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
2019-09-10何玉兴
何玉兴
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进城务工人员,面对他们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如:胆小、自闭、敏感,习惯养成差,畏难情绪重,无人生规划等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教育他们呢?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建立新型的家校联系。其三,搭建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总之,只要我们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手,孩子们就一定会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案例;对策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主要来自近郊的农民子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着本地生源的减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增多,我校已经把目光聚焦在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上,着手研究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据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总人数的60%以上。可见,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关系到我校教育的全局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面观
从我班调查情况来看,依据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致有如下几类:
(1)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孩子留守亲戚或寄居在体育学校,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迫于生计,无暇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比较独立、乖巧、懂事,体谅父母,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做事积极主动,学习自觉,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交流,他们常常感到落寞、孤寂。
(2)父母离家在外做生意,孩子留守家里。这些孩子受父母的影响、熏陶,头脑比较灵活,手头比较阔绰,优越感较强,虚荣心也较强,“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他们往往成了众矢之的。
(3)父母离异,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于亲情的缺失,让她们过早的尝到人世间的冷暖,她们的心智也过早的成熟,内心多愁善感,常常关闭心扉,不太愿与人真诚沟通与交流。
(4)还有一类孩子,虽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劳碌、奔波,每每遇到不顺心,家长便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这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强,往往导致家庭关系恶化。
(5)自然,也有一些幸运的孩子,家庭和睦,父母出来打拼事业,用行动给孩子做出了表率。这类孩子往往上进心比较强,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心里也比较阳光,他们是班里的领头羊。
除去最后一类,不管上述哪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都极为不利。那么,我们如何对他们展开教育呢?先让我们走近几个家庭,窥探家庭教育众生相吧——
2 家庭教育众生相及思考
有一个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爸爸居家过日子,其实爸爸也挺心疼女儿的,平时女儿要什么,爸爸也尽可能地满足。直到有一天,爸爸终究耐不住寂寞。又找了一位阿姨,女孩心理排斥阿姨,给阿姨脸色看,于是爸爸就给女孩呵斥、拳头,女孩叛逆,有时就往妈妈那里跑,有时干脆不回家,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时不时旷课,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有一次失踪一个星期,急的爸爸团团转,在同学们的提醒和帮助下,终于找回了女儿。我也苦口婆心规劝好几回,但终究没能把她留住,流失了。眼看一个头脑聪明,成绩还不错的女孩,由于父亲简单而粗暴的教育,在如花的年龄,走上了一条本不属于她的人生路,我不禁为她扼腕叹息。
还有一个女孩,从她的长相、穿着、打扮,无一不透出一股优越感,她也常给人心高气傲不可近的感觉。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竟然惹来一身麻烦:高年级的男生不时到教室骚扰,甚至在外围堵;有一次还被同年级一位女生扇耳光。原因何在?原来都是钱惹的祸。因为父母做生意,经常出车在外不回家,女孩经常一人留守在家里,孤独、寂寞结交了一批好吃好玩的“哥们”,这些哥们了解她的情况趁虚而入,常常以借钱为由讹诈钱财,有去无回,若是不给,便教训教训她。刚上中学,就摊上这样的事,女孩自然也不示弱,一场群架差点上演,好在了解及时,平息了一场战火。这位女孩,小学基础还不错,但因交友不慎,受到重重干扰,又缺乏父母的监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把责任一味归咎给学校。从与女孩的交流中得知,女孩的妈妈认为,管了孩子小学六年,到了中学,女儿长大了,可以放手不管了,教育是学校的事了。这是多么愚蠢的认知啊!殊不知,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最重要的阶段,他们似懂非懂,自觉已然长大成人,极力想挣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是最最危险的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帮助他们安然过渡,这又岂是学校单方的责任?家庭教育更显重要。
另有一个女孩,我挺为她庆幸的,她有一个好妈妈——一位坚强敢于担当的妈妈。柔弱的她担起了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非但没有被压垮,反而亲力亲为,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年仅40的她,为了圆儿时的梦,开始学画画,还带动孩子跟随她一起学画画,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坚持。一年半载下来,女儿也小有成就:先是在校级绘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然后又分获区级、市级一等奖,还向全国比赛进军。还应邀在市里举办个人画展。更可喜的是,由于坚持,她的学习成绩也没落下。真是身教胜于言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啊!
从以上三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简单、粗暴不可取;推卸不管不可为;唯有担当、言传身教才是父母的天职。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然而现实是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从事的主要是简单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没保障,工作时间不固定,居住环境居无定所,甚至父母、孩子天隔一方,自己的生存、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对子女的教育了。因此,面对家庭教育的不力或缺失,学校教育形势非常严峻。
3 学校教育形势严峻及对策
面对形形色色的进城务工人员,面对他们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如:胆小、自闭、敏感,习惯养成差,畏难情绪重,无人生规划等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教育他们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当地的孩子一视同仁,让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朋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内心的需求,要保护好他们那份脆弱的自尊,尊重他们、赏识他们、亲近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我班有一位孩子,她来自湖南,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爸爸来到桂林生活,妈妈杳无音讯。缺乏母爱的她,一开始,除了与一位与她家庭相似的同学亲近以外,总是紧闭心扉,郁郁寡欢,楚楚可怜。了解情况后,我先是对她做了心理疏导,然后叫同学们与她手拉手。同时,在学习生活上给以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后来我发现她喜欢看书,便任她为语文课代表,时时关注、鼓励和鞭策她。很快,她脱颖而出,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一次,她得病住院,我发动同学们并亲自带动同学们到医院去看她,让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回来后,她与同学们相处更融洽,学习更有劲头了,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其次,建立新型的家校联系。作为学校,可在新生(下转页)
(上接页)入学后或是每学期开学初或是中考前,开设家长课堂,设计一些比如“孩子人生规划”“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等的教育专题讲座,或是请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给家长支支招,传授一些适用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其自身的成长去影响和教育他们的孩子。
作为班主任,我们還可建立班级QQ家长群,发现问题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还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加强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达成对孩子的教育共识。每开家长会,别人一次完成,而我总是三次完成。因为我觉得分批次开,更有针对性,更能对症下药,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同时,也缩短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取得家长对老师的信赖。我班有一位离异的家长,个性非常的要强,对孩子付出很多,要求也高。只要孩子不顺她心或是成绩不理想,整天就是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以致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常常跟她对着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于是,我便成为了她们母女俩沟通的桥梁。每遇烦心事,无人倾诉,她便三天两头找我,有时谈孩子的教育,有时直接就是说家事,甚至有时三更半夜打电话过来哭诉,我都耐心安抚、开导并教育她,从而也缓解了母女俩紧张的关系。后来,孩子考上了县城重点中学。我们常常戏谑,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老师不仅要教育孩子,有时也要教育家长。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监管孩子们校内外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齐抓共管,才能把孩子们教育好。
其三,搭建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前面我提到的一位家长,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有思想,有担当,不仅是孩子们的表率,也是家长们的表率。我树她为典型,在家长会上让她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传授育儿经验,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家长。还有让他们在QQ平台相互取经学习,让各个家庭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他们对教育重视了,孩子们的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只要我们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手,孩子们就一定会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涤.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作者单位:桂林市穿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