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19-09-10敬月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摘要】:邓小平农业思想是在马克思农业思想和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等形成背景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同时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独特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邓小平 农业思想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农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农业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精华。历代统治阶级都出于维护阶级统治、社会安定和巩固社翟的考虑而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首先,纵观历史,“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封建盛世的出现无不受益于开明治世者劝桑励农、休养生息、还利于民的重农政策。政权兴亡给予后世的教训就是要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否则不能防止“饥寒并至”,无以劝阻人民“不为奸邪”。邓小平关于重视农业基本地位的论述吸纳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精华,蕴涵着精深的经世之道,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民发展农业的热情,推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农业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统治者历来重视的问题。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也” 荀子的“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千年民本思想下的文化结晶。民本思想在五千年的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不论是孔子的“惠民”思想,荀子的“民水君舟”思想,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都体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左”的错误思想在农村工作中开始占主导,进而出现了 1957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 1959 年的反右倾等违背生产规律的现象。因此,邓小平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败的教训,适时地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思想。

三、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理论价值

首先,复归了对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认识。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农地产权理论中,合作社是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他们并没有给出合作社的固定模式和固定道路,更没有把合作社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而斯大林和毛泽东将农业合作社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单纯地从生产关系上追求它的“一大二公三纯”。邓小平纠正了这种认识,主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角度发展合作制,找到了家庭承包制这个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

其次,创新了农业合作的经营形式。以往的农业合作实践中,都把集体统一经营作为农业合作社的唯一经营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容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制则结合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的农业发展思想。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对发展农业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不乏真知灼见的论述,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粮食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等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其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性。然而在某些方面,邓小平明显地突破了毛泽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其一,在农业发展制度上。邓小平废除了单纯追求生产关系跃进的人民公社体制,注重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其二,在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虽然坚持了毛泽东制定的集体化方向,但是摈弃了毛泽东急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过“左”做法,主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四、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实践意义

1、坚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一条红线。邓小平紧紧把握我国国情和地权实际情况,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以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解决農民地权问题,促进农地产权结构优化。鉴此,在处理新时期地权改革问题时要时时牢记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邓小平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强调,人民利益就是要增强农民地权支配能力,因此才创造性地进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拥有收益分配权,从而带来收入的增加。鉴此,在新时期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完善农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放活农地经营产权,加强产权流转,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使得土地能够被精细利用,更好的让农地集体所有制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1】程冬民,崔宝敏.国家土地管理权对农地产权的影响[J].资源与环境,2012,22(12):85-88.

【2】陈胜祥.农地产权“有意的制度模糊说”质疑[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06):4-9.

【3】杨梦露.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2016,(01):112-113.

【4】袁琴.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3-7.

【5】郝娜.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D].太远理工大学,2016:9-14. 【9】杨海秀.邓小平辩证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20-26.

【6】李亮,张伟超.邓小平效率思想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04):40-41.

【7】王文广.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与新的农业集体化道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06):16-18.

作者简介:姓名:敬月 出生年份:1993-0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单位:湘潭大学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
施行“少教多学”,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