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2019-09-10李轩昌
李轩昌
摘 要:在新课改下,丰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任务。这是因为问题解决活动较为复杂,既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还可促使小学生多多参与假说、推理与建模活动,可以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探究、优化数学实践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教学策略
在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而小学数学教师则是知识的主讲人,学生们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的,而这就导致小学生逐渐习惯于接受、背诵,并不善于迁移、解题。随着学习任务加大,小学生将无法承受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小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改提出了丰富问题解决活动的相关要求,认为问题解决活动是促使小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必要之路,关系着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问题的变化规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基本前提,因为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使其自觉分析新旧知的关联性,由此获得解题思路。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问题的适当性,任何难度水平不当的数学问题只会打击小学生的思考兴趣,很难调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问还十分讲究时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促使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思考状态,为问题解决活动做好准备。
就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个关于我国土地每年的耕地减少面积与沙漠化面积、淡水资源的储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闻资料。这份资料里面包含一些大数知识,需要小学生们根据本课知识准确书写,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数字,而这就对小学生识读大数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准确完成题目解答,本班小学生积极预习了教材内容,分析了大数的识读与书写规律,据此重新修改了新闻资料。然后,笔者会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新知指导,便于小学生掌握大数的相关问题。
二、组织数学探究
探究是从科学家发现、创新活动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这是因为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使其从未知到已知,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总结出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探究,确保小学生可以真正经历问题解决活动,以便让小学生们在数学探究中实现学习进步,在解题中探究出数学学科的内在规律。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让小学生们以4人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让小学生们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合作观察量角器的结构,分析量角器的使用技巧。在本轮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有的小组认为量角器的使用原则在于一个角的两边所对应的刻度线,中间的夹角则是角的度数。有的小组发现了“0°”这条刻度线,以逆时针的观察方向探究出角的测量规律。面对各组的探究结论,笔者要求他们自主操作,对比两种测量方法,最终确定了度量角的注意事项。而且,由于小学生们亲自使用了量角器,所以他们也可有效总结出使用量角器的注意事项,及时内化了本课知识。
三、优化数学实践
数学实践实则是以综合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完成现实问题解决任务的有效活动,是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新课改为了实现知行结合教学改革,及时提出了增设“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建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去阻止数学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们在数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小学生从一道题找到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以便更好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就如在“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本班小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本班学生在最近一次数学考试中的成绩水平,以图表代替文字,以便更加直觀地分析考试结果。在本轮数学实践中,学生们需自主制作统计表格,确定统计数据的分段情况,然后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学生们需自主呈现图表绘制结果,呈现统计结论,借助直观的图表信息分析本班学生的成绩水平与两极分化问题。如此一来,小学生便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统计认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体现,小学生也需要通过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来巩固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题、自主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5.
[2]韩华方.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J].华夏教师,2018(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