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云罗马,纷纷扰扰

2019-09-10曾晓莹

速读·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恺撒古罗马罗马

曾晓莹

《罗马史》的作者特奥多尔·蒙森于1817年出生于丹麦的一个小城镇,后来却在德国成为一位民主斗士和罗马历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对古罗马史的研究,撰写了包括《罗马编年史》《罗马铸币史》《民法集》《拉丁铭文大全》等书。《罗马史》历时三十余年的艰辛写就,一共分为五卷,自罗马建城的蛮荒时代开始,结束于恺撒就任执政官的共和国时代。

在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评委对此书如是评价道:“蒙森是当代最伟大的编史大师,这点在他的巨作《罗马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蒙森把大量的数据与其敏锐的判断力、缜密的分析手法、灵活的文笔相组合,并以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文章生命。”全书以古罗马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辅以详细的数据与史料,语言生动,文笔精炼,对人物的描写活灵活现。

其中,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是蒙森关于战争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书中十分详尽地描写了罗马与迦太基的斗争,最终群雄尽灭,罗马以无上之尊独霸地中海,极富戏剧性。这是共和国的上升期,英雄辈出,风光无限。尽管在迦太基战争中,敌方主帅汉尼拔是古罗马的死对头,但是蒙森也毫不吝啬笔墨去称颂这一位军事英雄、天才。

不止汉尼拔,在蒙森笔下,每个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甚至是异于后人传统想象的特点:蒙森对后世众多文人的偶像西塞罗表现出明显的刻薄与贬抑;扎马战役的战胜者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只是个金玉其外平庸其中的神像;马尔库斯·伽图保守、固执、迂腐甚至略显愚蠢,尽管其诚实为他在历史上的赢得了很高的地位;伟人庞培固执己见、遇事不决、孤疑冷漠也不是什么王者之相……蒙森以锋利、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蒙森对恺撒——罗马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元首有很鲜明的刻画。“恺撒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重大战役的情况下,恺撒已经打垮了对方10支军队,其中不到一半的人渡过大海逃跑。包括首都和国库在内的整个意大利都落入了胜者手中,失败者有理由为那个‘怪物’的机智、勇敢和速度而哀叫。”可以看出,蒙森对恺撒充满了崇拜之情,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赞誉。当然,书内也不失对恺撒的调侃:在提及恺撒和他的爱情时,蒙森写道:“倘若用他的一些胜利换取年轻时的秀发,恺撒定然不会有任何迟疑”。读到此处,我笑出了声,一个头将秃、发量少、威猛的英雄形象浮现在我脑海里迟迟不能散去。

蒙森曾在《罗马史》的第五卷中说:“想象力不只是诗歌的来源,也是历史的来源。”所以,比喻与玩笑也会出现在《罗马史》的书中,而这在惯常的史学著作中是无法遇到。脱下历史严肃的外包装,蒙森敞开丰富的内心,充分表达自己对各历史人物的态度,或爱或憎,或支持或反对,并以自己丰富的感受能力让历史中的艺术、人生态度旋转飞舞。这种跳出了刻板印象中历史枯燥、呆板的内容形式,给出了的另一种历史著作的可能。

虽然在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上,许多批判家诟病蒙森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看法,认为这种“天赋”会影响他判断的公正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罗马史》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蒙森在史料的收集与使用方面有很鲜明的特点,他会在书中引用大量具体的数据和史料,包括钱币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各种方面。通过这些数据和史料可以看出蒙森在《罗马史》中虽以社会政治史为题,但也不忽略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铺衬与延伸。通过自身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知识储备,蒙森能够在判别事物的时候既冷静又饱含激情。可以说,蒙森没有把历史写成精细考据的长篇论文,也没有仅仅据实描述而缺乏深入的分析,而是以一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加以分析历史现象去撰写《罗马史》。

书的扉页写道:但凡把历史当作科学,也当作艺术去研习之人,都会痴迷于蒙森的《罗马史》。我对历史了解得不多也不深,对艺术也没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但是我还是能从书中,蒙森的笔下看出古罗马的梦幻变化。故我在閱读《罗马史》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我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蒙森一起思考人类历史的进程,尽管他所写的只是古罗马的历史,但好像能从古罗马史中窥见人类的历史过程。罗马人原本不过是一个小民族,经过逾600多年的艰苦奋斗,一个小邦国发展为横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政治、文化、经济如此发达,但最后的最后这一古典文明还是难逃彻底崩溃的命运。“因为战争而有所得的人,必将因为战争而失去;但是用犁头耕种的人,则会永垂不朽。”在书中,蒙森称赞了古地中海各个国家建立的“灿烂文化”,然后说,“他们耗尽了创造的力量”,导致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直到有一天被新来者代替——这也是古罗马的下场。蒙森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融入书中,化为感情,自然却又激烈,平静却又耐人寻味。

“人类的最高启示同样会烟消云散:曾经神圣的宗教可以沦为欺骗的谎言,曾经崇高的政权体系,如今成为罪恶诅咒之源。但就算如此,最后的垂死挣扎也同样能找到其虔诚的坚信者。虽然这种信仰不会再有太大的能量,但是它也会有有始有终,最终会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教义信仰会跟其信仰者一起被黄土埋葬。新的一代,必将挣脱前者的死亡阴影,重新君临天下,统治这个焕发的新世界。”这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蒙森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古罗马不再的这份无奈,所以才写至恺撒时代便停笔,不往帝国时代写,将古罗马那份辉煌永久保留至《罗马史》中,对新的、更自由的国家与民族留有美好的期许?

风云罗马,纷纷扰扰。也许蒙森说得对,既然一切伟大和不朽都有可能是虚幻,那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可感可叹的呢?

猜你喜欢

恺撒古罗马罗马
让河流改道
让河流改道
第九回 古罗马人钟爱写实的浪漫
古罗马艺术从何而来?
法医出手,恺撒瞑目
阳光房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现代角斗士
恺撒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