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中的人文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

2019-09-10颜承婕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经价值观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与建构成为必然。《诗经》记录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政治等,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内涵,即使在今天,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仍然对当代人存在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与探讨其蕴涵的传统价值观,并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去。

【关键词】:《诗经》 价值观 大学生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包含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观点、孝悌亲情之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相辅相成,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重要启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但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特有的不稳定性以及当代社会带来的冲击,也存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诗经》可以教会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教会人们怎样孝顺父母,怎样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对国家忠诚。

《诗经》中所传达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利用《诗经》中蕴涵的人文思想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拉近国学经典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优秀人文思想的熏陶,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一、利用《诗经》中的爱情诗塑造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是人类文学中历久弥新的主题,《诗经》中反映爱情的诗歌很多,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层面。《诗经》向我们展示了先民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健康、纯洁的爱情观,表达了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坚持不懈的追求爱情的真谛。

(一)大胆热烈、自由真挚的爱情观

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自然地流露着生命本能最真挚的情感。《召南·摽有梅》是一首炙热的情歌: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它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诗中以梅子的成熟和落地来比喻青春易逝,于是追求婚恋及时,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这样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卫风·木瓜》中描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贈礼物的场面,留下的无限遐想和爱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从事采摘工作的女子对钟情的男子投赠果子,男子以美玉回赠,并不是专门的回报,反而更加看重心灵的契合。现代某些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影响,拿金钱与爱情做交易,失去了爱的真谛。

(二)忠贞专一、生死相守的爱情观

相比于现代人的爱情观,《诗经》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不渝。《郑风·出其东门》就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男子面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的众女都不动心,唯独对那位“缟衣綦巾”的女子念念不忘。相比之下,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越来越随意化,伴侣间缺少共同维护爱情的决心。

再看《王风·采葛》,诗人用简单的语句直露地表达了男子对意中人的爱之深、思之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歌表现了男子和自己的意中人分别虽然短暂,却有着悠长的思念。朱熹在《诗集传》中点评说:“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后人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很难经受时空的考验,他们害怕孤单、害怕相思,缺乏爱情的责任感和应有的道德观念。

(三)执着坚定、勇于反抗的爱情观

有理想的爱情,必然会有爱而不得的情况,包括相思单恋、礼教的约束以及婚姻的破裂。然而《诗经》中的人们虽是相思不得,却不言弃。《秦风·蒹葭》描写了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的单恋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王国维评价:“此诗‘最得风人之致’。”它以地理的距离象征心灵、情感的距离,创造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表达了对“在水一方”的情人的思念。

男女交往在周代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随着社会发展,男女之防就逐渐严格起来,封建礼教的形成在规范人们言行的同时束缚甚至扼杀了自由的爱情,相爱的男女往往对此进行反抗,以求得爱情婚姻的自由。《郑风·将仲子》中的女子就迫于舆论压力而面临两难的境地: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女子对不能主宰自己爱情的无奈以及所遭受的精神上的压抑,将女子想爱又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内心坚持的对情人的爱也从侧面表现其对封建礼教的一种不动声色的反抗。

许多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地位从父系社会开始就是低下的、卑微的,没有个体和爱情的自由,只有灵魂的麻木和个性的压抑。然而《诗经》展示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上如此丰富的自我,如此充盈的个性。她们可以大大方方歌唱自己对情郎的思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思念中含怒带嗔“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她们还可以自由自在地跟少年约会:“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曰:)且往观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更多是重视个人的价值,不论男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是在坚持自己纯真的爱情。

当今社会择偶功利、现实的倾向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诗经》中先民们毫无心计的爱情,勇敢追爱的姿态给现代人做了很好的典范,读《诗经》中的爱情能够给当代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观带来反思与启迪。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受外界影响,与《诗经》向我们传达的淳朴、忠贞的爱情观念有很大不同,爱情在金钱权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甚至有人把恋爱婚姻视为改变命运的契机,他们的爱情观并未真正成熟,如果不对此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领,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爱情观。爱情是不自主的情感冲动,也是个体的自我选择,借助《诗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真正寻到那份至真至纯的爱情。

二、 利用《诗经》中的人伦诗提升大学生的家庭伦理观

家庭伦理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感情需求,《诗经》以质朴的语言唱出了上古时代人间的浓浓真情,为后来儒家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打下了基础,在中华文化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经》中的家庭伦理主要表现在父(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方面。

(一) “父慈子孝”的父(母)子之情

我国传统思想一直提倡孝文化,《诗经》中提到的“孝”的理念对后代的思想伦理都有着借鉴作用。《小雅·蓼莪》中的感情表达尤为直接和强烈: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是一首“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哀歌,诗中具体回忆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字字血泪,感人肺腑。

再看《邶风·凯风》,它以平直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反躬自责的心情: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描写母亲劳苦的诗,诗人以寒泉之水滋养万物比喻母亲始终孕育着自己的儿女,表达了诗人因为不能侍奉母亲,使母亲生活劳苦的自责。清代刘沅在《诗经恒解》中评价此诗:“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除此之外,还有《唐风·鸨羽》写儿子因服役不能亲自侍奉父母的痛苦,《小雅·四牡》写外出为官的儿子思念父母而不能相见的苦闷。周代十分看重家庭的地位和意义,个人对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和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是同等重要的。《鸨羽》和《四牡》这两首诗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社会观念的转变方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两首诗歌的主人公或服役或为官,不能侍奉父母身边以尽孝道,这种悲伤和无奈表露无疑,也为社会、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所接受,体现了当时既提倡孝道,又提倡为国尽忠思想社会现实。

