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元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2019-09-10毛之成沈宝玲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艺术特征

毛之成 沈宝玲

【摘要】: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和汤显祖的明传奇《牡丹亭还魂记》不仅是当时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佳作。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别出心裁,本文以这两部佳作为例,试从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创作艺术特征、作品思想蕴涵三个方面論证元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社会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思想蕴涵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两部作品中涌现了许多令世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崔莺莺、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古今学者常常对这些经典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而这两部作品又作为各自时代的代表作品展现着独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特色。

一、社会历史背景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土壤

《西厢记》描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莺莺传》中,张生在外游学,在普救寺居住时偶遇崔氏一家,当时叛军作乱全因张生向友人搭救才保的崔氏一家安全。崔母在普救寺设宴让张生与儿女以义兄义弟相称,宴会期间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后经历挫折与困难与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不顾崔母的反对,冲破世俗礼教的枷锁。随后,张生赴京应举无情的将崔莺莺抛弃。这个故事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如苏轼在《赠张子野》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的诗句,自注是采用了《莺莺传》的故事。随着朝代的变换,后人不断对这一故事进行改变和扩充,后续出现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称《董西厢》)以“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大团圆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悲惨结局。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蒙古铁骑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松动。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进一步的推崇。王实甫正是以塑造崔莺莺这一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形象来表达他内心对不合理封建礼教的不满之情。

牡丹亭也是这样,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从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带来的后果就是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天理”,在此背景下,那些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成了受到社会唾弃的异类。汤显祖早年受到老师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教育,再加上成年后坎坷的仕途,儿女夭折的悲剧,使得他在思考现实社会、人生价值、生命价值、人性本质等问题时往往先进于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背叛礼教的杜丽娘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给妇女做“人”的权利,不能不说是进步社会思想的反映。

二、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点睛之笔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对张生这一人物的塑造可谓煞费苦心,通过细节描写到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痴情、执拗、勇敢追逐爱情的古代男子形象。张生初次与崔莺莺相遇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一心入仕的张生看见了崔莺莺后毫无学习的心思。“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债”、“魂灵飞在半天”这是张生对爱情最直接的体现。搬救兵解决孙飞虎的威胁,想办法与崔莺莺见面,为了得到老夫人的认可赴京赶考,面对再次赖婚依然坚持初心,这一系列的情节都在雕刻张生这一人物形象,把他对崔莺莺真挚的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也是明杂剧中的经典。她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深得父母宠爱。花容月貌、亭亭玉立,性格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离开人世。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并与柳梦梅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她虽深居闺阁,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骨子里却蕴藏着对传统礼法的叛离意识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精神,内心燃烧着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看似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实际是一个勇敢追求美好的爱情,为 “爱情至死”的古代女性形象。

三、优秀的人物形象塑造蕴含着时代发展的趋势

元代政府的文化政策使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或身份低微的下级官吏。张生和柳梦梅最初的状态似乎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而张、柳二人最终的结局也定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这两部作品面对不同的人物都有着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男主人公是一介布衣,女主人公被封建礼教枷锁的牢牢困住,多么纯洁的爱情在其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在利用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 也尊崇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思想界相对松动与活跃。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礼教磐石也随之动摇,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

元明之际的社会巨变,促使文人们用历史批判精神来反思明代乃至整个传统社会政治。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蕴涵着社会思潮的特质,映射着时代进步文化的痕迹,是广大民众反封建的要求不断加强这一社会现实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显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对反对封建、思想解放的认识在逐渐深化。

参考文献:

[1] 元稹.莺莺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王丹,张丽,对《西厢记》中“红娘”人物形象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5.

[3](金)董解元撰,凌景蜒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卷八[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6.

[4] 张海涛,高晶.中外戏剧作品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8.

猜你喜欢

西厢记牡丹亭艺术特征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
日本对明刊本《西厢记》的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