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审视

2019-09-10程琳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本质特征教育意义

【摘要】: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旨在注重学生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创造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对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造教育 本质特征 教育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作为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中国创造教育奠定了基石。创造教育就是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鉴于此,有必要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当中汲取育人价值的养料,为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一、创造教育的时代新内涵

行为创造学对创造的解释是:创造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活动必须具有新颖性。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是把人的创造性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的出发点与目的,并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第一,陶行知主张关注人的创造力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他认为首先要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国新基础教育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复归,是以生活实践与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手脑双全的作用,以创造力培养为旨归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他用“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指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以实践为基础。“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生与经验,教育便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无根的”

第三,创造力作为素质的外在表现,这就决定了创造教育必须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教会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给予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也是创造教育理念在当前教育教學改革发展的一种实质性超越。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二、创造教育所揭示的本质特征

(一)个体性

学生是有着鲜活生命、独立诉求的完整个体,所谓“人人都是创造之人”。陶行知主张,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并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注重人的主体性,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个体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学生自身的完整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遵从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由于这种特质,也使得它比传统教育更加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

(二)启发性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充满轻松、自由、和谐与欢乐的启发式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他指出学生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创造的教育,并不是读死书、灌输死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开发人民大众、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人的生活实践创造能力。

(三)实践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存在的价值是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知识。通过教与学的师生互动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收获生命的健康与成长。所以,‘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教师应拓展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宽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自主实践探究与学习。

(四)终身性

生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个体一生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陶行知所要求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他认为对儿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探究中学会主动学习,引导并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培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品质。

三、借鉴创造教育思想,优化创造力人才培养规格

(一)坚定育人为本理念

翟博认为,育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唤醒学生生命发展的活力以及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彰显能力本位主义的核心文化理念,这是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创造性落实“教、学、做”

“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精神是教育现代化精神,陶行知特别强调教与学是以“做”为中心,强调要在劳力上劳心,通过行动、试验或玩等多种活动形式,作为学生学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就是以联系实际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要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在做、考察、实验与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三)构建创造性的评价机制

改革和创造是陶行知育人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指出:“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以人为本,育德为先”,发掘自身的潜能以促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就要以满足师生的需要、激发和保护师生的创造性动机为评价前提。创造性评价是根据教育管理者经验和现实管理的需求而进行的,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者的潜能,以提高教学效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造教育评价标准。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构筑创造性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庄寿强.创新、创造及其与高等教育相关概念之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程琳,女,汉族,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本质特征教育意义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的本质特征及其运用——以化学教学为例
改编题目可以这样做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