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19-09-10何丽珍
何丽珍
【教学目标】
1.学生理清本篇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学生掌握驳论文的批驳方式;
3.学生认识到本篇驳论文的语言特色;
4.学生感悟到文化自信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驳论文的批驳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感悟到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
【学情分析】对于初三学生而言,驳论文这类文体接触不多,具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與您一起致敬先贤,来一程心灵之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巧用图形,理清论证思路
师:同学们齐读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那么答案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或者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请根据这一不同的回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生1:阐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在第1—2自然段。
生2:阐述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在第3—8自然段。
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图形,精读1—2自然段,加以文字填充。
明确:
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图形,精读3—5自然段,加以文字填充。
明确:
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图形,精读6—8自然段,加以文字填充。
明确: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篇驳论文的论证思路:先摆明对方论点和论据,接着直接反驳对方,再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先破后立)
三、调动思维,掌握批驳方式
师:驳论文的批驳方式有三种: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那么,本篇驳论文驳的是以上的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曾经有过“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驳论证,以偏概全,论证过程不成立,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推理出论点是错误的。
四、品读词句,认识语言特色
小组讨论
明确:
五、联系时代,感悟文化自信
师:正是因为有那么一群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调被彻底否定。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装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叫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节选
学生活动一:致敬自己的文化
句式:我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它带来我怎么样的改变。
例句:我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千年不朽的儒家文化,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孝道和礼义,不仅有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品德,也有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质。它给予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魄力,带给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胸怀,它教会我做事,更教会我做人。
学生活动二:致敬民族的脊梁
句式:我认为谁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因为他怎么样。
例句:我认为司马迁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他是史学大师,成一家之言;他为李陵仗义执言,心性高洁;他承担为史修文的家族期盼,孝心拳拳;他作为使节远赴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为国尽心。综上,无论是为人为友为家还是为臣为国,他从未负过任何人,实乃千古不朽的圣贤,配得上“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