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话开滦
2019-09-10莫若
莫若
开滦煤矿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
开滦煤矿的历史要追溯到1878年。1921年,华商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被迫与英商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经营,合称开滦而得名。
开滦煤矿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最为成功的企业。
1878年7月,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时任清政府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委派上海轮船招商总局总办、候补道唐廷枢以“官督商办”的形式,成立开平矿务局,资本银1200000两,在直隶滦州所属开平镇西南的乔家屯开钻打井,创建“唐山矿”。
1874年,在筹建直隶磁州煤铁矿失败后,李鸿章只得另辟蹊径开办煤矿。
经多方勘探,李鸿章发现直隶省永平府开平镇(今唐山市)的开平矿区矿产丰富,且质地优良,此地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就已用土法开采。
确定了地点后,在人选方面,唐廷枢于1873年担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李鸿章认为,没有谁比唐廷枢更适合这项工作了。因此,1876年9月,李鸿章即派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测。
按照李鸿章的要求,1876年11月3日,唐廷枢携英国矿师马立师对开平一带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并把开平铁矿石、煤炭的化验结果向李鸿章禀报。唐廷枢认为,开平的煤和铁,虽然不能与英国最好的煤铁相比,但成色相仿,开平煤质地松软,难以成块,灰分较大,出焦率却远高于英煤,非常适合炼焦,可以作为炼铁的原料。最难能可贵的是,开平的铁矿石不含磷,煤不含硫,这就使在未来开采中取得成功的把握比较大。
与此同时,唐廷枢向李鸿章表示,无论开平煤矿是官办还是商办,自己都不敢置身事外,自当竭尽全力、义无反顾,而且绝不会以招商局总办职务作为借口,推诿延误开平煤矿的开办。于是,1877年8月,在李鸿章的委派下,唐廷枢开始筹办开平矿务局。
在清末,开办新兴洋务企业,存在诸多困难,除了保守派的反对,还有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设备,而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匮乏。唐廷枢作为洋行买办,熟悉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与英国商人保持密切联系,聘请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不是什么难事,由此可见,其最大的困难落在了缺乏资金上。
创办开平煤矿这样大型现代化煤矿,无疑需要巨大资金。当时的清政府已是千疮百孔,官办显然无望;而李鸿章又担心利权外流,坚决不同意向洋人借款,甚至不允许洋人入股,这样一来,就只有在华商中招股。在那个年代,有钱的商人对官督商办的体制并不认可,购买洋务企业股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唐廷枢要求招商局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宁波等各口岸代为销售股票。同时,积极发动亲朋的力量招股。最终,开平矿务局招股很成功,1878年招股200000两,1879年招股已达700000两,虽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800000两,但作为启动资金,已经足够应付购置土地、进口采煤设备、员司薪金等支出。
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直隶(今河北)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并于三年后(即1881年)全面投产。
投产时,开平矿务局共有雇工3000人,当年产煤3600余吨,1889年增至247000吨,1898年则达到730000吨。此间,开平矿务局不断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并于1881年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火车。
此后,开平矿务局又从英国购进数台机车,开始运营客运业务。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开始扩展铁路线。1888年,开平矿务局开始发展海运,购进了运煤船,往来于天津、营口、上海、牛庄等地,所采煤炭最远卖到了南洋地区。
开平矿务局产煤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丰厚。到19世纪末,该局总资产已近6000000两,是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著者。
1892年,唐廷枢离世,开平矿务局由江苏候补道张翼接任总办。因盲目扩建,耗资过巨,大借外债,致使外国垄断势力渗入。1900年,张翼为逃避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战乱躲进天津英租界,英国人以他常放信鸽给义和团送信为由,将他逮捕。
张翼向当时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特林求助。德特林即与当时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的胡佛(即后来美国的第31任总统)合谋设下圈套,以任命德特林为开平矿务局“总代理”、全权处理开平矿事务为条件,搭救张翼,张翼被逼无奈只得应允。
1900年6月23日,张翼在天津被英军释放。权衡利弊之后,张翼给德特林写了一份“保矿手据”:“为立予手据事:本督办现派天津谷士道甫·德特林为开平煤矿公司经济产业、综理事宜之总办,并予以便宜行事之权。听凭其所筹最善之法,以保全矿产股东之利益。”
此后,胡佛以全权处理开平矿事务为由,于本日在上海与张翼签订租借开平矿务局合同。但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胡佛私下逼迫翻译把“租”字改成“卖”字,张翼没有细看就画了押。
1901年,开平矿务局改名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名为中外合办,但实际上此时的开平矿务局已被英国资本控制在手中。
1903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参奏张翼渎职误事,丧失开平煤矿经营权,清政府责令张翼“废除与英商合约,收回开平矿权”。张翼奉命赴英国提起诉讼,英商坚持以卖约及移交合同为依据,拒不归还矿权,中方失去了开平煤矿的主权,“废约收开”宣告失败。
1907年,袁世凯幕僚、天津道周学熙等人发起成立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以滦州公司抑制开平公司,为收回开平煤矿积累资本。次年,滦州煤矿即与开平煤矿势均力敌,此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提出了“发债收开”的方案,建议由清政府发行公债,从英国人手中赎回开平煤矿。但清政府不肯为发行公债进行担保,加之张翼反对赎回开平煤矿,因此,“发债收开”也不了了之。
