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研究
2019-09-10商娟
商娟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观察和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观察组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股静脉穿刺采血,外周动脉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小,且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股静脉穿刺采血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25—02
临床提供给新生儿的特殊的集体护理服务,这其中通常包括采集血液标本,通常会遭遇巨大的困难。比如,出血速度慢,血液凝固,出血量少,需要反复穿刺。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静脉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是非常不理想的。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我们的组织进行了这项研究,目的是分析动脉采血法提取血液的临床应用研究和今后临床血液的采集的好方法,提高临床血液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由于采集血液的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被有效地抑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新生儿是临床护理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其出血速率慢,但是凝血速度快,使得护理过程中的抽血异常困难,通常需要反复穿刺,为新生儿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究一种穿刺成功率高、疼痛少的新生儿采血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以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42例,女38例,胎龄36-41周,平均胎龄(38.0±1.2)周,年龄10-22d,平均年龄(12.3±3.7)d,体重1.5-4.4kg,平均体重(2.6±0.1)kg,疾病类型:30例肺炎,24例败血症,21例缺氧性脑病,5例其他;对照组包括男41例,女39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2±1.3)周,年龄11-21d,平均年龄(12.6±3.5)d,体重1.4-4.2kg,平均体重(2.7±0.2)kg,疾病类型:31例肺炎,23例败血症,22例缺氧性脑病,4例其他。所有新生儿均在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外周静脉采血时应仰卧位,彻底消毒,确认动脉穿刺位置并标记位置。采用2.5ML注射器采集血液,止血后按压止血,防止缺血。当穿刺动脉被刺破时,新生儿仰卧,让其手掌朝上,15-30°进针进行采血。加强外周动脉血采血的培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要求,降低新生儿疼痛,特别是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防止局部血肿或感染,彻底止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外周动脉穿刺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穿刺时的稳定性,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的损伤,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桡动脉穿刺可重复使用艾伦测试来确定是否有尺动脉的血供充分,提高安全性和采血成功率。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待婴儿要格外的认真仔细,格外的上心,从婴儿采血的实验表明,外周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优于股静脉,大大减少血肿、溶血、呼吸暂停以及血液凝固过程中,外观和其他问题,这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护理工作风险有重要价值。
我们的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取外周动脉采血,具体措施如下,主要包括肱动脉和挠动脉两种外周动脉采血。股静脉采血(对照组):使患儿呈仰卧位,护理人员保持患儿的腹股沟展平,大腿外展与躯干成45度角,膝关节成90度角,护理人员左手食指触摸患儿腹股沟处的股动脉最强搏动位置内侧0.5cm处并轻压一痕迹便于穿刺,然后右手持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于腹股沟下1-3cm处与皮肤成45度穿刺,见回血后轻轻抽动注射器针栓进行采血,采血完成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
肱动脉采血(观察组):护理人员帮助患儿保持平卧位,左手将新生儿的肘关节托起,并使即将进行穿刺采血的一侧手臂放直,用拇指将新生儿肘关节下方5m前臂位置绷紧,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可以通过轻压的方式标记进针位置,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2.5ml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在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进行穿刺采血,采血完成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min,以防止缺血情况的出现。
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首先保持新生儿呈平卧位,护理人员左手握住新生儿的手掌,并使带穿刺侧手掌面向上,拇指固定新生儿手掌,用食指触摸新生儿腕关节挠动脉搏动最强位置,右手持针,以15-30°进针进行穿刺采血,穿刺成功后血液自动涌人头皮针胶管,取血完成后同样需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min。值得注意的是,外周动脉采血一般要求较高,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技术,同时在采血中要严格控制无菌,在按压止血过程中要注意新生儿血液循环的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股静脉和外周动脉两种采血方式的采血一次成功率,并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采血过程中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标本凝血、溶血以及新生儿血肿和呼吸困难等判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数据统计学软件SPSS20.O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标注a=0.05,P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0%(7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64/80),且观察组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血流大部分分布于内脏、躯干等机体部位,再加上新生儿其血管小、血管的充盈度较差等原因,加大了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血的难度。进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有诸多问题存在,再者主要是由于股静脉以及股动脉与神经并行,在新生儿采血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导致新生儿动脉以及神经的损伤:此外,由于机体股静脉其部位相对较深,使得临床工作中一次采血成功率大大降低,而进行多次穿刺采血又将引起新生儿血管的损伤而导致血栓的发生;而股静脉属于机体的大血管之一,在采血过程当中穿刺不当将导致新生儿血肿的发生,因此股静脉穿刺采血使得新生儿护理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寻求一种安全可靠且行之有效的采血方式,总的来说,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存在较多的局限。而外周动脉采血因具有操作简单、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3%,显著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8%,观察组新生儿疼痛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小,且安全可靠,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综上,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