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生长、生命
2019-09-10张静华
张静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如今,我们的课堂纷繁复杂,往往带着学生云里雾里,最终却只是殊途同归,看着高深,其实却是故作高明。因此我觉得,语文的阅读教学,其中的真谛应该只有一个字:简,简单的阅读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培养更多能力。
一、简单阅读,有效吸收
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因此,现在很多专家都提出“静养式阅读”,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可以随心所欲。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静养”呢?我觉得,在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老师不要提太多的问题,给学生太多的负担,搞得学生似乎阅读就是为了寻找老师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学生根本没能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是在疲于奔命。
记得有一次去听课,老师上的是《郊游》。老师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和学生一起唱歌打节奏,课堂气氛十分热闹。而后和学生说,我们来到郊外了,出示课件:你们说看到了什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课文。课文学完后,老师又说:你想把郊外哪处的美景带回家呢?然后让学生画画。这样的课堂也许大家都见过,当然老师这样的设计,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双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热闹非凡。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甚至于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读图课。这样的阅读怎能做到有效呢?
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课文,静心地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将课文所传播的知识有效吸收,所以综上所述,有效阅读地唯一途径:就是阅读的方式要简单。
二、简单剖析,有效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独特的学习过程——熏陶感染、体验感悟。閱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我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我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问学生: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孤独。”我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山上不见一鸟,路上不见一人。”我又问:“还有其他的感受吗?”学生说:“冷。”、“静。”、“寂寞”……
“那在这样的环境中,老渔翁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生答:“孤独、寂寞。”《礼记·学记》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因而,他们的感悟是有效地、快速地,他们的思想能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都是在课堂氛围中萌发的。
三、简单指导,有效朗读
陆襄在《小学语感教学》中指出:“……要从文章独特的表达形式中,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去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产生新的感受。这样,语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有效,朗读时必不可少的。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规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以一篇带多篇,时时处处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定有很大的提高。学习语言,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解剖似的分析,而是重在语言的积累和预感的建立。如《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通过优美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拉萨那湛蓝、透亮的天空,天空美的令人神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从湛蓝、透亮的天空、纯净、明洁的草地和拉萨河中深刻体会“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的美妙境界,体会“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的奇特景象。又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通过朗读描写南沙的句子,南沙宝库中的丰富资源,南沙海域的五彩世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的美丽。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多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积累、发展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
记得我在教《三顾茅庐》一课中,学生在反复研读张飞的语言之后,当读到“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时,学生们有的就粗鲁的做捆的动作了,有的还说:“哥不用你亲自出马,我来就行了”,此时,我没有再过多地分析了,因为学生在朗读中已然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就达到了课堂有效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课堂应该删繁就简,用简单的方法、简约的感悟,让学生获得最简单的知识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