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德育的意义和难度及方法
2019-09-10彭神保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攀爬中国古代教育的方向目标,观照近来语文教育德育的缺失,引出德育问题的意义和一些基于笔者教学经验上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语文
德育的意义今何在?
教育于民族的振兴,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毋庸赘言。然而谈教育,我们势必无法回避中国古代教育及其发展流变的过程。那么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古代的教育(尤其表现在儒家思想)本质。
我国古代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为士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一个什么都不懂得“氓”,通过学习“六艺”,成为一名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征战杀敌,写文作赋的有用之才。而培养的方法,除了教习六艺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本源良善之心的发掘,正是所谓的“致良知”。首先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意志坚定,节操纯粹的人,然后才是六艺精通的士。良知为本,六艺为末,良知为体,六艺为用。六艺易学,良知难致。这是儒家入世思想的部分在教育上的体现。立德立功尔后为人。由此而培养的人,往往重集体,社会而至国家,去个人,重家庭伦理,去巧言令色,而重个人行动。
近代教育界影响甚大的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宗教的目的,是由信仰而得个体的拯救,最终仍然是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同。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蔡元培的理想,不过是手段的变化而已。可以说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以贯之,因国难当头,这个“德”就更多了一层爱国主义的含义。
到了现在,我们国家教育方针是“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接班人”,前面的几个特点是“德”字为先。在无“德”的前提下,知识越多越反动是成立的。没有爱、没有“良知”的人,用“艺”水平越高,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我们宁可培养一群德高艺庸的凡人,也不要锻造出一个无德艺高的怪胎!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则往往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学科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于人在“致良知”上的尝试,要知道,只有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才能有效而正当地学习“艺”、运用“艺”。
在中小学阶段的人文学科学习中,语文课毫无疑问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旨在探讨的是:语文教育在德育中应承担什么角色?
怎样育人,钱理群先生等人强调的美、爱、理想,强调人的底色的温暖,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人文性的一个思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以为,在方法上,必须首先吃透教材,熟悉教材的主题,惟其理解,进而循序渐进,耳濡目染,并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影响。笔者以为,思想上亟待解决,甚于课堂讲授方法之类的技术性问题。
旧时学者,往往走出书斋,多有在学校任课的。其人格学识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好书,每日耳提面命,耳濡目染,即之者温,其作用之大,毋庸赘言。而教学方法,设计用心之多,为我辈汗颜。今之教师,在教务之外,为生计为职称为升学之压力,为班主任等诸多事务所纠缠,由此,其人格学识,无暇顾及,难以提高,为人堪忧。为民族将来计,更需正心诚意,循前辈所导之先路,传薪探赜。今日学生之素质,即为明日民族的将来,教师者,不可不笃行纯品。
语文教材文章的编纂,自有以时代为坐标,按文章体例发展为顺序,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直接投射到文体的发展及内容的表达。计其主题,大体有:无私的亲情、动人的爱情、纯洁的友谊、诚信笃行、坚忍不拔、刻苦耐劳、乐于奉献、怀才不遇、历史今昔的对比,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在作文课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这是在读写上体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特别强调學生“我手写我口”,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发乎真情作文。学生的认识,人品,才情,基本上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这是所谓的“文如其人”,作文应该像做人一样。这和我们中考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一致的,就是强调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归根结底,正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认知,以不变应万变地处理不同命题形式的作文。如此我们更发现,很多我们平时作文的例子,只要对其有相当透彻的理解,只要我们变换角度,就能够为我所用。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一是注意命题。不能选取那些大而无当的题目让学生去写,而是要让学生有所感受,能够引发他们动笔的话题。二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比如就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让学生进行修辞练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对比等等;再如,写词条诗歌或者词条作文,罗列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自然界的,社会性的,年度流行的,不一而足,学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但预先提示,可以选取几个核心意象,确立主题然后再动笔。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平时,我们通过举行辩论赛;诗朗诵;和课文同步的一些知识扩充;书法练习展览;或者摄影展,比如荷赛的作品,给学生更多观看世界的窗口,而不至于闭门造车。实际上,我们并不担心学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是担心他看到的是什么世界;推荐好书好电影;办班刊,鼓励学生写作等等。务求在听、说、读、写、看上全面刺激学生求知欲。方法多种多样,界中同仁的方法之多之广,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们不应忘记了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人格,锻造他那双观看世界的眼睛和时刻受到外来污染的脆弱而叛逆的幼小心灵,给予他路途的指引,促成他天赋的发展。
最大的难度在于,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都来关注教育,群策群力,为之把关,为之贡献;然后才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配合,如何教和如何学是同步进行的,是同样重要的教育环节,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7.
[2]学习语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2.
作者简介
彭神保(1969.12—),男,汉族,中小学一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中高年段语文学习关健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