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视角下中国制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09-10周丽
周丽
摘 要: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供应链中心。中国制造凭借自身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提高。但是在新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制造面临严峻挑战,贸易摩擦不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是中国制造在管理水平、人才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中国制造可从提高供应链协同、减税降费及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以此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创新型优势。
关键词:新形势;中国制造;全球供应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供应链中心。但是另一方面,单边主义抬头,来自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形成一定压力,虽然企业内部面临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等严峻问题,但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仍然不可忽视。我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局稳定,产业工人规模大,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中国制造的背景分析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但同时,单边主义抬头,中国成为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限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作用,中国制造业现今面临巨大挑战。
(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供应链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规模、庞大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和进行产业投资,中国制造迅猛扩张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5月19日,为了顺应世界范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十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向制造强国行列。2018年1月15日,在香港召开的第十一届亚洲金融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表示,2017年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三分之一,中国成为100多个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些国家占世界经济GDP的80%,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需求来源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持续走强,已经超越了低成本供应商的作用。
(二)中国成为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的主要受害者
随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我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亚投行的成立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欧美国家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断制造更为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歪曲事实,甚至寻找各种借口对中国进行阻碍制裁。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特朗普,开始在全球各种“退群”,高筑关税壁垒,201、337各种调查措施和各种保障性、惩罚性关税措施不断出台,不断加码,并“带领”美国人民跨越太平洋和中国打起了一场史诗级的贸易战。
WTO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G20)经济体实施了145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21项新措施出台,月均新措施数量为2009年WTO开始监测贸易限制措施以来的最高水平。2016年前8个月,中国共遭受来自20个国家(地区)发起的8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03亿美元,案件数量上升49%,涉案金额上升94%。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5起,涉案金额110亿美元。中华网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在入世十七周年之后,随着中国的积极争取,巴西、阿根廷等国已经陆续取消了替代国做法,但欧美部分国家及日本仍然坚持歧视性做法与非常规调查。
(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早在2014年5月,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经济年均增长7.2%,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质量强国”和“质量第一”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国内经济已连续12个季度運行在6.7%至6.9%之间,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进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已经由原来的依赖出口、投资,转换到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内需支撑上。
(四)中国制造业现今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制造正面临巨大挑战,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升级的关口”。国际上,中国制造业受到“双重挤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方向,提出新一轮工业发展计划,意欲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及促进国内就业。一些外资企业将一些高端制造业撤回至本国市场。而东南亚地区国家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为了规避成本上升和关税壁垒纷纷前往建厂,这使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竞争”。国内,随着环境、资源、成本约束及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模式难以持续,优势无法维持,也显示制造业到了必须向产业链的上游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效益的关口。
二、中国制造的优势分析
中国国内环境稳定,政策日益改善,劳动力供给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世界份额逐步上升,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国际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一)产业规模大、门类齐全、衔接紧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产业门类齐全、构成多元的自主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制定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为参考,以及2017年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虽然很多制造业门类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但依靠《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动,制造业也正在往高端装备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现代工业配套越加复杂,只有像中国这样有优势的大国才可能支撑容纳起全面的工业体系,这不僅对国家安全意义显著,对经济发展的增益也显而易见。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而且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局面,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也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弹性和韧性。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
