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童诗创作到诗意教育

2019-09-10徐鲁

新阅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雨点童诗儿童诗

徐鲁

诗人、翻译家绿原先生,在为一部《世界儿童诗选》撰写序言时,对儿童诗的写作与阅读,发过这样的感慨:“想你已被时光老人逐出童年很远很远了吧?难道你的童年一去不返了吗?倒也未必,只要果真在孩子们中间,找回了你那丧失了的童心。于是,你将在他们中间慢慢地重新‘成长’起来,并在他们的引导下,重新进入成人们久已忘怀的儿童诗的世界。”

我在阅读郁旭峰的儿童诗时,很自然地想到了绿原先生的这段议论。旭峰的儿童诗一任天真,清丽单纯,对儿童世界的观察与感知,丰饶而细腻,而且富有童趣。他用一首首隽永、透明的小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丰盈、鲜活、烂漫和完整的童心世界。

郁旭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童诗诗人,他的职业身份是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北仑实小是一所有着140年校史的江南名校,建校历史悠久,校风承传有序。近些年来,旭峰于执教、校长和从事教育管理的同时,每天在案牍劳形的间隙,总要抽出几分钟、十几分钟,创作出一二首短小的童诗,这不仅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日常状态,也润泽着这位小学校长的“诗意人生”,浇灌出了他的“诗意教育”的梦想之花。

他不单单自己创作童诗,近些年陆续出版了《树是风狂热的歌迷》《雨点儿写字》《呼噜是一支歌》等儿童诗集,同时也在工作中创新思路,尝试着引领孩子们学写童诗,然后又渐渐地把童诗的创作、阅读和欣赏引入教学实验的课堂。“不学诗,无以言”。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教育的鼻祖孔子创立的“诗教”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从1998年他第一次在公德小学尝试童诗小学,到2001年他在北仑实小构建“诗香校园”,一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努力推进一种“诗意教育”。当二十年的柳色秋风已经拂过,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当初的那些儿童诗的小雨点,已经渐渐汇成了清亮的小溪;而在一条条小溪流奔腾过的地方,如今到处是“鲜花的洪流”。美丽的儿童诗就像涓涓春水,润泽着一茬茬孩子幼小的心田;也如点点繁星,点缀和照亮了孩子们童年的夜空。旭峰也因此在全国小学教育界赢得了“诗人校长”的美誉;在童诗创作界,人们又称他为“校长诗人”。

这也应验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点灯人”梅子涵先生的那个童诗观点——其实也是一个儿童教育观点:“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向来不空洞,优美的抒情向来都是生命的呼吸,是听得见生命行走的有力脚步声的。童年时光会有许多内容陪伴,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从童诗创作到诗意教育,旭峰赋予了儿童诗一种更为神奇和更加丰饶的力量。

孩子们最真实、最细微的心灵世界,仅靠作家的想象去感知和把握,显然是不够的。旭峰是教师,是教育家,天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比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家更能真切与准确地去体察和“发现儿童”。比如他在《我多想……》这首童诗里所写的:

“每次考砸时,/我多想变成一只小小的蚂蚁,/小得不能再小的蚂蚁。/这样,谁也不会留意,/更不会问起我的成绩。/即使伤心,也可以一个人/在角落里偷偷哭泣。

“每次得满分时,/我多想变成一头高高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象。/走在大街上,咚咚的脚步声/传递着我满心的欢喜。/我还会让妈妈坐在我的大鼻子上,/把她的欣慰和自豪一同举起,/让那些赞叹羡慕的目光,/投来啧啧的惊奇。”

这首诗,对一个孩子在两种状态下的心理变化的体察与刻画,是十分准确和生动的。

与陶行知、叶圣陶、陈伯吹……这些有过从事小学教育经历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笔下的儿童诗一样,旭峰的儿童诗,往往也是富有童趣和润物无声的“教育诗”。

例如《恼人的小雨点》,写上课的时候,一个小孩子的观察与想象:那些不安分的小雨点,“一会儿在窗玻璃,/吱吱呀呀画画;/一会儿在屋顶,/叮叮咚咚弹琴”,这时候他想,是不是应该把那些不肯安静下来的小雨点请进教室,“也让他背书做作业,/一刻也不得停,/看他还收不收心”。

