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建军工 忠魂回归黄崖洞

2019-09-10杨虎林

中国军转民 2019年7期
关键词:李林兵工骨灰

杨虎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八路军军工部成立80周年、黄崖洞兵工厂创建80周年。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再次深切缅怀为开拓山西红色军工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奉献毕生精力的太行老军工,深情回顾他们执守初心、一生许念、魂系太行的感人事迹。曾担任黄崖洞系列兵工六厂厂长,负责搬迁阳泉的一〇四厂建设者沈丁祥、李林一夫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先进思想萌初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此次回望初心的主人公沈丁祥,就是在这一年, 出生于江苏启东县庙桥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家里贫穷,初小毕业后,由大哥介绍进了中华铁工厂当学徒工,那时他还不到13岁。

中华铁工厂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所属校办工厂,而这里成了沈丁祥接受先进思想熏陶、萌发革命初心、走上抗战道路的起点。

在中华铁工厂的学徒期间,沈丁祥和工友们从钻、锯、锉等基本功学起,学习看图纸、使用千分尺、拉计算尺乃至发动机原理等,动手加工、装配拆卸,手上经常伤痕累累裹着胶布带伤干活。由于师傅要求十分严格,校长还亲自上课并作示范,几年下来沈丁祥就达到八级钳工水平,为他以后革命生涯中建设红色兵工厂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他们技术的提升,师傅经常带着他们外出干活,但只能分到微薄的薪水,生活十分艰苦。加之他们去上海的法租界和日租界干活,经常遭受外国人欺辱,沈丁祥就深感封建社会的不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救国运动更加蓬勃发展,上海中国青年抗日联盟在中华铁工厂创办了读书会,向热血青年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沈丁祥经常去读书会阅读邹韬奋等主编的《生活周刊》《救国通讯》等“禁书”,秘密学习“八一宣言”,聆听抗日救国演讲,逐步受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影响,在个人、家国前途命运迷茫中,清晰了人生航向,树立了崇高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萌发了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工作、解放劳苦大众的初心。

不畏艰险建军工

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党中央随即指示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动员一批技术人员来陕北发展党的兵器工业。得知红军到达陕北,并招技术工人,沈丁祥激动万分,决定和徒弟季成龙等一共6人去延安参加革命。他们带着设备和工具先到达东北军驻守的西安。几周后,在刘鼎的影响动员下,张学良委派来了一辆卡车,随行的一位叫王元成的东北军军官护送他们,一路躲过了国民党特务和宪兵,于1936年7月下旬到达陕北保安(志丹县),当时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立即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不仅受到了叶剑英、李克农、伍修权等领导和工会负责人刘群仙的热情欢迎和接待,还见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毛主席拉着他们的手说:“欢迎你们来。”毛主席还说:“你们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你们在红军部队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朱总司令也说:“红军部队非常需要你们这样的技术骨干,欢迎你们加入红军”。就这样,沈丁祥不仅如愿参加了中央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而且还在同年1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1939年中央决定在太行山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沈丁祥等人跟随刘鼎来到太行山开创中国共产党的兵工事业。

其夫人李林一原名董希芳,出生在河南温县一没落地主家庭,在上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通过贴传单、集会等积极宣传党的抗日精神,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河南唐支队领导。1938年,由于叛徒告密,唐支队决定将李林一等几位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撤出直接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分配到太行山八路军军工部工作。沈丁祥、李林一就在太行山的抗战岁月里相识相恋,成为革命伴侣,自参加黄崖洞兵工厂建设起,从黎城到阳泉、长治,从长治到北京、重庆,再返回北京过程中,以建设兵工为主线历经辗转,参与创建了多座兵工厂,研制了多种武器弹药,把自己青春智慧和毕生心血献给了党的兵工事业。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事件后,周总理下达了研制反坦克导弹的指示。当时正負责长治清华厂由兵器部转交航天部的沈丁祥,遭受文革迫害和“四清”运动打击身心疲惫不堪,但抛下个人恩怨,从关押他的地方出来,只洗了一把脸就匆匆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托付。凭着一枚原苏联留下的反坦克导弹组织力量研究,仅用了3年的时间,研制了红箭七三导弹,形成了生产能力规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之所以这样做,拼了命也要和兵总的同事们把反坦克导弹搞出来的原因,就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兵工老战士,他心里挂念着总理的托付。

