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成本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2019-09-10冀荣礼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2019年6期

摘 要:通过对质量成本四个组成部分的分析,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主要构成,并对其主要构成进行分析,阐述了质量成本如何进行控制,为其他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0 引言

随着制造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往的高附加值逐渐被低附加值所取代,企业的生存也愈发困难。为了適应环境,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成本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质量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成本控制的好坏,因此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在制造型企业中,大多数都会受到上游客户的价格压榨及下游供应商的价格增长,而类似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摊销成本等很难进行降低,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能够消除产品缺陷及制造浪费,能够提高企业的形象,同时企业的资源利用将会更加充分。

1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国质量专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后经过数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质量成本理论。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能达到产品相关要求、不能满足客户或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一般包括:为确保与要求一致而做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于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所有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一致成本,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属于不一致成本。一致成本也叫做可控制成本,不一致成本也叫做结果成本。

2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发生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分为以下7个方面: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工序能力研究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情报费用;培训费用;质量改进费用。

一般来讲,预防成本不作具体降低要求,但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将这些策划做到尽可能细致、准确,尽可能的涵盖所有的方面,为后续的实际制造过程减少损失。以工序能力研究为例,在策划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工程能力、制造过程的工程能力、制造的节拍以及产品合格率等一系列过程管控指标,为接下来的制造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FMEA是开展策划比较好的工具,能够比较全面的识别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缺陷点,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

3 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指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检验费用;监测装置的费用;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检验费用是指产品检验时发生的费用,包括内部检验费用及外部检验费用。监测装置的费用是指对计量器具等进行鉴定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这些器具日常维护等发生的费用之和。破坏性试验是指因内外部需要必须对产品进行测量或测试而被测产品无法再次进行使用的试验。

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一样,都是一致成本。鉴定成本的主要控制点是需要对破坏性试验进行控制。根据工序能力合理制定破坏性试验的抽样频次及数量或增加非破坏性的检测设备取代破坏性检测,以降低成本。

4 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指用于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主要有6个方面的内容:废品损失;返工损失;复检费用;停工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质量降级损失。在制造型企业中,通常废品损失占了内部损失的绝大部分。

废品损失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不能被客户接受使用而只能报废所产生的损失。针对废品损失成本的控制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杜绝批量质量事故和降低过程废品率。杜绝批量质量事故需要从“三检”即首检、过程检、末检上着手,严把这些关卡,确保质量符合要求。而降低过程废品率则需要通过提高设备过程能力或优化过程工艺参数来进行管控。通常需要以SPC控制图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判别依据来识别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加以改善,避免不良品的出现。

5 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相关要求,导致顾客索赔、返工、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信誉损失。

索赔费用是指根据《购买合同》或者《质量协议》等由顾客开出的处罚费用,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价格,也包括追加的惩罚性费用。通常索赔费用为外部损失成本的重中之重。信誉损失为无形成本,通常需要企业内部进行估算其影响有多大。很多企业对信誉损失没有进行过多关注,殊不知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质量成本属于企业生产总成本的范畴,但它和其他的生产成本有所区别,如采购成本、物流成本、设计成本、管理成本等的生产成本。总体来说质量成本具有如下特点:

(1)质量成本只是针对产品制造过程的符合性质量而言的,即是在设计已经定型、标准和规范已经明确的条件下,也就是在样件相关资料及实物已经提交,顾客同意生产时,才开始进人质量成本计算。因此,它不包括重新设计和改进设计及用于提高质量等级或质量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2)质量成本是与制造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密切相关的费用。例如,预防成本就是预防出现不良品的费用。

(3)质量成本并不包括制造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所有费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费用是制造过程中同质量水平(合格率或不合格率、一次下线合格率等)最直接、最密切的那一部分费用。

现代质量成本还具有以下的特征。广泛性:要求功能、成本、服务等都能满足客户需求。多样性:除了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形式外,还要兼用其他的计量形式。比如占比等。收益性:寻求资本投入与由此产生的质量收益之间的最佳结构。动态性:随着产品质量适宜性的变化而变化。

