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
2019-09-10黄铸炼
黄铸炼
摘 要:课堂活动追求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笔者通过分析低效活动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活动前充分准备,确保活动顺利地进行;活动中明确任务,促使活动有效地开展;活动后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 学生活动;有效性
初中科学新课程强调,“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教材中也配套设置了大量的学生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科学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笔者在观摩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却发现,有许多学生活动效果十分不理想。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确保活动顺利地进行
课堂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因此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以活动促学习、促发展”的理念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科学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安排课堂学生活动,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内容,做到“书本”与“生本”的统一。坚持从“书本”出发,根据活动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确定活动方案,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或合作学习方式,或自主探究方式,或尝试学习方式等),并对活动在课堂教学总过程中的时间和环节做合理的设计安排,尽可能使活动目的明确,活动时间充足,活动容量充沛。坚持从“生本”出发,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情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准备状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充分估量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促进知识学习的作用。此外,教师课前设计学生活动时,还要对实际课堂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假设,从而使活动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及时准备活动器材,积极改进实验操作
科学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操作活动,实验操作活动成了科学课堂学生活动较主要的形式,因而其活动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实验操作活动需要借助于一些实验器材,有些器材学校能够直接提供,而有些材料需要教师或学生自行准备,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在活动前准备好各种活动材料,并且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典型性、代表性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时,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要充足,尽可能满足人人参与动手操作的需要。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活动,保证学生在活动中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在“能的相互转化”教学中,教材安排的风车,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但课前我试了多次,用了多种风车,风车都不会转。后来,我把它改成了让学生制作走马灯模型,效果十分明显。
二、活动中明确任务,促使活动有效地开展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的活动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材料作为支持条件。对于教学中的活动而言,使用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资源是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因此教师可从影视、互联网、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创造性地挖掘可利用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利用操作性、生动性、形象性、参与性强的活动资源,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创设学生感性认识、直接体验、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各种节日的宣传画和漫画、家中的自来水表、电能表、血液化验报告、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等都可成为我们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
(二)积极引导自主活动
科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活动”走向“主动活动”,即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活动情境中,除了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外,能够有自己对活动的思考,带着自身的学习需要参与活动,使活动目的性更加明确,活动更加有效,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应该从培养学生活动的“问题”意识开始。课堂中教师通常让学生根据“活动单”进行活动,“活动任务单”或“活动记录单”的有效运用,对提高课堂学生活动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着積极的促进作用。“活动任务单”由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它将课堂活动的内容,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是学生参与活动的重要载体,能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操作要义,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活动,同时也方便教师从学生的记录中了解学生科学活动的能力和思维活动水平。然而,就目前的活动单而言,它更多地是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明确“动什么”和“怎么动”,却不知“为何动”,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转化成问题解决的过程,可讓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自己设计活动任务单,最终达到学生参与活动有自觉的“问题”意识,真正将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学习“观察蜗牛”时,可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时让其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填写在活动单上。当学生看到真实可爱的小蜗牛时,好奇心大增,学生就会提出诸如:“蜗牛是软体动物吗?”“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吃什么东西呢?”“蜗牛有听觉、嗅觉和味觉吗?”“蜗牛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等问题。
三、活动后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学会科学知识,更应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活动情况的同时,应随时对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每一阶段学习结束,教师应公布活动的评价结果,包括课堂纪律、行为习惯表现、实验操作、实验记录以及课堂笔记等成绩,并对学生的优秀科技小论文、小制作等进行展示。组织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反思、完善和提高。为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并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评价法,包括活动过程是否主动认真参与、活动后是否整理好材料、是否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内合作沟通情况、是否做到实事求是等等,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
总之,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活动的“有效性”,精心设计,巧妙组织,加强指导,反馈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发挥出学生活动的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原则不能偏离,那就是有效的课堂活动必定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不然,它的有效性也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袁运开,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N]上海三联,2005年7月版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