《种子闷了》用比拟手法,写一颗小种子的成长与自我突破:“白天黑漆漆的,/夜晚黑漆漆的,/种子在黑漆漆的泥土里,/呼呼睡大觉。/春风在窗外欢笑,/春雨在门口舞蹈,/种子闷极了,/想钻出地面瞧一瞧。”最后,小种子挺直身子,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使劲地伸手、展腰、踮脚,憋足了劲儿蹬地一跳,“伸开双手,它投进春天的怀抱”。小读者从诗句中不仅能感受到一颗小种子所拥有的萌发的力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种“励志教育”。这也是润物无声“教育诗”或者说是“诗意教育”的力量。

与儿童文学其他体裁一样,有一些童诗具有幽默、好玩,甚至戏谑的“游戏精神”和“快乐精神”。这类童诗往往应和了童心世界恣意、灿烂和轻松快乐的节拍,是能够愉悦童心的“快活的小诗”。例如《星期天》这首小诗,就满含着幽默和戏谑:“星期天,休息了。/妈妈赶着拖地、洗衣服、做饭……/忙得满头大汗。/星期天,休息了。/我赶着学奥数、英语、钢琴……/忙得一站接着一站。/星期天,休息了,/妈妈和我,/却忙得团团转。”透过一个孩子的观察和描述,我们也分明看到了当下儿童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真实与无奈。

《风的笑话》这首童诗也写得生动、好玩,富有童趣:“……风的笑话,/很搞笑吧?/不然,/大树怎会笑得/一阵接一阵地——/沙沙沙,沙沙沙……/大海怎会笑得/一浪接一浪地——/哗啦啦,哗啦啦……”当然,这种生动和好玩必定来自作者对生活细节观察得准确,能发现和捕捉到富有诗意和童趣的意象:“风一定有讲不完的笑话,/你看,它每一次开口,/那些花花草草,/都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再读一读《吹泡泡》这首小诗:“咕噜——/一个泡泡,/咕噜噜——/两个泡泡,/咕噜咕噜——/一串泡泡……/水底的小鱼,/摇着头,摆着尾,/开心地吐着泡泡。/咕噜咕噜——/咕噜咕噜——/我不知道,/这是它们在欢笑,/还是在唱歌谣?”还有《夏夜的荷塘》:“静静的夏夜,/静静的荷塘,/青蛙坐在/圆圆、绿绿、软软的/席梦思上,/吹着凉风,唱着歌。/累了,躺下来,/看星星、看月亮,/多惬意呀。/这样的夜晚,/一定会有又香又甜的梦。”像这样单纯和好玩的小诗,虽然未必会有多少“教育性”的含量,但是也能让小读者感受到一种单纯、明朗、清晰的意境之美,甚至在有意無意中感受到一种“浅语艺术”的魅力。它们就像传统的儿歌、童谣一样,也许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初接触的,并影响到他们毕生精神气质的“纯诗”。我们的汉语,我们的母语中,那些最优美的语气、节奏、韵律感,还有细微的观察、准确的想象与表达,都会通过这样短短的诗句,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孩子。

中国虽然曾经拥有数千年的“诗教”传统,但是在今天的小学校园里,能够像郁校长这样,把童诗当作引导孩子们学习观察自然、感受现实、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小种子,并且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去培养这些小种子,给它们以萌发、成长和突破自己乃至开花结果的机缘,还是难能可贵的。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假如能有更多的中小学老师、班主任、校长,在今天的校园里,首先自己能够热爱儿童诗,甚至创作一些童诗,进而能在日常教学施行一点点“诗意教育”,在课堂或课外教学中融入一点点具有“诗意”的东西,那该有多好!也许,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正因为拥有了这一点点美好的“诗意”,便从小就拥有了更温暖、更生动、更干净、更准确地去运用母语的能力,拥有了对一种高尚的、善良的、宽广的人生境界的梦想与向往。我认为,郁旭峰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从童诗创作到诗意教育的摸索与实验,其深远的意义,正在于此。儿童诗的神奇力量和丰饶的魅力,也因此会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得以更加广阔的飞扬和传播。

作者系原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小雨点童诗儿童诗
小雨点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小雨点
另一种话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
小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