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西下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形与意的表达

2019-09-10侯桂萌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侯桂萌

【摘要】:众所周知,山西境内的古代寺院多不胜数,如下华严寺,岩山寺,崇福寺等等,这些寺院中都遗存了大量的佛教雕塑。在這中间,山西大同的下华严寺作为辽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寺内的佛教雕塑独树一帜。其中的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她历经千年烟火熏陶依旧绽放出神圣的光芒。只见她双目微睁,向左下方斜睨,眉形弯曲,轻启双唇,露出白皙的牙齿,似乎恍然顿悟了佛祖讲经的奥秘,然后发出会心的一笑,因此又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在继承了唐代佛教雕塑富丽辉煌的特点的同时,又吸收了宋代写实手法,因此具有形神兼备,端庄俊秀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合掌露齿菩萨;下华严寺;形与意

一、合掌露齿菩萨的背景概述

辽代在916年建立,至1125年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亡时,共历经了210年的岁月,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本属游牧民族,没有佛教信仰。但通过不断地对外战争,他们逐渐接触到佛教,并且为了安抚被劫掠的汉民,适应开疆拓土的需求,本着服务政治的目的,佛教政策慢慢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圣宗,兴宗,道宗这三朝,被称为辽代的百年兴盛期,在这期间,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支持。藏有合掌露齿菩萨的下华严寺就建造于辽代兴宗一朝。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建筑,在薄伽教藏殿的佛坛上陈列着辽代彩塑29尊,居中的是释迦摩尼佛,东西分别为药师佛与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陈列着四大菩萨,在每个主尊佛像旁都有若干胁侍菩萨,弟子像,供养童子像陪列其左右。

在佛教中,把凡是立下愿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在其中,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因此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薄伽教藏殿内这几尊侍立于主佛前的胁侍菩萨,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有的性情和善,低眉垂目,右手上端,左掌朝下,貌似在示意人们保持安静;有的下颚微微上翘,四目顾盼,像是在洗耳恭听;还有的昂首挺胸,面容平静,仿佛已然寂悟。合掌露齿菩萨就是这殿内南部阿弥陀佛前左侧的一尊立式胁侍菩萨,曲线优美流畅,给人无限的遐想,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合掌露齿菩萨形象与意蕴分析

这尊露齿菩萨形象十分生动。且看她跣足立于莲花台上,头戴契丹贵族特有的折棱筒式高华宝冠,借鉴了辽代皇家贵族的头冠样式,更体现出与世俗皇权的融合。再看她梳着高高的发髻,这发髻从头顶垂落下在两耳处再分缕形成发辫垂落于肩。从体势上来说,此尊露齿菩萨身体略微右倾,肩膀上倾,但胯部轻微左扭,整体曲线呈现出优美动人的“s”形造型,一波三折,全身重心落在左脚上,两脚微微分离立于莲花台上,体态丰盈,动势强烈而富有生命力,使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着微妙的姿态。接下来从具体造型上来看,露齿菩萨肩上轻披锦帛,系结于胸上方,上身袒露,胸佩璎珞,戴有臂钏,双手合十拜于胸前状,手臂质感细腻光滑,手指修长纤细,手腕上有环状装饰物。下着长裙,衣饰流畅。又身披天衣,,袅娜多姿,神色清丽。合掌露齿菩萨的细致精美更体现在对于面部的刻画上,她的头部稍稍右倾,面如满月,脸盘饱满而生动,双目微睁,向左下方斜睨,眉形弯曲,轻启双唇,微微而笑,露出白皙的牙齿。在中国古代通常有“笑不露齿”的传统,认为女子举止要得体端庄,不应动作幅度太大,而这尊露齿菩萨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体现了契丹民族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与敢于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与本民族开朗乐观的习性相结合的勇气与胆量。

下华严寺露齿菩萨不仅造型得当优美富有韵味,其锦帛与飘带上的纹饰也异常华美富丽,引人注目。它衣饰刻画细节精彩,如同“曹衣出水”所描述的那样,衣纹流畅而疏密有致,薄薄的胧纱紧覆身体,勾勒出柔美的曲线,长长的衣缕飘带从两臂绕过下垂至脚踝处,妥帖自然而具有延展性。上身锦帛环绕,下身至腰间结节成长长的丝带,成纽带状,左半裙稍稍覆盖右半裙,都呈斜披状下垂,中间一根下垂至两脚间,且衣褶排列错落有致。其花纹,种类繁多而多变。比如头顶华冠的卷草纹,膝盖处的团花纹,以及最富特色的曲蛇状衣纹。

在中国历代的佛教造像中都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刻画。从犍陀罗风格在刚传入中国时还保有希腊式审美,强调面相与体积感,到魏晋南北朝时大肆流行的秀骨清像魏晋风流名士形象的反映,不过一两百年光景。这一转变不仅是形象的转变,更是本土化世俗化的体现。到露齿菩萨所在的辽宋时期,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侧重点却又有变化。露齿菩萨所体现的已经不再是超然物外的理想化神情,而是处处体现着关怀与慈爱之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世俗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露齿菩萨在华丽优美的外在下,更真实的体现了菩萨普度众生的温暖与善心。她似乎意味着虽然仍保留唐代豪放堂皇的余韵,却已经开始走下神堂,处在了一个神性与人性的交流与融合的微妙境地。

三、合掌露齿菩萨形与意表达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形态美与意蕴美是不可分割的,形态,也就是外在形象给予人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意蕴,是在艺术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意境,也就是透过形式美而表达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这更是弦外之音。意蕴是依存形态而生的,它更含蓄与内敛。中国雕塑艺术特有的塑绘结合的方法,在空间感中又蕴含着装饰性。在石窟艺术中美丽的造像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飞天、菩萨等衣着华丽而富有表现力。中国绘画重线条的表现力也影响到了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就是以线造型。与西方突出体积,强调光影效果的造型方法比较,中国雕塑运用了更加抽象的形式——线条,来概括刻画对象的形态神情,就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这个效果不在雕塑实在的形态上,而超乎于形表之外,它从观赏者的头脑中产生,是一种由主体精神补充上去的立体感。在佛教造像中,常常用线条来区分不同的造像的气势。线条本身的美感和生气也通过这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得到充分流露。

在合掌露齿菩萨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她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那就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端庄俊秀的品格。通过浅析山西下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形与意的表达,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在这尊雕塑身上所体现的契丹民族的艺术特点,进而观察到辽代民族融合的强大趋势。可以说,这尊雕塑是辽代契丹民族与中原地带密切往来的见证,她露齿的一笑体现出契丹民族豪放的性格,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建舜.华严圣境多宝藏[J].文物世界,2002,08,30

[2]郭秋英,王丽雯.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艺术特点 [J].雕塑,2015,03,15

[3]许韶华.下华严寺菩萨造像的艺术特点 [J].雕塑,20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