忠魂回归黄崖洞

沈丁祥及其夫人李林一有三个子女,长子沈小林,次子沈白路,女儿沈路平。沈小林是在山西黎城黄崖洞山林里出生的,当年是由父母的战友们在山林里轮流抱着长大的,所以叫“小林”。沈白路1946年出生在山西阳泉,条件比在黄崖洞的山林里要好多了,可以在白天外出走路了,所以叫“白路”。在晋东化工厂时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前方急需要大量弹药,因此军工生产任务更加繁重。这时夫妻二人根本忙得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于是就把沈白路送到老乡家寄养。沈路平是1948年出生的,条件更好一些了,道路平坦了,所以起名叫“路平”。

沈丁祥离休前在兵器工业部任职,享受副部级待遇,李林一离休前是航天部地面设备局局长,是司局级干部,但他们从不宣扬自己的贡献、成绩,也从来不让其子女、亲戚“沾光”。他们兄妹三人没有一个依赖父母的关系,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开创自己的人生。沈小林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在海军司令部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医生,沈白路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参军,受父亲影响转业,在司法部参加工作,后担任某司司长;沈路平恢复高考后考上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李林一65歲退休,于2004年去世,去世前留下遗言,不顾女儿哭谏反对,要把骨灰从八宝山拿出来撒到太行山黄崖洞。几十天后,沈路平在长治惠丰厂、清华厂领导和乡亲们的帮助搀扶下攀登黄崖洞。那天苍天为之哭泣下雨,沈路平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把骨灰撒在上黄崖洞的泥泞山路上,途中滑倒数次,剩余的骨灰埋在黄崖洞对着的核桃林,不刻墓碑、不留姓名,与沉默的大山、萋萋草木相伴,长眠在当年他们战斗、生活和相识相恋、奉献青春的地方。随后,由当地老乡(张云仙、王大姐、王大爷等)自发垒了几块石头,放置了个小灶台,做个简易墓碑,逢年过节自愿扫墓祭奠。

2006年3月26日,沈丁祥在北京市海淀区公证处立下遗嘱说:“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遗体直接火化后,由沈路平将我的骨灰送到太行山,撒到与老伴李林一骨灰撒放的同一个地方,与她永远在一起。”沈丁祥于2009年去世,由于黄崖洞离京路程遥远且陡峭难攀,年已六旬的女儿沈路平万般不舍,几个月后,还是按照老人的遗愿,把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另一部分还是在惠丰厂、清华厂有关领导和乡亲们的帮助搀扶下,再上太行山、攀登黄崖洞,同样撒在攀登黄崖洞的泥泞山路上。苍天为之流泪,再次适逢下大雨,女儿沈路平在当地乡亲们背扶下一边哭一边蹒跚走上核桃林,途中滑倒数次,最终把沈丁祥的剩余骨灰和夫人李林一撒放在一起。后由于核桃林拟建青少年活动基地,沈白路在黄崖洞旅游公司总经理华贤士等人的帮助下,将沈丁祥夫妇二人的骨灰移至黄崖洞绝壁下。接着在黄崖洞旅游公司负责人的建议和主持下,立碑纪念“魂归黄崖洞 太行兵工老战士沈丁祥、李林一之墓”。

二位军工老前辈魂归故里、魂归黄崖洞,反映的是太行老军工共同的心愿,就是长眠在他们青春时期战斗、生活的地方,不留姓名、不刻墓碑,化作沉默的太行群山,与花草树木为伴。

80年来,老一辈太行军工人共怀抗击敌寇、解放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的初心,从武乡柳沟村到黎城黄崖洞,从长治、左权到太原、阳泉,从三晋大地到全国各地,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发挥聪明才智,研制生产武器弹药,把青春热血和毕生精力献给人民军工事业,奠定了新中国国防军工事业的基石,同样也创建和奠定了山西军工的基业,他们的伟大功绩不可磨灭,在山西军工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厚重篇章。

我们深情缅怀老一辈军工创建者的丰功伟绩,谨以此文,表达对老一辈山西军工创建者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沈丁祥儿女们等太行军工后代深情寄语,希望我们要不忘老一辈军工人的建厂初心和自己的入党入职初心,传承共同的血脉基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传承发扬黄崖洞老兵工精神、人民兵工精神,履行好强军首责,为建设一流军队、建设强大国防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特能集团晋东公司)

猜你喜欢

李林兵工骨灰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迪士尼“新玩法”:撒骨灰
麻原彰晃骨灰遭子女争夺
李林栽芋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兵工精神兵工梦
你啥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