把无法偿还债务的人的儿女没为奴婢,永世驱使,造成许多家庭骨肉分离,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显然违背了大唐法律,但问题是,它却并不违背当地的“乡法”。要废除“乡法”必然要触动许多名门大户的利益,改革再次考验柳宗元的勇气和智慧。经过深思熟虑,柳宗元采取了敲山震虎和灵活变通的方策。他一面命人广泛张贴告示,宣传大唐法律,明确“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违者执而诛之”,形成高压态势,一面提出了折中的计算方式,即从良人到债主家为奴之日算起,每年换算成一定数量的工钱,当工钱积累与本息相抵,就须释放。数额未到的继续在债主家劳动,直到能够相抵。经过坚决的推行和耐心的说服工作,大批奴婢得以释放,骨肉得以团聚,百姓感恩戴德。柳宗元这一善政得到了上级的赞扬,作为经验推广。

柳州的地形像个龟背,三面环水,当地人祖祖辈辈用瓦罐取江水饮用。虽开眼见水,但取水却是个难题,因为岸坡陡峭,往返相当耗时耗力,浪费不少人工,有时还发生因取水而摔伤甚至坠河的事件,但千百年来代代如此,没人拿出更好的办法。柳宗元想,在北方打井取水十分普遍,但在柳州这块龟背地上打井行不行?通过走访,他了解到,其实此前也有当地人尝试过挖井,但都在没见水时就塌方失败了,当地人归结为鬼神震怒,惶恐得再不敢造次。柳宗元不信邪,他派人仔细勘测地形,在城北选准了一个点,组织人力边挖边加固,一直挖到“八寻有二尺”(用今天的计算单位应该有十多米)的地方,终于见水,柳州龟背地上第一口水井就此诞生。全城奔走相告,百姓竞相取水狂饮,都在传颂是柳刺史的品德感动了鬼神,州民才能享受这样的福分。

有了经验,柳宗元如法炮制,又在城中打了多口水井,基本解决了百姓取水难的问题。柳宗元颇有成就感,在其《井铭》中说:“盈以其神,其来不穷,惠我后之人。噫。畴肯似于政,其来日新。”感叹井水之盈盈不穷,还表示要把打井精神推广到其他政务上去。

说到做到,他紧接着就发起了一个植树造林运动,亲自动手,和官绅百姓一起在城西北种了大片柑橘,在江边种了许多柳树,柳州气象一新。

今天看来,种柑植柳更像是一种文人雅士精神的追求和志趣的抒发,是改变蛮荒风气的一种教化。后世有人探问种柑植柳能产生多少经济价值,以此衡量是否真正惠及百姓,这完全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无知。我们必须读懂种柑植柳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句中“楚客”就指屈原,“皇树”就指屈原《橘颂》中的柑橘,“荆州利木奴”是个典故,大意是靠种果赚钱养家,是一种实惠。上述解读在他这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得到明明白白的印证。

毫无疑问,柳宗元是崇尚精神的,是坚守初心的。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壮志未酬,北归成空。但短短四年,他不仅给柳州留下了果实,更留下了种子。这种子是风气,是文脉,更是精神。

这种精神成为这一方水土一方人血脉中强大的基因,伴随日月星辰,代代相传。柳宗元死后第三年,当地人为他建了一座庙,取名“罗池庙”。韩愈惺惺相惜,特意为之撰写了一篇荡气回肠的碑文《罗池庙碑文》,后又寫《柳子厚墓志铭》,高度评价柳宗元为岭南启蒙作出的巨大贡献,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到宋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罗池庙改名“柳侯祠”。宋以后的明、清各朝,柳州这块土地上文明昌盛,人才辈出,进士及第不胜枚举。明代更是出现了以“柳州八贤”(戴钦、佘勉学、佘立、徐养正、张翀、孙克恕、龙文光、周琦)为代表的柳州才俊群体,他们深受柳宗元的影响,既以才学立身又以风骨卓然于世,名垂青史。

往事越千年,如果柳侯在天有灵,他一定始终注视着柳州这方水土的沧桑巨变,他也一定会看到,他理想中的“利安元元”唯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才能真正实现。今天的柳州,是一座生机勃发的现代工业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金字招牌,再看当年让柳宗元愁肠百结的蜿蜒柳江,现今已是令外地游客艳羡不已的百里画廊,一江两岸,高楼广厦,车水马龙,是百万柳州人生生不息的乐土。由蛮荒到乐土,与公元815年那场柳刺史与柳州宿命般的际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诵读柳宗元诗句的琅琅书声在柳州许多中小学回响,当地教育部门用自编教材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传播柳宗元的故事,品读柳宗元的诗篇。现在的柳州,崇文重教的风气尤为浓厚,教育品质声名远扬,昔日的文化蛮荒之地已经嬗变为岭南文教重镇,许多外地学子纷纷来到柳州求学。每年高考放榜,柳州总是以傲人的成绩张扬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多项统计数据屡获广西第一,每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竟占全广西的三成以上,柳州高中、柳州铁路第一中学跻身全国名校之列。不仅如此,比高考成绩更驰名全国的还有柳州的职业教育,柳州依托自身工业优势,建设了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职教园,“学技术,到柳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饮水思源,柳州人说,这都得益于柳宗元开创的尊师重道好风尚,也有人说,是柳侯在天英灵一直护佑着这一方水土。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州柳,作为千年文脉传承的使者和见证者,生生不息直到如今。正如我们愿意相信,鱼峰山下的山歌都是三姐亲口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柳州每一株柳都来自当年柳刺史亲手所栽的一脉相传。

柳州柳刺史,柳水柳如烟。这一切早已融为一体,从唐朝走来,向未来奔去。倘若一座城市也有姓,估计所有的柳州人都认定:柳州姓柳。

责任编辑 韦 露

猜你喜欢

柳州柳宗元
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限速方案分析
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元
中国成立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
江雪
文言文阅读指津
江雪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