中国制造业产出及在世界中的份额也在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5年超越了德国,随后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9.8%,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已超过美国,连续多年世界首位。2016年,中国制造业实际增加值达到2000年的7倍,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从8.5%提高到了30.9%,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而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全世界的33%左右,约4.5万亿美元,约是美国制造业产值的1.9倍,几乎是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日、德、韩之和。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人口基数,中国工人在制造技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拥有应付复杂生产的能力。正如一名前苹果高管所说,苹果的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所需要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基础设施发达
基础设施作为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助推。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布局、价值重组、架构升级等,均需要涉及大量基建投资、超级城市规划、供应链网络、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
2018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排名第一,中国内地得分89.028,排名较去年上升5位,至第13位,上升幅度在众多经济体中表现突出。《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内地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缘于两大指标的改善:一是对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二是政府规章进一步简化,提升了运营商效率。
实事求是地说,相对于美国基础设施的综合领先水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然落后,但我国具有后发优势,基础设施新,且基础设施建设的赶超速度快、能力强。
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了12.7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其中高铁2.5万公里,是世界运行高铁的三分之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5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66个,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了7个席位;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29个,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稳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是世界最长,已经连接了全国主要城市,而且还在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
(三)产业工人规模大,成本及素质占相对优势
自1978年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也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以大量释放。
中国劳动力低廉且充足,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制造业环节的配置优势。虽然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近几年增长过快,甚至明显超过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优势。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7》指出,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与发达国家间差距逐渐缩小,绝对劳动力成本水平已超过部分东南亚国家,甚至超过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国家,但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劳动力成本创利水平仍然较高,总体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同时,因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涨而逐步转向东南亚等国家的各大跨国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面对当地逐渐发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东南亚劳动工人有了更高的期望和需求,东南亚多国工资集体涨价,低成本劳动力难以为继。搜狐财经数据显示,1997—2017年这20年间,柬埔寨的最低工资从40美金涨到了153美金,2018年又涨至170美金。缅甸全国最低工资委员会2018年上半年就已经同意将工人的每日工资从当前的3600缅元(约2.66美元)上调至4800缅元(约3.55美元),上涨幅度为33%。泰国方面也在考虑将2018年的最低工资上调3%,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也将在今年逐渐攀升。
此外,虽然中国的人口数量红利不再,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已有显著提高,人口质量红利仍有巨大的空间,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将有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日本某经济研究机构曾对日企越南工人的生产效率进行测评,结论是越南工人的生产效率只有中国工人的45%!中国工人的学历、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吃苦精神都远远强于东南亚工人,也就是说在中国工人工资只要不超过东南亚工人一倍上,外企就不必要撤出中国。
(四)国内市场庞大
搜狐网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总人口为13.8亿,GDP为12.2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827美元。相比之下,东南亚10国总人口为6.01亿,GDP为2.7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625美元。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等地区国家至少目前与中国相比,不管是经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按经济学家推算,到2030年左右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强大的内需不仅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波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是支撑产业链布局的最重要因素。
(五)对美贸易依存度低
据海关统计,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4.2%,其中对美出口2.91万亿元,增长14.5%,自美进口1.04万亿元,增长17.3%,对美贸易顺差1.87万亿元,扩大13%。出口仅占中国工业产值的30%,这其中包括直接出口13%及在华供应链企业出口17%;直接出口中仅2%为向美国直接出口,在华供应链仅向美国直接出口3%;合计约5%的中国工业产值直接向美国出口。
2018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14.1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39万亿元,自美国进口5379.7亿元,贸易顺差约为8520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18961亿元,也就是说中国2018年上半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33.7%,其中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约为4.6%。贸易战对中国负面影响有限,数据模型计算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低于0.5个百分点。中国可通过开拓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来抵御贸易战冲击。
三、中国制造的问题分析
