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王安石诗歌的特色
2019-09-10李意兰
李意兰
摘 要: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改革家,他的诗在内容和风格上前后有较明显的区别。他的诗主要以咏史、咏物为主,咏史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某些史实和人物的新的看法,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咏物诗寄情于山水,寄寓了深微的感慨。另外,还善于用典。总之,王安石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
关键词:咏史;写景;抒情;用典
王安石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他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他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一、咏史忧时怀古砭今,心理描写曲尽其妙
王安石诗宗杜甫,诗风深婉而有挺拔之气。王安石的早年诗歌以诗论事议政,咏史抒情,怀古砭今为主,其忧时咏史之作,既反映了当时现实,又抒发了隐喻的感慨。大都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人,事,物的独特见解。特别是在一些歌咏历史人物的七言绝句里,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某些史实和人物的新的看法,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明妃曲》,《孟子》,《商鞅》,《贾生》等。
《明妃曲》写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王安石的《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之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明妃曲》其二开头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末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二、写景抒情巨细无遗,回环曲折寓意深远
王安石晚年被迫归隐,脱离了现实斗争,转而赋闲山林,这使其诗歌由早年的咏史抒情,怀古砭今,转变为晚年的以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为主。
首先,写景抒情。赋闲的生活使得他寄情于山水,自然界的美景也就随之流露到他的诗作里。如《书湖阴先生壁》云: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从近处的青苔,花木,到远处的绿水,青山,由近及远的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及四周恬静而幽雅的环境,通过对景物的赞美来表现主人的高雅人品。这种写景抒情的诗作与以往是有别的。
又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此诗有山有水,荡漾纡绕。复以春风、明月之时景拂照之,顿觉动态显现。其炼字炼句之神妙,固早已为人所称道了。
这些诗或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均能就景中而寄寓深微的感慨,在字里行间也寄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与早年的咏史诗不同,晚年的咏物诗也有比较单一的借物抒怀作品。如《梅花》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借梅花的高洁表现人格的高洁。
此外还有怀古诗。如《金陵绝句四首》其二云:
结绮临春歌舞地,荒蹊狭巷两三家。
东风漫漫吹桃李,非复当时仗外花。
这首诗将六朝歌舞升平之地与眼下的荒凉狭巷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东风依旧,但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朝代更替之感、黍离之悲不禁涌上心头,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三、用典广泛精妙灵活,自然切确别具慧眼
王安石用典之妙,堪称宋人之突出者,杜甫已说过用典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之乃知盐味”。李商隐诗中用典更多,技巧相当高。惠洪说:“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然荆公晚年,亦或喜之,而字字有根蒂。”指出王安石因喜李诗而学其用典之工切确是别具慧眼。
王安石用典十分广泛,而且注意和原文意思的契合,达到言约意丰、文笔晓畅的效果。王安石为了求新求变,除了引用经史子集的语词,还引用了经史子集的注解。此外,还包括方志、诗词、民间传说、神话传说等。
如《赠僧》“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尝不强颜。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杜牧诗“闲爱孤云静爱僧。”李白诗“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王安石对自己熙宁新政进行了反思,化用杜牧和李白的诗句,希望过一种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
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他的诗歌以独特风格在南宋被称为“荆公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涛.王安石诗歌用典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曹大民.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杨碧海.熙宁变法与王安石的诗歌创作[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