(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情

对于夫妻之情方面,由于当时社会没有过多的人为束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水到渠成地走进婚姻殿堂。尽管风气开放,但人们还是抱着十分慎重的态度,肯定善始善终的感情,否定、批判那些始乱终弃的男女关系。《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写厚重而深沉的夫妻感情,如《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该诗描写了平民夫妻在鸡鸣时的对话,男的为妻子打猎,将猎物做成美味的佳肴对饮,妻子则弹琴鼓瑟为丈夫助酒兴,这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正是夫妻生活最美好的象征。

但《诗经》中夫妻之间也并非都如《女曰鸡鸣》般美好,有的家庭也因为战争支离破碎。战争破坏了他们谐和的生活,只剩下妇女数不尽的相思之苦,如《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之中。该诗深刻而传神地写出了思妇对征夫刻骨相思的深情,充分表现了思妇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

《诗经》中描写的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谊不断影响着我们。而弃妇诗则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写出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氓》是其中的代表,在《诗经》中别具一格,它描写了女子由恋爱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哀怨。再读却又能在哀怨之外,读出几分洒脱的意味。既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得”,那就结束吧,结束的既是无爱的婚姻,也是自己的哀怨。这样的洒脱,是很多现代女性都难以企及的。人心易变,相爱容易,相守太难,当平淡的生活让你感到乏味,当新鲜的人事映入眼帘,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如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子的洒脱也是女子的尊严。

(三) “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情

我國向来重视血缘的联系,在《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描写了兄弟情深。在《常棣》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歌前四章描写的是理想中的兄弟相处之道,第五章则由正面理想反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发出了“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叹息,最后对人们进行了规劝,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劝诫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至亲至爱,保持兄弟和乐,亲情不泯。

家庭幸福首先从夫妻关系开始。在夫妻关系中,孔子提倡对于爱情和婚姻要“发乎情,止乎礼”,反观当今社会,时代的迅速发展,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了物质层面。真正的夫妻关系应该是《诗经》中那样相爱后结婚,共同经营家庭,夫妻相互尊重的家庭模式,应该反对“夫为妻纲”这样的封建枷锁,或是在组建家庭的时候就带着功利思想,那样的婚姻注定不幸。

孝悌是中国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在父子关系中,古人倡导的对父母感恩、孝顺,赡养父母的美好品德也在逐步退化。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全部的爱投注在孩子身上,不求回报,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意识。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会选择“啃老”。对此,在思想教育中应当加强亲情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除了要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外,也应重视手足之间的感情,父母俱在,兄弟齐聚,家庭和睦,才可谓是最令人向往的家庭局面。

三、 利用《诗经》中的戍边诗树立大学生的家国价值观

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去了国,家便不再是家。《诗经》中的戍边诗对于家国情怀以及忧患意识有着十分详尽的描述,体现着战士为了保卫疆土的英勇精神和战友间共赴患难的战友情谊,凸显出将士浓厚的爱国情怀,对于如今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至关重要。

《毛诗传》说:“《采薇》,遣戌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戌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小雅·采薇》是一首边防戍卒归乡途中所唱之伤悲之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小雅·采薇》中的一段,这段从内容上讲写了过去与将来,刻画了战士心理的转变。最后的“莫知我哀”究竟是何种悲哀,即使战争结束了,战士也无法忘记战场上横七竖八的尸体,身负重伤的人民,这种直面死亡的绝望,是对现实的控诉,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秦风·无衣》中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舍生忘死,齐心响应大王的号召,充满了家国主义激情。“迩之侍父,远之侍君”这句话告诉人们如何孝敬父亲,侍奉君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小家与大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先秦时代,家国情怀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然而即使残酷的战争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生活给人民的心灵带来的沉重负担却无法抹去。《豳风·东山》正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挚的内心感受,来表现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经》当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借鉴作用,身处和平年代的大学生通过《诗经》可以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重要性,能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审视战争,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把爱国精神深植于心,摒弃过激的爱国行为,学会理性爱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而不是仅仅将爱国作为一种口号。

四、 结语

在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今天,如何让国学经典走近人们的生活,并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学教育关系到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培育问题,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经》中蕴含着重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需要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内涵,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讨。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迎合时代的潮流,对教学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多方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心中对于国学文化的认同感,产生真正的文化自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角度重新认识《诗经》,提高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覃丹.《诗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6(02):13-14.

【2】吴海欣.试论《诗经》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J].南方论刊,2015(12):108-110.

【3】何勇,汪荣.浅析《诗经》人文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2(04):38-39.

【4】孔凡龙.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多角度研读《诗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5):78-81.

【5】祁志祥.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J].文艺理论研究,2008(04):117-127.

【6】王茜.浅析《诗经》中传统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启示[J].语文建设,2013(11):40-41.

作者简介 :颜承婕(1997-) 女 汉 江苏 本科在读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2013

猜你喜欢

诗经价值观大学生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巧用《诗经》解难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