中国几乎能生产世界各类工业产品,但制造业结构还不尽优化,先进制造份额还不足;中国制造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均衡,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管理水平低
1992年台湾企业家施振荣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e Curve)理论,认为曲线左右两侧附加价值高,利润空间大;而处在曲线中间弧底位置的加工、组装、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中国产业界长期对“微笑曲线”奉为经典并据此指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所谓的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走品牌化的道路。
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武藏曲线”,结论和微笑曲线恰恰相反——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而2005年6月日本《2004年度制造业白皮书》通过对近40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也验证了,认同“制造&组装”利润率最高的企业非常多。不管是从微笑曲线还是武藏曲线来看,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挖掘足够的利润。中国制造企业之所以没有达到相应的利润水平,甚至给大众实体经济萧条的感觉,根本原因是中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偏低。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制造业在WTO外贸红利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下,利润水平高,赚钱容易,很多企业并未在管理和产业技术升级上进行足够的改造和投入,脱实向虚,搞金融和房地产追逐利润不在少数,制造业核心的工业工程、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成熟的制造业理论很少得到应用,企业更多追求营销的创新而非生产制造的提升,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除了海尔等少数企业,我们很少见到国内有企业真正提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业理论。
(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份额提升显示了中国制造的进步,高铁、大飞机、核电和大型盾构机等也说明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并非毫无进展,但同时也需要看到,目前的全球产业链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主导推动建立起来的,我们承接的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部分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尚存短板,如高精设备、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中下游位置,核心部件、生产设备等与世界先进制造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中国工厂并没有掌握制造的核心材料、设备以及工艺,仍然停留在组装加工阶段,缺乏原创技术、缺乏创新,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中兴禁售事件也说明了我们存在大量短板,因此产业向上游、向高端提升不能动摇,也刻不容缓,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
(三)高端高技能人才缺乏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达到了峰值。2013年IMF发布的报告显示,劳动年龄人口的陡然下滑将在2020—2025年间把中国推向“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首次出现下降,“刘易斯拐点”已经提前来临。劳动年龄人口不再增长,原有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增长的外延发展模式将无法持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只能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科学素质为主的内涵发展模式,而高端高技能人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我国目前在高端高技能人才方面仍然面临很大问题,高素质技术工人少,存在“技工荒”问题;数量大而质量不高,存在结构性失衡和矛盾;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不协调,投入不足。2016年,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约19%,高技能人才则占5%。劳动力规模缩减、老龄化加剧和高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是导致技能缺口严重的根本原因。
(四)知识产权困扰
只有知识产权、技术以及供应链都自主,才能不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以及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知识产权。
2017年,《福布斯》发布了第7份年度全球品牌价值百强榜,排选的是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100强,其中美国56家、德国11家、法国7家、日本6家,中国仅华为入榜。2018年汤森路透公布全球100大科技公司,45%总部位于美国,日本和中國台湾并列第二,分别有13家公司上榜,印度有5家公司上榜,中国仅3家上榜。尽管该榜单存在很多问题,未能反馈中国很多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多少说明中国创新的影响仍然有限。
中国并非缺少创新,中国注册商标的申请量连续十五年居世界第一,但山寨、投标取巧问题屡禁不绝,“康帅傅”、“小米新品”等也成为笑料,正说明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其已经不仅作为跨国企业的竞争工具,用于其从中国企业分取利润,也日渐成为一种竞争策略,成为国外打击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办法,手段也越发复杂、隐蔽,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手段日趋多样化。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就是美国以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为名,发起337调查,对从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但其目标对准的却是“中国制造2025”。
知识产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五)成本上涨过快
当一国的工资水平稳定增长时,可以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城市化发展。但数据表明,中国工资上涨速度不仅显著快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而且快于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但用工成本明显不是制造业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制度性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才是根本原因。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中国的营商环境仅居第84位,而并非与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世界前列,特别是开办企业、信贷两个指标下降最为明显。
中国宏观税负快速上涨,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融资成本高。中国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低,还有大量企业亏损,制造业利润不仅无法和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相比,如今甚至比不上定期存款。
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煤炭价格仍高于主要国际市场,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天然气比价大幅抬高,石油价格属于世界中等水平。201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不仅比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而且高于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砖国家,统计显示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
四、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供应链协同
