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2019-09-10王成
王成
摘 要: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教师并不能够永远陪伴在学生身边,未来的道路需要学生独自去闯荡。学生也只有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因而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他们可以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一目标。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主体作用;生物教学;初中
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他们才能够拥有珍惜粮食的强烈意识;只有亲自体会到了父母挣钱的艰辛,他们才能够产生关爱父母的意识和行动。同样的道理,学生只有用心投入到了生物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他们才能够对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也因此能够将之进行合理的应用。归根究底就是教师要努力采取措施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知识,也能收获灵活应用知识的各种能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沉闷无比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的只有对生物教师教学活动的排斥,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学生留下生物充满趣味性的心理暗示,进而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教师该如何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呢?他们此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来为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为主体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会在网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如人类通过高科技改良土壤,通过辛勤劳动让沙漠变成绿洲,再如人类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等。然后笔者会将之制作成视频,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接下来笔者就可以让学生延伸视频上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此时整个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也能够畅所欲言。
二、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生物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自己放在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话,机械的知识接收过程只会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枯燥无聊的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自己则在旁边对其进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则需要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重新回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对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也会有着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笔者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征来对他们进行分组,还为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你们经常吃的食物都有哪些呢?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又是什么呢?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呢?2、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到底来源于哪里呢?由此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对即将要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探究。
三、师生角色互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极为强烈,这也是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回答教师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害怕回答错误会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异样的眼光。这时生物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学生来提出问题,教师则进行问题的回答。但这一操作的前提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有价值的,他们也能够对教师的回答进行评判。而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对即将要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自主研究,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例如:在进行《青春期》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處于青春期,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着基础的了解。这时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和课本内容来对笔者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问笔者:我在青春期补充哪些营养才能够让自己健康地成长呢?有的学生会问:我的心理会变得很别扭,心情也是时好时坏,我该如何去面对呢?等。笔者会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价值来进行回答。而学生一旦出现不同的答案时,他们也可以与笔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的话,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师即使知识讲得再透彻,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被学生用心接受,他们的教学质量也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这时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即将要学习的生物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并积极地研究有效的策略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洪柱.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4.
[2]邵学平.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认识[J].宁夏教育,2014(0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