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中关于人的价值理想初探
2019-09-10崔德凯
【摘要】:自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关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思想关系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纵观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都离不开他对人的思考,从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亦或到《资本论》时期,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思考一直贯穿其中。阿尔都塞以“认识论断裂”的方式将马克思前期和后期分割开来,就是因为没有看到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从一而终的,也是它将马克思的哲学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转变,可以说是对人的价值理想从“应然”的理解到对“必然”的实现的一种转变,所以说对人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起点。
【关键词】:马克思 价值理想
一、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在深刻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论证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认为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这一态度可以说是马克思对人的基本态度,更是批判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无人在场”的局面,这在马克思以后的著作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但这时的马克思还沉浸在思辨哲学的泥沼里,只能以论断式的方式去阐释人的能动性,可以说这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在马克思意识到一切的起点是现实的个人之前,他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撰文对当时普鲁士王国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林木盗窃法案”进行了批判,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但当时的马克思并没有过多注意到决定人本质的因素在其现实生活之中,不过这些思想的萌芽已经存在于马克思的脑海之中,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影响并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劳动异化理论来解释人的本质,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是马克思的人的价值理想,在论证的时候,马克思引用了费尔巴哈“类”的概念,试图通过人的类本质来说明人所“应然”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状态,这是出于主观的价值指向,可以说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但这里的人还是人思维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所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归根结底还没有客观性。在《手稿》中马克思还对共产主义做了详细的论述,而他的论述直接是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这是马克思站在人类发展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去考察私有制的弊病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他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样的共产主义无疑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中一直具有一种目的的指向性,那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思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之中,并且不断的完善他对人的价值理想的判断。不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马克思因为没有意识到现实的个人与实践,所以只能以一种逻辑演绎的方式去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纯粹主观性的认定,所以在这之后马克思认识到了这种理论的预想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由此,马克思开始将视线转向了现实中的人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主客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主观的诉求,那么在这之后,马克思则进入了对之前的人的价值理想的客观证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这样定义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时的马克思开始对现实的社会进行反思,而不只是在思想中去实现他对人的价值理想,有些人认为在这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之前对人的价值理想,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中去寻找人的本质,我认为这是一种将马克思割裂的片面性的看法,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之所以从《提纲》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研究,并在这之后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巨作,正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着他早期的对人的价值理想的判断,是从客观规律来找到主观价值判断的必然性,也就是从一种“应然”的价值取向到和“必然”的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自由人的联合体”,我们可以看到前者规定的是抽象的个人,而后者所规定的的是现实的社会,但二者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有了对抽象个人的思考,才慢慢的发展到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升华。所以说,我们不能将马克思的思想分割开来,其内在是由于一条人的价值理想的线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是这种出于主观而又基于客观的改变世界的运动,是出于对人类最美好的期盼,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人的主觀能动性并且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运动,是人类未来最光明的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人的价值理想虽然在不停的发展和变化,但其价值取向是始终没有变的,从“自由意识”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弊病的反抗,也是对人类未来的最高关照。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正是沿着人的价值理想的建立与实现发展的,这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思想及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张一兵.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崔德凯(1987-),男,黑龙江伊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