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激起千层浪
2019-09-10金侃君
金侃君
【摘要】: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以“物质的构成”这堂课为载体,充分体现初中科学课堂中的评价语言艺术,让它成为课堂的吸铁石。
【关键词】:教学评价 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就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课堂也一定会如清泉不竭,充满生机。然而作为理科出身的科学教师,语言的精彩性较文科可能会略输几分。再加上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只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初中科学课堂应重视教师的评价语言艺术。笔者就此结合“物质的构成”这堂课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观点。
一、课堂中的评价语言艺术
1.评价语言应带有感情色彩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而非课堂环节中的形式,为了“评价”而“评价”,因此评价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情色彩的。例如,在“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演完导入的魔术,某学生猜测到了瓶中可能装有某种气体,于是笔者立即表现出了一副非常震惊的样子,瞪大眼睛,并且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哇!这位同学太棒了!老师的魔术一下就被你揭穿了,现在老师就把这揭晓谜底的机会交给你,来,感受一下。(打开瓶子一条缝隙,用扇闻法将少量气体扇入学生1鼻中)”。这位学生在班级里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平时课堂参与度也不高,然而在我的这节公开课上,却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多次举手发言。如果当时笔者仅仅是回复了一个“好”字,就让他坐下,我想他的积极性必定不会这么高。由此可见,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可以提升课堂的高效性。
2.评价语言应“缩小化”、多元化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切忌单一,左一个“很好”,右一个“很好”,学生到最后难免腻烦,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因此,评价语言应灵活多变,笔者认为最好整堂课不要出现重复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将评价“缩小化”。例如在《物质的构成》教学中,某学生回答出了玻璃棒的操作注意事项,笔者给予的评价是:这位同学的实验技能掌握得相当不错!评价的“缩小化”可以让评价不致过于单一,并且具有针对性。
3.评价语言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曾在一堂科学课中听到一位年轻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这样评价:“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啊”。或许这位教师本意是想要幽默地肯定这位同学,然而听起来让人有些不明所里,没有针对性,这样的评价就有可能仅成为课堂中的一句玩笑,一句多余的废话。因此看似华丽的辞藻并不一定能发挥它原本的作用,评价语言应通俗易懂。另外,评价语言应当做到简单明了,不应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否则原本的教学任务可能完成不了,或者还会造成这节课的重点发生转移。
4.评价语言可以适当幽默化
并不是每一次学生的回答或表现都可以达到老师所要求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肯定的评价,还要及时通过评价化解学生“尴尬的答案”。这个时候适当的幽默就发挥了它的作用。例如,在“物质的构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分子排列图,很多同学都是画错的,如果此时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许他们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在课堂中就会变得更加拘谨。所以我立马对说道:“同学们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老师大开眼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分子排列图。这组同学画的分子好有‘个性’!你能来跟我们说说吗?”
二、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导入】同学们,《超能陆战队》有看过吗?这部电影中有个卡通人物特别“红”,谁啊?
【教师】就是它!(展示“大白”)今天老师就要和这位“网络红人”一起来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让它真的变“红”,想不想看?
【魔术】这只“大白”什么颜色?(白色)再检查一下瓶子内是否有染色剂?(没有)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提問】诶?怎么一放进瓶里,“大白”就变红了呢?(困惑的表情)
【学生1】(抢答)里面有气体。
【老师】这位同学太棒了!(竖大拇指)老师的魔术一下就被你揭穿了,现在老师就把这揭晓谜底的机会交给你,来,感受一下。(打开瓶子一条缝隙,用扇闻法将少量气体扇入学生1鼻中)
【教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反应中看出,里面确实存在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用肉眼能看见吗?如果用放大镜呢?来试试。
【学生2】(用放大镜观察)不能
【引题】这说明构成这种气体物质的粒子非常非常小。大千世界,这么多物质,是不是都和氨气一样是由非常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
【过渡】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齐)喜欢……
【教师】好的,我们就先从大家爱吃的入手,来研究下蔗糖是由什么构成的?老师这有一块状蔗糖,同学们有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知道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3】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这位同学太机智了!直接就借用了老师给大家的提供的实验器材。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位同学说的用放大镜来观察下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