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金经理的思维范式
2019-09-10Carol
Carol
尽管香港市场变动因素更为复杂,但香港投资界仍然有不少业绩彪炳的投资达人。与他们接触久后,会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这些投资业绩背后,其实并没有太多共性,因为基金经理们的思维范式千差万别,但这却并不妨碍基金经理们创造好收益。
大体上,香港的基金经理从风格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擅长基本面分析(因为基金产品只能做多)。代表人物有海通资产管理的杨建新博士和张文先博士。这两年,海通管理的MPF退休基金表现雄冠香港,背后就是这两位灵魂人物。
第二类是长短仓结合,这一类多见于股票型对冲基金,包括大量的私募对冲基金经理。例如睿智金融的张承良博士,利用长短仓策略,曾连续9个月在彭博全球基金实时业绩排名占据第二名位置。其与合作伙伴、香港理工大学Mark Chen博士曾合著《征服股市》及《买入中国》两本介绍对冲策略的书,是迄今业界最具实战参考价值的对冲策略与运营专业类书籍之一。
第三类则是另类投资型,多见于非常规的股票与债券组合基金经理,他们需要兼顾技术与基本面分析。这些基金经理较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因其管理规模较大,且采用的结构性产品更多,因此更需要谨慎行事。上文的张承良合著者Mark Chen后来担任海通另类投资基金经理及研究主管,其从适应性市场有效理论中总结出“适应性另类投资法”,是近年来另类投资思维范式的一个不小突破。另外有部分美股和商品期货的做市商,他们也会利用身份和信息优势,大举采用另类投资法创造收益。
很显然,上述三类基金经理的思维并不完全合拍。例如崇尚价值投资的往往会更偏向基本面分析;喜欢长短仓结合的,则往往会考虑技术因素;而另类投资中,除了技术分析和公司基本面分析,往往还要加入地缘政治及经济体的制度分析。
例如Mark Chen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制度研究专家,他发现不同经济体的制度差异、所处市场气氛以及企业基本面信息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不同的成本影响——而这在IPO等融资行为中,是判断能否实现短期收益的重要法宝。
这种制度性和地缘政治的分析,往往也是宏观对冲基金们颇为感兴趣的因素。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在7月17日表示,随着各国央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贬值政策,即将引发投资领域的“范式转变”,因此,他正在寻找黄金的投资机会。
香港基金经理的思维范式多种多样,背后也有其原因。香港迄今为止仍是全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在这里,社会对基金经理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范式并不加以限制,更不需要他们“统一思想”。因此,投资经理们更容易在香港使用其所擅长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种思维范式并没有绝对对错,但却不能随便套用。如果长期只是做中小盘股,那就需要有较强的基本面分析能力,而且时机也要把握好;最后,还有必要加强市场宣传,把整个资产管理规模(AUM)做大。正如Mark Chen所说,小基金的经验很难复制到大盘股操作里;反之亦然。所以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做长短仓政策的基金经理不做中小盘股,也不认为做中小盘会比做长短倉的基金经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