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的教育
2019-09-10甄娟华
甄娟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境界,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学工作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教育目的,老师经常会直接透露自己的教育意图,往往对于学生的行为缺少深入的研究,最后仅限于停留在思想教育的层面。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内心接受率往往很低,多次强调之后,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无痕教育,即是不暴露教育意图,立足点要多元化,这些都是教育的智慧,能令教育效果更明显。
一、案例背景
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乱扔垃圾现象却“牛皮癣”般顽固。每次走进教室,总会发现地面上多少有些垃圾很碍眼,影响了美好的上课心情,而我们的学生却当作没看见一样,人来人往,大脚一迈,轻松地跨之而过!每天强调好几次:不要乱扔垃圾;见到地面有垃圾,主动捡起来;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制止和加强班干管理来监督乱扔垃圾的行为。为此我以身作则,时常刻意捡起孩子们桌椅角下地面的垃圾。曾幻想我这样做应该能感染他们也弯弯腰吧,孩子们迟早会改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但得到的结果依旧是大大令我失望的“废纸”!
二、案例概述
那是一个下午,其他老师因为工作原因与和我调课,我的课调到了下午第二节。因为第一节是体育课,下课铃声响时孩子们都还没有从操场上回来。心情不错的我大步迈进班级大门。呀!地上安静地躺了一大张纸屑! 此时,有些生气的我,大脑里涌出了很多问题: 这张纸屑是谁丢的? 为什么丢的人不捡起来?一会儿找几个同学问问,看谁丢的,找出来一定要狠狠批评才解气!另外,班上有那么多同学,经过门口他们真的没有看到这张纸屑吗?是大家真的没看到还是根本不愿意去捡起来?我平日苦口婆心的说教都当耳边风了,是该好教育一下全班同学了!此刻我的眼中容不下一张纸,也容不下一粒沙子,愤怒与困惑阻挡了我的双眼。
正当我弯腰伸着手准备去将地面垃圾捡起时,“不”,脑海里冒出一股声音制止我的行动,我此刻缩回了手!因为,我更想知道这块纸屑在同学们心中的分量,也想考验是否有人将老师的话牢记在心并在实践。于是,我决定等待同学们回来,看他们是如何对待这张纸屑的!
随着上课时间的临近,同学们陆续地回来了!对待地面上那么刺眼的一块纸屑,不可能没有人看见。我静静地观察并微笑着迎接他们进入教室,有的同学只是低头看了一眼便跨过纸屑走了;有的同学踩在上面,瞥一眼也走了;一个个同学就那么若无其事并轻松地跨过去了!我内心紧张起来,安慰自己想:一定会有同学会拾起那张没人要的纸屑!当全班同学都回到教室并坐回各自的座位时,我的心情十分失落,因为那张纸屑最终還是遭受了50位同学的“嫌弃”!
我依然装作若无其事,在讲台上站着,气定神闲地说:“最近学校督导队员向我反映,一(5)班的卫生落后了,经常在检查的时候发现教室地面有废纸。”这时,有的小孩子就会看看自己座位的周围,寻找有没有自己落在地面上的垃圾。坐前面的小叶终于发现了那张刺眼的废纸,并捡了起来。原来,孩子们许多不太好的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还很小,未能面面俱到。我庆幸自己没有当场发脾气,不然的话,这样的批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改变。
想到这里,我笑着对学生说:“既然我们有的时候会不经意地留下废纸,也许是我们在扔废纸的路上遗留的,那么我们(5)班的教室从今天开始不设垃圾桶,同学们多留心,尽量不要制造垃圾,实在无可避免有废纸,就放进我们班的废纸回收箱。这样做就能更好保护教室的卫生,同时还能为环保出一份力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
经过一段时间,这个“无垃圾桶”的举措,真正推动了一(5)班孩子的保洁和环保意识。
三、案例分析
1.据时而行,随事而唤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他们容易被熟悉的事物同化,这个时间对于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一双金睛火眼,多细心观察学生,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及时进行教育。自己也要身体力行,例如,在校园里发现有废纸,自己先主动捡起,这样既可以做学生的模范,也能将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孩子们的心里。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渗入一些行为习惯的教育,例如,体育卫生课也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有关卫生常识的记录片,让他们直观地感受保洁的重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同样,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教育,不可以草率了事,不可错过教育转化的机会。
2.面对问题,理智探究
案例中的学生一开始面对废纸无动于衷,到后来老师用推行“无垃圾桶”的方法将他们引导到保洁与环保的意识上。因为,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大道理的说教和批评处罚的层面上。班主任首先针对事件进行研究性的思考,想办法使自己认识到事情的现实状况,要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用心、耐心地引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否则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于是教育就变得毫无价值。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处理这一案例时,我运用了心理暗示法,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主动启发,升华内需
能将个别事件作为教育契机,启发全班同学进行自我反思,促使全体同学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净化,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教育都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改变,不急于求成地去挤压学生敏感的心灵,以尊重为前提,双轨道去处理问题,在轻松与平和之中更好地寻求教育智慧,在春风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
四、案例反思
耐心可以促使教育更有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还在不断地生成,不是善用一两个小方法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好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时我们会遇到对孩子们的教育不太理想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老师加强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要想春风化雨,自己必须要有“化雨”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