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很多方向,产品的定制化、服务化,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虚拟化,但不管哪一种趋势,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都不容易,反而提高供应链协同,减少企业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更为切实可行,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
信息时代,市场竞争已经处于全球化的层次,单个企业无法面对所有环节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企业必须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进行应对。
制造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一个环节,而应该从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考虑。只有供应链紧密协调,从底层的物流环节到全部供应链,整个系统高效协同,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满足客户需求,才具备向智能制造等方向转型的能力。
(二)减税降费
美国成功减税引发中国税负成本是否过高的广泛争议,全国工商联2018年对民企500强的调研显示,用工成本上升、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是影响民企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税费负担成为仅次于用工成本上升的第二大因素。
面对社会、企业对减税降费的强烈期盼,不论我国实际税负成本是否过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提升、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转移升级争取时间,促进经济长期向好,都需要切实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和制度性成本,这也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也将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把握发展趋势,树立正确创新理念
应当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3D打印、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不断取得进展,互联互通彻底改变了商业规则,制造业边界日益模糊,颠覆式的创新不仅仅难以预测,更加难以把握。
政府需要吸收和研究各国在產业政策上的经验教训,继续加强对基础产业和技术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培育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尽快在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保障产业链及国民经济安全,提升产业链价值。
另外,政策不应该仅仅只考虑国有及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中国市场多层次、规模大,但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应用和创新,把制造业和信息化相融合,将有效改善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产业与科技变革。
(四)提高开放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制造业是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领域,只有在开放环境中才能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最大化。不仅仅是制造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只有提高开放水平,才能提高竞争和活力,利于创新。
政府可按照即定部署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加强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全球制造业的对接合作,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政府需要划分与市场的活动边界,规范自身行为,减少管制,减轻资源扭曲,专注于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开放对内外资企业、国有民企及私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更多地利用市场而非行政手段进行产业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各国发展和转型的机遇以及形成新竞争力的战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关键历史机遇,将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注 释:
夏旭田:《中国已连续23年成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月24日。
刘默:《中国制造业到了转型升级关口》,载《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6期,第33-36页。
李文超.苹果为何只在中国生产iPhone:中国人多[EB/OL].http://mobile.163.com/15/1222/07/BBE2TFN10011179O_all.html,2015-12-22。
李晓华,李雯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J].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92-103页。
交通部.所有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对外资不设限[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12-21/8708841.shtml.2018-12-21。
蒋晨悦:《中国制造调查:利润率5年跌近半,人工成本不到美国四分之一》,载《澎湃新闻》,2017年6月20日。
杨国民:《保持物流业“降成本”的良好势头》,载《经济日报》,2017年3月24日。
张礼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焦点》,载自《中国工业评论》,2017年第10期,第18-22页。
参考文献:
[1] 夏旭田.中国已连续23年成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1-24.
[2] 刘默.中国制造业到了转型升级关口[J].中国经济报告,2018,(6):33-36.
[3] 李文超.苹果为何只在中国生产iPhone:中国人多[EB/OL].(2015-12-22).http://mobile.163.com/15/1222/07/BBE2TFN10011179O_all.html.
[4] 李晓华,李雯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J].东南学术,2018,(5):92-103.
[5] 蒋晨悦.中国制造调查:利润率5年跌近半,人工成本不到美国四分之一[EB/OL].澎湃新闻,2017-06-20.
[6] 张礼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焦点[J].中国工业评论,2017,(10):18-22.
[7] 交通部.所有公路橋梁、港口码头对外资不设限[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12-21/8708841.shtml,2018-12-21.
[8] 杨国民.保持物流业“降成本”的良好势头[N].经济日报,2017-03-24.
[9] 巩胜利.美国减税对全球货币的影响[J].财经界,2018-01.
[10] 张忆东.以史为鉴,看美联储各轮加息周期及危机[EB/OL].智能财经网,2018-09.
[11] 高盛.中美贸易战以及对各自供应链的影响[EB/OL].(2017-03-26).https://www.docin.com/p-2125870739.html.
[12] 乔新生.把我国制造业成本降下来的根本途径[N].上海证券报.2015-08.
[13] 牛犁,陈彬.中国制造业成本国际比较及降成本对策建议[EB/OL].http://www.sic.gov.cn/News/456/7368.htm,2016-12-26.
[14]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EB/OL].(2017-12).https://doc.mbalib.com/view/99c814f049500967e3cc99716228fad8.html.
[15] 阿里研究院.关于互联网+制造业的10个观点[EB/OL].http://www.sohu.com/a/148930916_473305,2017-06-14.
[16] 李晓华,李雯轩.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转变[J].2018,(5):92-103.
[17] 兰筱琳,黄茂兴.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与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5):47-59.
[18] 夏英祝,闵树琴.国际经济合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2.
[19] 俞国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