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09-10雷海
雷海
【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枯燥呆板、脱离生活等诸多问题。如果作文教学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定无法适应时代要求,找不到自身的发展出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意见》和《讲话》,本文重点从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出发,针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作文教学必须体现国家认同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教育内容。惟其如此,方能不负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作文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教育的目标、任务与使命,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基于《意见》和《讲话》,本文重点从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出发,针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作文教学必须体现国家认同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教育内容。惟其如此,方能不负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一、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国家认同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国家认同教育,是指通过作文这一传播形式,表达学生对于祖国的爱国情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无数仁人志士都曾向全世界表达过自己的爱国情感。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列宁也说过:“爱国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是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政治家范仲淹的爱国情感。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的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何其强烈。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些怀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人,都一如既往地在自觉爱护国家、建设国家、捍卫国家,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传递着对灾区群众的援助与祈福;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终于打赢了抗击非典的攻坚战。当恐怖分子残害无辜平民时,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发出了抗议谴责的呼声;在奥运会场上看到中国健儿奋勇夺冠,我们欢呼雀跃、呐喊加油,尽情地表达着内心的兴奋与喜悦。这些事件激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爱国情感,也体现着我们的国家认同感。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并梳理这些能够体现国家认同感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这些素材,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感。
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这些重要的时刻,无一不见证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体现着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在笔者看来,这些作文素材一次次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无疑会使学生接受一次又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国家节日这些能够体现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节日,比如国庆节、建军节、元旦、春节等节日,通过让学生观察节日活动、参与节日活动,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每个星期举行一次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讲就是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国旗下的讲话》,表达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
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观革命老区、聆听国防知识讲座、阅读《人民日报》、观看央视《新闻联播》《新闻周刊》《厉害了,我的国》等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点燃他们心中的爱国火种,增强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201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中也提到一系列国家成就: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了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学生要完全可以从中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然后再把这些感动和感受写入到作文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高考作文试题已经明确体现出立意紧扣育人导向,材料内容接近时代发展的倾向,如果学生不关心政治、不关注国家发展、不了解天下大事,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高考作文的。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后的高考试题将会更加重视对 “立德树人” 教育功能的考查。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写作将内心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度的国家责任感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真正体现出了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特征,也必将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公民意识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并理解公民的含义、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使命,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去。
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它的公民所受的教育,它的公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可见,公民意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富强是多么的重要。
语文教师通过举办“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准备材料、陈述问题,再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分工协作、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政策依据;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由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召开“听证会”,进行总结反思。通过举办“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不论是在飞机上、地铁上,还是在火车上、公交汽车上,不文明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我国公民个人道德素质的匮乏,更是暴露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极度匮乏,极度缺失。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每当这些事件发生都会受到社会的责问、都会引起全民关注比如高铁霸座事件就曾引起了全社会公愤,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关注本身已经折射出我们的公民意识开始群体觉醒。
社会学大师英格尔斯提出:“再现代化的机器,在一帮原始人手里也会变成一堆无用的废纸。”提高现代公民素质,是建设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百姓的心声。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常常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作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自觉地跨进现代文明的门槛,自觉地担负起现代公民应有的责任。
三、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
所谓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就是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理念,同时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理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开展防止空气、土地、水污染的教育,开展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理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人类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解并尊重自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学生体验自然的奥秘,吸吮自然的乳汁。因为我们深知:要想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近自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目的就是要唤醒學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劳动的尊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写“文明用餐,节约粮食”的主题作文,让学生懂得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话题作文让学生懂得要珍惜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环境保护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征文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学生写作“倡导绿色生活,争当低碳一族”的主题作文。通过“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主题征文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潮流和风尚;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热爱家乡的主题征文提倡学生写作“创建绿色家园”的作文,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要践踏草地”“可以骑车或是步行上学,尽量不坐私家车”“我们学校有分类垃圾箱,我们应该分类处理垃圾”等具有环境保护理念的词句,语文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作文教学可以通过 “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观察劳动者的生活,体验劳动的辛苦,分享收获的喜悦;作文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进入社区,当义工、当志愿者,服务敬老院、服务社区居民,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比如参观工厂、采访企业家、调查社区环境卫生等。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而且使学生的写作有了源头活水。
四、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学会情绪调适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空虚。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悲惨的事件,都折射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本来就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去。
写作是人们进行情绪表达的一种途径,研究发现能够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通常都是和消极情绪的大量积压并且不能得到及时宣泄有关。中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处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中,面对种种诱惑,内心难免充斥着各种各样纠结。例如,既大胆张扬又怯懦胆小、既努力上进又懒散堕落。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非常脆弱,储存不了大量的消极情绪,有时候急需将这些积压的消极情感向其他人倾吐一下。但是由于自尊、叛逆、羞涩等等原因,他们又常常不能也不愿对父母倾诉,跟同龄的同学、朋友倾诉又会使大家一同陷入迷茫困顿中,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个时候写作也许就成了他们化解苦闷情绪的有效工具了。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或者写一些情感回忆类的作文,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倾吐出来,通过这些文字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教师就可以找这个学生当面谈心,分析问题、化解学生的困惑;也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进行沟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证明,通过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潜藏在学生内心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通过作文教学确实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道安全屏障。
在作文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
五、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人格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角度来讲,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不盲目自大,不过分自卑,秉持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自信、乐观地生活,和谐、融洽地与人相处。古圣先贤很早就提倡人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格教育,就是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和文格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的《典论·论文》, 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是在探讨做人与作文关系的著作。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重视人格素质的提高。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如果单从工具性的角度训练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的。以作文教学为例,“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传统作文教学僵化呆板,只讲套路不顾人性的做法,不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淡化了学生的差异,更加难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倡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打破僵化呆板,只讲套路不顾人性的固有弊端,使作文教学既能够重视学生写作技巧、写作能力的提升,又能够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如果说作文写作是心灵的客观反映,是认知的再次呈现,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个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一个过程。“吾口说吾心,我手写吾心”,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表達真情实感。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必然能够鼓励学生接近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自信勇敢地表达自己。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注意鼓励学生,善于维护学生的人格,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能随意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或者代替学生去确定作文立意。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理解学生,接纳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塑造自我,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信念。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紧扣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作文教学要想打破传统作文教学僵化呆板、陈旧落后的困局,就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国家认同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想上和作文水平上同时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05).
[2]梁漱溟.梁漱溟读书与做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