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朗读目标的解读和落实

2019-09-10张小波

学习与科普 2019年7期
关键词:落实解读朗读

张小波

摘 要:小学语文的“朗读目标”是“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须从“朗读目标”设置的学段性、理解的层次性、使用的针对性、落实的时(实)效性等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朗读;目标;解读;落实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希望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每当如此,我总是幸福满满。因为,从这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中,我非常欣喜的看到了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开始并注重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然而,仔细观察后却令人汗颜:有的把自由读,当作“随便”读,如全班齐读、唱读,教师却听而不闻——不评价、不纠正;有的坐姿不端正,讀书姿势不规范,教师却视而不见——不要求,不指导;有的明明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却不检查,或检查了不评价、不示范、不指导,就急于教认生字写字,或提出一大堆有关课文内容、写作方法方面的思考性问题;有的象征性的让优生读一遍,不管效果如何就“棒,棒,棒!”或“你读得真好”而草草收场,致使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成为一句空话。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对“朗读目标”的标准不明、层次不清、理解不当、措施不力。本文拟从“朗读目标”设置的学段性、理解的层次性、使用的针对性、落实的时(实)效性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做法。

一、朗读目标设置的学段性

仔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你会发现,在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中,没有哪一个目标能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样被反复强调,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条都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具体叙述见下表:

第一学段(1—2年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3—4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5—6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学段(7—9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至第三学段一脉相承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必须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从不同学段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提高,朗读的要求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梯度发展趋势:

第一学段加上“学习”二字,指明了这是起点,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学段前面只有一个“用”字,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第三学段前面加了一个“能”字,是因为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需在必要时给予点拨。

第四学段较之第三学段少了“课文”二字,是因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形成,需要拓宽阅读范围,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

二、朗读目标理解的层次性

所谓“朗读”,就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朗读”,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阅读方法。但是,时下许多语文教师却不知道朗读训练是要分层次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训练的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把握“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流利”是朗读的条件,“有感情”是朗读的展示。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它们的标准:

1.正确地读

何谓“正确读”?

宋代学者朱熹曾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我们认为“正确地读”的标准应该是: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要读得 “到位”)、响亮,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不指读、不回读,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七、八、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2.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磕磕巴巴,断断续续,也即不顿读,不破读,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顿读、破读、中断朗读源自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所以我们不要拔苗助长,只能通过科学训练来解决这个问题。

3.有感情地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的语气,能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同时主体的情感参与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我们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读”要求。

三、朗读目标使用的针对性

是否每篇课文都需要“朗读”,以至于都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呢?

答案是否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默读、略读、浏览是最基本的阅读形式和阅读方法。

首先,这些形式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定。为了将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就需要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需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为了背诵积累,更需要先进行反复地朗读。然而,当需要我们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时,就需要选择默读的方式。略读的目的是概览文章大意。浏览适于博览和信息的搜集。在教学实施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目的去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其次,阅读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受文体特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类文体,每一种课型都必须运用朗读的阅读方法。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所以默读几乎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的。然而,朗读则不然:一般文学作品尤其诗歌、散文等,需要多多朗读进而有所感悟。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说理文主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学习和感受语言的严密性感染力。在处理说明文、说理文这些文本的阅读时,朗读就不一定每节课都能用得上了。

四、朗读目标落实的时(实)效性

朗读目标的落实,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所谓“时效性”,就是该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体现时间效应;所谓“实效性”,就是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达到实实在在的效用。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因为忽视二者的差异而导致“课时杂糅”,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朗读目标落实的时效性

一般而言,人教版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这里主要指文学性作品)都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从“读”的层面来说,第一课时需要完成“正确地读”“流利地读”的任务,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则是“有感情地读”。二者顺序不可颠倒,标准不容混淆,否者,我们就会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三者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及标准,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在此不再赘述)。

(二)朗读目标的实效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性作品,都有它特定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的朗读训练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就能够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下面,我们主要谈谈“有感情地读”的目标落实。

1.“正确读、流利读”的目标落实

一般来说,扫除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辨析多音字和形近字、把握轻声、儿化和变调、音变)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正确地读”的朗读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内容、认识结构、理清情节、体会品质、把握情感),实现书面语言——内部语言——口头语言的转化后,“流利地读”的朗读目标就能够达成。

2.“有感情地读”的目标落实

要达成“有感情地读”的朗读目标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我们要完成局部探究、深入品味再回归整体感知的任务:指导、点拨、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的理解、深刻细致的感受、丰富逼真的想象、真切深入的体验。

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之前,必须对文本内容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透彻地理解人物的道德品质及思想感情,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张凤霞教授明确指出:朗读的对象是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是朗读的“神”,把解读过程中的情感体会内化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是朗读之“魂”。有了这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真实感受,再借助外在声音技巧,文本的内在精神才会给声音插上翅膀,飞入听众的心中。

其次,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有时,在课堂上通过理解内容,带人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却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重音、语速、语调等诸多因素在“有感情地读”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加以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以及用作修辞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者能够表达强烈感情的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一些表达强烈的、兴奋的或悲伤的地方,可以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要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表示欢快、激动、兴奋、高兴或愤怒的词句,一般要读的稍快一些;表示忧郁、悲愤、抒情的重点句段,一般要读得稍慢一些。在整篇朗读中,要读得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训练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四种语调: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通过训练,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示凄凉的、悲壮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厘清“朗读目标”的解读与落实这个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读”要完成的任务千头万绪:就“读”的形式和方法而言,我们要加强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的训练;就“读”的品质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读”的效率而言,我们要加强读“读”的速度的训练;就“读”的成效而言,我们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边读边想,读思结合、读写结合)……

综上所述,我们常说的“以读为本”,绝不是以“朗读”为本。阅读教学的诸多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千万不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OL];

[2]张凤霞、高春风.用声音传达我们对文字的感受——谈教师朗读技能的训[J].小学语文教学 2017年第6期7-10,共4页.

[3]宋云键.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J].山东教育科研 1998第三期74页,共一页.

猜你喜欢

落实解读朗读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