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分析
2019-09-10甘志坚
甘志坚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要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科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面对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出清晰的规划,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清晰,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进步,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期待的目标。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分析
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孩子数学兴趣的关键阶段。而且,学习数学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水平,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遷移能力和知识的应用。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思维定式,难以逾越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和检测方式决定了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程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思维定势在解决封闭性问题时具有思考时间短、节奏连贯、程序流畅等特点,然而数学是一个既完备又开放的体系,小学生既需要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以便于快速灵活地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又需要突破数学思维定势形成开放性创新思维空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易于形成思维定势,越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思维定势趋向越明显教学思维定势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和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思维定势两个方面。思维定式对于学生解题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题目中条件有所变化,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会导致解题失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二)缺乏情景,局限课本
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多数教师并不能完全掌握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与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常有依据不全面,选取的情境素材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的创设途径不恰当等问题。并且多数数学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一旦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就进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认知只是将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 敲门砖”,而非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选择的素材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例如所选素材为城市生活素材,但面向的对象确是农村小学生,这就会使问题情景教学适得其反。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突破定式,激发需求
思维定势的突破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一题多练,可以改变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改变原题的部分条件,使原题变形,进行多练。这也是克服思维定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某小学图书室原有图书 480册,现在图书册数是原来的5倍,还多240 册。现在有图书多少册?”要求:(1)先作解答; (2)题中的数据不变,改变题目结构,组成新题目,仍能得出这道题的确切答案。学生首先作解答: 480x5+ 240= 2640 (册)。然后把原题改编为:“某小学图书室原有图书 480册,现在图书册数是原来的6倍少240册,现在有图书多少册?解答: 480x6 -240=2880-240=2640(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个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多向性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抓住关键,培养能力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画图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关键,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恰恰体现了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问题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应突破定式,激发需求;创设情景,发散思维;抓住关键,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美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 2017 (10) .
[2]陈婵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J].师道 (教研) , 2015 (4) .
[3]鲁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 (2) .
[4]马彦彪.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 201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