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仁政思想

2019-09-10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梁惠王仁政王道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由《寡人之于国也》所想到的

1.孟子说服梁惠王了吗?

从历史记载上看,孟子在魏国都城大梁居住了一年多,当时,梁惠王应是将孟子作为贵客相待的,在梁惠王见孟子前后,他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但效果不明显。相反,魏国先后出走了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雎、尉缭等名士,从国家人才大量流失情况可看出,当时的魏国政治腐败,梁惠王也是平庸昏聩的,因此,孟子虽然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但很难真正被赏识、重用。其次,梁惠王问政孟子,孟子劝他“施仁政,行王道”,排除国家功利主义,矫正时弊,对于这方面,梁惠王从各国革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因触犯到贵族的权益而受到激烈抵触,年老的梁惠王即使是心有余,也力不足,所以他不敢贸然推行孟子的主张。第三,梁惠王去世,孟子对新君襄王印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过襄王后认为这位魏襄王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虽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最终也是未见结果,不久,孟子就离开了魏国。

2.孟子思想为什么不被采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总的指导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同时也由“爱人”发展到珍惜一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合理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物质需要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孟子提出了“责任政府”的理念,出现问题了政府不能推卸责任。关于他的哲学理论,就本课而言,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先使人民“无饥”,再“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认识“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认识梁惠王的统治性质。所有这些都是极具典型意义的哲学思想。

孟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政治观念,真是难能可贵。孟子所提倡的这些养民教民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即使到现在也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孟子所处的年代,是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滥杀无辜、弱肉强食的社会,统治者的暴政带来的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这从孟子的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到的“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君的生活状态都这样严峻,他们何暇顾及普通百姓的死活?所有这些思想,在情理上虽然是如此恰当和具有操作性,但对征战中的诸侯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说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话,可能关键在于“世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绝境”生存环境吧!

3.孟子的“理想国”和孔子的“理想国”有什么異同之处?

孔子没有明确说出要实现怎样的社会,他只认为当今是乱世,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看出来,直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才给自己的老师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这从“夫子喟然叹”可以感知到。这是一个自由、轻松、平和得没有一点生存压力的社会!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社会。而孟子的“理想国”却是具体可感、有路可走的,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阐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而不是孔子的“大同社会”。孟子的理想是孔子理想的过程和途径,也是理论补充和完善;孔子的理想是孟子思想的终极目标!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一、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二、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三、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能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四、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五、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六、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一、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号召每个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继承了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二、促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把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都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选项中“数”字读音与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選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5.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参考答案见下期2、7版中缝)

猜你喜欢

梁惠王仁政王道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引而不发,跃如也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Chemical Modeling of Nesquehonite Solubility in Li + Na + K + NH4 +Mg + Cl + H2O System with a Speciation-based Approach*
梁惠王中了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