1912年1月,“开平矿务局”迫使“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与其签订“联合”经营合同,在不平等条件下成立“开滦矿务总局”。总局地址设在天津。
当年1月27日,开平与滦州签订《开滦矿务总局联合办理合同草案》,6月1日,双方签订《开滦矿务总局联合办理合同》及《开滦矿务总局议事部规则》,决定将两公司联合后的新公司命名为开滦矿务总局。这一系列合同的签订使英国人侵占开平煤矿的非法行径合法化。此后,英方凭借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开滦矿区优质煤炭资源,加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和采矿技术,反而获得了比之前更加丰厚的利润。
在签订修正合同后,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由联合趋向于合并,成立了开滦矿务总局。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开滦煤矿一直被英国人掌管。
1922年,天津的开滦矿务局办公大楼建成。大楼上刻有英人设计的开滦标志,两个圆环代表两公司联合办理,中间菱形代表开滦煤田。
轰动一时的收回开平矿权运动,以“以开吞滦,开滦联合”收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两座由中国人先后创办的近代大煤矿都沦为外人之手,实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屈辱的一页。
1922年后,社会各界要求收回开平煤矿的舆论再起,而此时,得到了巨额利润的滦矿股东其实早就放弃了“收开”的计划。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以整理矿务为名,要求开平、滦州设定矿权,取得矿照并缴纳积欠的矿区税。1935年11月29日,国民政府实业部向开平和滦州两公司颁发了采矿执照,标志着中国政府承认了英国公司在开平煤矿的采矿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开滦矿务总局又被日本夺去。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但却依旧交还英国人经营。
唐山解放之初,开滦遇到了严重困难。矿区东部滦河大桥被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破坏,西部平津尚未解放,交通阻隔,煤炭难于外运,资本家将一批重要物资由华北运沪。直至1952年5月17日,人民政府宣布接管开滦煤矿,这是开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开滦煤矿的新生。
人民政府收复开滦矿务总局后,一方面对旧有林西、赵各庄矿进行恢复和改造,另一方面又先后建设范各庄、吕家坨、荆各庄等新矿井。范各庄矿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年产1800000吨的大矿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滦煤矿进行了“生产改革”“矿井改建”和“矿井技术改造”,引入了机械进行采煤作业和运输,改善了生产条件,并扩大了煤田勘探和新煤矿建设,20世纪70年代又加大了对原有矿井的开采力度。
1975年,开滦原煤产量达25630000吨,实现了5年前制定的产量翻番的目标,也是当时全国煤炭系统产煤最多的煤矿。
当时,其他地方的煤矿出现了大范围停产,造成华东地区供煤紧张。开滦职工勇挑重担,努力增产,确保了每日增发上海一列车煤炭。为此,周恩来总理曾表彰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开滦在“四五”期间搞产量翻番的时候,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唐家庄矿老工人吴旭芝,几十年来,年年月月出满勤,天天干满点。《人民日报》以“矿山老愚公”为题进行报道。
1974年8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在开滦召开全国煤炭工业生产现场会议,学习开滦的经验,研究进一步把煤炭搞上去的措施。1975年10月,新恢复成立的煤炭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徐今强部长作了《学大庆、赶开滦,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奋斗》的报告,全面肯定开滦的经验,并部署了在全国煤炭工业战线深入开展学大庆、赶开滦的活动。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顷刻间,强烈地震使开滦煤矿遭受到严重破坏,百年老矿变成一片废墟。地震中有6579名职工不幸遇难,2153名职工受重伤。地面3670000平方米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当时的7个生产矿井的主要生产巷道全部被水淹,淹没井下巷道300多公里,有33000多台设备被砸被淹,百里矿区处于瘫痪状态。
在抢险救灾、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开滦矿工不怕危险和牺牲,勇敢地冒着余震下井探险。供电恢复以后,全矿区立即开展了排水保矿会战。为了早出煤,全矿区各个生产矿井都是边排水、边恢复生产。1976年8月7日,马家沟矿在震后10天,首先出了第一车抗震煤。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77年12月,全矿区平均日产70658吨,达到了震前水平。为此,国务院于1978年1月3日给开滦党委、全体职工和家属发来贺电,祝贺开滦工人阶级取得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重大胜利,赞扬开滦工人阶级创造了复矿的奇迹。
对于开滦所取得成绩,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1977年10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在听取煤炭部汇报时,对学习和推广开滦经验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指出:“大庆经验要学,开滦经验也要学”。“开滦生产翻番,效率1.6吨,比全国高一倍,肯定是好经验”。
1979年5月,煤炭工業部贯彻中共中央“四月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二次大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开滦属于失调比较严重的矿井,列入了调整的范围。开滦的矿井失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支撑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是为国家而做出的牺牲。尽管在这次调整之后,不再提学大庆、赶开滦的口号了,但开滦在煤矿系统职工的心中,仍是一面鲜艳的红旗。
1999年12月,开滦矿务局更名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的开滦集团已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长盛而不衰,历久而弥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