6 质量成本控制

6.1 各成本之间的关系

提高产品质量会使产品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增加,但同时也会因为售价的提高和销售数量的增加而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因此增加质量成本支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到了一定程度后,再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则所花费的成本会越来越大,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却越来越慢。此时,质量成本的管理就要通过研究成本的增减与收益的增减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益的最佳方案。在一般情况下,随着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增加,产品的质量水平会随之提高,产品的缺陷数量会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质量成本呈下降态势。但随着质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虽然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增加较快,但损失成本下降较慢,这时就存在一个临界点,即最佳质量成本控制点。因此,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质量成本的优化,使一致成本和不一致成本的总和最小,使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最佳结构。

6.2 质量成本考核

质量成本考核就是对质量成本责任部门及个人的质量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以达到鼓励和鞭策全体员工不断提高质量成本管理绩效的目的。

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成本指标考核体系,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企业建立质量成本指标考核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a、系统性原则

质量成本考核系统是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子系统,而质量管理系统又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质量成本考核指标与其他经济指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子系统的状态,能促使企业不断降低质量成本。目前很多的企业将质量成本考核作为一个程序文件纳入到IATF16949程序文件中进行考核。内容、责任人、记录等都明确在程序文件中,在内审时进行确认是否完善。

b、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指所设立的指标体系要有可比性、实用性和简明性。

c、科学性原则

企业质量成本考核对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企业实际运行的依据。因此,质量成本考核指标应符合实际,真实反映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

为了对质量成本实行监控和考核,企业应建立质量成本责任制,即将质量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时,应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归口、分级管理的质量成本管理系统,将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再分别落实到责任人身上。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目标——可接受质量水平:

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中的一致成本和不一致成本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质量成本水平与一致成本呈相同方向的变化,与不一致成本呈反方向的变化。当一致成本与不一致成本相等时,质量总成本是最低的,此时可允许的缺陷率水平为可接受的质量水平。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目标——零缺陷质量目标:

根据现代质量成本观点看,内部缺陷和外部缺陷工作及其相关联的成本都属于非增值工作,都應予以彻底消除。预防工作则可视为增值工作而予以保留。而一部分的检验工作是预防作业所需要的,如质量审核,应视为增值对象。质量成本的最优水平存在于所生产产品达到目标价值之处。

6.3 质量成本管理

a、质量成本的预测

通常一个企业需要先编制质量成本计划,也就是质量成本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为了编制质量成本计划,就必须先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质量成本的预测是指根据企业的历史资料、质量方针目标、国内外同行的质量成本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用户的特殊要求等,通过分析各种质量要素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变化关系,对计划期内的质量成本所作出的推测和估计。

b、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计划是指在质量成本预测的基础上,针对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的依存关系,用货币形式确定生产合格产品时,在质量上所需的费用计划。

c、质量成本计划编制

质量成本计划的编制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直接进行;或者由制造部门编制,交由财务部门汇审和归总后,提交计划部门下达。

d、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质量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对质量成本的构成及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和管理上的问题点。

e、质量成本报告

质量成本报告是指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时所作的书面陈述,它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进行质量改进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质量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质量成本管理活动或某一典型事件(如重大质量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建议的总结性文件。

目前企业对质量成本的控制有以下几个误区:1、注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管理而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产品设计质量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剩,不足就会达不到顾客的期望,过剩就会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这两点从成本上来考量均不可取。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既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又不能过多增加功能,应当寻求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一个平衡点。2、没有开展全员质量成本管理。由于质量成本涉及的面很广,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采购、销售、检验和财务等部门,因此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做好,不能将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简单的认为只需要质量部门或财务部门的人员参与就能完成。3、没有适当的质量成本管理奖励制度。通过开展质量成本降低活动,可以找到降低质量成本的方法,为企业提高了收益。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奖励制度,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让这一活动持久的展开。

7 结语

质量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的一个中心工作就是要通过质量成本控制,把提高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以较少的投入,取得尽量好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并不断发展壮大。

质量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企业诸多部门和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因此,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都要积极配合、协调行动,施行科学的管理,保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顺利进行。

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立企业内部经济指标责任制的必要条件。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市场经营者,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经济指标责任制。质量成本控制就是要分清企业内部各部门对质量成本形成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便进行合理的奖罚,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得质量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兰质量手册:约瑟夫.朱兰.质量管理.2014年1月.

作者简介:

冀荣礼(1984),男,江苏宝应,技术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