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愿者的伦理道德思考
2019-09-10顾叶舟
顾叶舟
摘 要:全民志愿时代,志愿服务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普志愿者是其中的一个类别,民众有参与活动较高的积极性,这中间蕴藏着有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与要求。
关键词:科普;志愿者;伦理;道德
Key words:Popular science;Volunteer;ethics;moral
In the age of universal volunteerism,volunteer teams have sprung up.Popular science volunteers are one of the categories.The Public has high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which contains thoughts and requirements about ethics and morality.
志愿者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体现,彰显了志愿行为的道德崇高性。它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慈善活动的志愿服务,在中国30多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深化。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志愿者具体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或注册,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个人。志愿者始终怀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创造着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并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志愿者精神确立并坚定了大爱无疆这种道德理想,为人们确立了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社会,排除了人生的怀疑、虚无和绝望,确定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道德理想是志愿者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结果,是其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应当性要求,它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科普志愿者发展现状
志愿者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体现,彰显了志愿者行为的道德崇高性。根据其自身情况,结合服务对象,大致可以分成行业志愿者、高校志愿者、专题招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几大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科学引导和有力扶持下,我国科普场馆事业逐步迈入快速和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新建及改扩建场馆的数量与年俱增,而且其基本职能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即社会教育功能日趋增强和深化。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科普场馆,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广泛及观众满意的科普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和途径,以及整个社会教育网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向社会引入和培养科普志愿者就成为破解科普人才短缺的一把“钥匙”。
当前,组建一支卓有成效的志愿者队伍是每一个科普场所正在积极探索的工作方向,可以说,科普志愿者是志愿者工作的升级,它不仅需要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还需要较为专业化的背景知识。这既是由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也与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知识素养密不可分。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构成主要是大学生或是部分退休人员,也有一些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得到锻炼的小学生。
三、科普志愿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一)参与科普志愿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志愿者精神培育了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人们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志愿行动完全是自愿的,这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虽然大部分志愿活动都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但作为志愿者,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一旦选择参与志愿活动,这种责任意识和行为不仅促进了传统社会公正、公平等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显示了公民主体的强大力量,使社会制度的设计逐步走向公正合理,社会的民主性不断加强,而且强化了公众个体道德的自律性,提升了其道德主动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它根基于人们之间的友爱之情,志愿者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培育和形成了个体的这种优秀道德品质。
(二)做志愿者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志愿者行为提供了一种深度参与、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中。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的评判标准。前段时间的新闻播出了一则消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馆长收到上百封的来信,其中有一对来自北京的高知夫妻,希望暂停工作,来做观测鸟类的志愿者,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不为钱,不图利,真的仅仅是因为责任感与兴趣爱好吗?
道德精神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道德修养, 有效的道德修养需要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来实现。志愿者行为作为一种广泛的、多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不论年龄、性别,也不论职业和身份,只要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可以找到参与社会公益的途径,门槛不高,具有广泛的可参与性。志愿者通过公益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得到深刻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同,有利于巩固其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锻炼了人的能力,提高了人的素质,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了人的品质。志愿者在做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无形的收获,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思考,有对现实生活更透彻、敏锐的感悟。
(三)志愿服务打造和谐家园,志愿者精神形成了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
抱有家国情怀,打造和谐家园,实现乌托邦式的理想型社会,简单来说,假若每个公民都崇尚自愿奉献,形成崇高的道德境界,那这一天可能不会达到,但至少会无限接近。“自愿”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内容,奉献是志愿者精神的本质表现。自愿意味着自主进行选择,是一种自我决定,体现了其高度的意志自由;奉獻是对他人的积极帮助和对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促进,是不计个人得失前提下的自愿付出。因此,自愿奉献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志愿者通过志愿行为,由“小我”展开,形成了与“小我”相对应而类存的“大我”,“大我”是一个社会的“我”,将个体融入到社会中。志愿者通过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实现了“小我”向“大我”的转化,也就打破了仅仅局限于“小我”的个体性,突破了个体生命活动的局限性,从而善待生命,积极有为,以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不断创造新的人生价值,提升生命质量。人对自我个体的超越,是其道德自由的不断提升,是其道德精神的不断生成和成长,它昭示了人性的光辉,这是人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志愿者的概念包含“科普志愿者”,后者不但需要将志愿者的要求内化于无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走向全面和深入的志愿者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志愿者精神,适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拥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丰富的伦理内涵,需要我们不断提炼和总结,使它充分转化为优良的道德建设资源,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肖东.科技馆展教活动中科普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J].海峡科学,2010(7).
[2]黄富峰.论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J].东岳论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