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肝切除术后并发症
2019-09-10陈康
陈康
随着当前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生活节奏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肝癌患病率逐渐增高,2018年,全球肝癌新增人数为841.080(4.7%)、死亡人数为781.631(8.2%),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手术疗法,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疗效确切,但是由于患者基础条件差,导致术后恢复期间极易出现并发症,如果不予以重视及相应的处理,就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延长住院实践,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现在,我们一起对如何减少肝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情况进行如下介绍。
术中及术后大出血
术中及术后大出血,是肝切除术的常见危险并发症,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业务水平、操作精细程度等有关。
為减少术中大出血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干预措施,操作者参与培训,熟练掌握肝脏相关解剖结构知识,通过术前检查,确定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免误伤大血管;充足游离肝脏,充分显露病灶,如果出现紧急情况,立即在可控、可视范围内予以对症处理,注意保持游离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度而牵拉肝脏,引发出血。为了预防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术野严密止血,尤其是重要血管残端,如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肾上腺静脉等,务必缝扎,必要情况下,予以结扎+缝扎,或者双重缝扎,切不可盲目结扎,避免导致重要血管的结扎线出现滑脱现象,造成术后大出血,诱发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严密、缝扎肝断面出血点,保证无活动性出血、渗出;对于合并严重肝硬化凝血机能障碍患者,手术前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予以对症处理,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防止发生出血,必要情况下,补充全血及新鲜血浆,或是静脉滴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胆漏
胆漏是常见的肝切除并发症之一,与切除病灶期间,微小胆管未完全结扎,或是结扎不牢有关。
为了降低胆漏发生率,有效落实以下干预措施,切除病变肝组织时,一定要仔细解剖,对所遇管道予以结扎牢靠,必要情况下,予以缝扎;②充分缝扎、止血肝断面,使用盐水冲洗干净,再使用无菌纱布进行检查,确定有无胆漏,一旦发现,立即缝扎及修补;③术中胆道内注射美兰、纤维蛋白胶等,能够有效预防胆漏;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早期经内镜放置内支架等,均可预防胆漏。
膈下积液及感染
膈下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就会导致隔下感染、隔下脓肿等不良后果,严重时,引发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针对膈下积液的发生,建议掌握其病因,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手术创面较大,且止血不彻底,术后渗液多、引流管留置位置不当等均会导致膈下积液的发生,建议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对手术创面进行充分止血,以减少术后渗液,对于手术创面较大的患者,定要常规留置引流管,与此同时,在术后7天坐浴,复查B超检查,确定有无发生膈下积液,一旦确定发生膈下积液,立即进行穿刺抽液,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如果积液呈浑浊、浓稠状况,建议置管引流,加以使用甲硝唑注射液对其予以冲洗。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通常出现在术后5~14天,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原因有关。
预防措施如下:术后静脉滴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等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以及胃粘膜保护剂、制酸剂等;针对术前确定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门静脉高压等患者,在施行肝切除的同时辅以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是先施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再施行手术。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与麻醉时间过长、严重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差等有关。
预防措施为术前正确评估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后辅以保肝药物、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必要时,静滴新鲜血浆/白蛋白、小剂量皮质激素等,促进肝功能的再生;肝功能衰竭与术后各种类型感染有关,为此,建议术后患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炎症反应,降低感染发生几率,保护肝功能;上消化道出血,是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因,所以,积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也可预防肝功能衰竭;对于术前肝功能评估差、手术耐受差等患者,慎重施行手术,必要时,改为局部治疗治疗。
总结
肝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对其危害性极大,如果处理不及时,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建议对肝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根据并发症原因,及时采取干预处理,尽可能将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进而保证患者临床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