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剪剪角”的设计与应用
2019-09-10张雷
张雷
一、设计背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孩子的手部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越灵活,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创造力就越强。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是极其重要的。
二、设计目标
《指南》围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出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为此,我们着力打造“小手剪剪角”来发展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班创设“小手剪剪角”,促进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实践措施,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实践结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三、设计内容
(一)小剪刀开发大智慧,以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应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为了唤起幼儿对剪贴的兴趣,我们从两方面进行环境的创设:
1. 情景化环境的创设,引发幼儿积极参与
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我们依托相关主题的“内容与要求”、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逐步创设相關的活动内容,将精细动作的活动内容生活化、情景化。
2. 隐性化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与操作材料的互动
我们在“剪剪角”中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活动中有时发现,幼儿看见这些操作材料不知该怎么玩,这让老师意识到,只停留在显性环境的创设上还不够,更应注重隐性环境的创设与提供。
例如,教师自制玩具——趣味拼图,教师根据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绘画出重新组合的图形。图片中有1—3条黑色的直线、曲线或是不规则的线条,让幼儿用剪刀沿着线剪切开来,之后再与同伴进行拼图挑战的游戏。让幼儿在玩玩剪剪中发展了小肌肉动作,又体验了游戏的乐趣。
(二)“小手剪剪角”的材料投放
“剪剪角”是否能顺利的开展,能否受孩子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材料的投放。
1.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在活动区中分阶段投放材料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所以在“剪剪角”中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材料投放。
例如:第一层次材料是单纯的彩色纸,可以随意剪;第二层次材料是直线图案;第三层次材料是弧线图案;第四层材料是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
2. 材料投放的多样性
选择投放材料时,我们应该将眼光投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去,或许其中就隐藏着许多孩子感兴趣的材料。
例如,孩子过生日时剩下的蛋糕盘,幼儿通过剪切,在纸盘上进行粘贴太阳、笑脸等简单的图案;又如一些竹叶、树叶、稻草、芦苇等的一些乡土材料,既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又能将大自然的气息也渗透在活动中,在剪剪玩玩中认识了这些植物,学到了知识。
(三)“小手剪剪角”的指导策略
我们知道,对于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剪刀的孩子们来说,使用剪刀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引发孩子使用剪刀的兴趣及动机后,如何教孩子使用剪刀这一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编儿歌,教方法
在“剪剪角”里没有枯燥的手把手的教,而是以情境化的儿歌代替程序化的“教”方法。如,“小小手指伸进来,手指一分嘴张开,手指一合并起来。剪剪剪,剪根面条细又长”。在使用完后告诉幼儿剪刀要闭着嘴巴去休息。在学学、念念、做做的过程中幼儿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握剪刀的方法。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掌握了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后,根据我班幼儿小肌肉动作的水平制定出一套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操作方法。
随意剪,孩子一手拿硬纸条一手将纸条一块一块剪下,反复操作;
刚进入小班的孩子会无目的的对纸进行撕、剪,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在区内放了大量色彩鲜艳,质地较硬的纸条,让幼儿随意的进行剪切。
剪直线,在纸上画上若干条直线,让幼儿根据直线进行剪切;
在对剪刀的使用相对熟练的基础上,幼儿就可以选择一些画有直线条的材料进行剪切。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编出一个“剪刀开火车”的桌面游戏,引导幼儿当“剪刀火车”司机,需要使“火车”行驶在黑线-铁轨上。在多次兴趣盎然的游戏中,幼儿很顺利地就学会了剪直线。
剪规则的图形,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各种形状;
通过上一阶段对直线的剪切,幼儿已经达到了一定手眼协调的阶段,此时就可以放入一些形状规则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操作了。
剪弧线,并从剪弧线到剪成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
弧线的剪切是五个练习阶段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起初,我班孩子在剪弧形图案时总是剪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但在长时间的练习之后这样的情况明显少了很多。
⑤直接剪出图像。根据图形线条的变化进行直接剪切;
在之前所有的阶段都已经练习好的基础上,让幼儿自由的发挥、自由的剪切。
3.渗透于主题,作用于主题
如今主题墙的创设不再像以前一样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完全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渐渐地由显性变为了隐性,因此环境的桥梁作用就越发重要了。
我班进行的主题《小小动物园》。在主题开展之前,让孩子与父母一同搜集小动物图片,投放在剪剪角中。主题开展后,教师引导幼儿将这些小动物一一剪下,寻找对应的家,进行粘贴。
4.家园对对碰,携手促成长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教师、家长协同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我们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此外,我们定时向家长展示剪纸、折纸等教育的成果来赢得家长的重视,打消家长对于安全方面的顾虑,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四、实践效果与分析
“小手剪剪角”的创设和开展有效促进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小班幼儿在一年的练习时间里,通过参与“小手剪剪角”中各阶段的练习及各项活动,精细动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们设计了一份幼儿精细动作测评表,分别在实践前和实践后对全班30名幼儿进行测评,两次测评后,我们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得出实践前后情况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践前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以及剪刀的使用普遍较差。如:刚上小班时,幼儿大多都不会使用剪刀,就算会用剪刀也不能较好的控制手部的肌肉。实践后,各项阶段操作的能力明显提高,数量也明显增加,而且在动手操作的质量上也有质的飞跃。
五、实践结论与思考
(一)重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克罗韦尔形象地指出“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也就是说,训练了孩子的手就是训练了孩子的大脑,孩子的手部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他的创造力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二)积极创设适合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设适合精细动作发展的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三)实现家园互动,发挥家长作用
家园合作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家庭管养、幼儿园管教的分工,也不是双方互相代替的教育模式。双方的合作不仅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互配合,更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从而达到真正平等的“合作”。为此我们要多与家长进行不断的、充分的沟通,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基础上,产生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