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之上的回望
2019-09-10邓刚
邓刚
近三十年来,始终与我亲密交往的有两位挚友,那就是邱模堂和周波平先生。邱先生是负责城市规划的总工室的工程师,周先生是负责城市建设的副局长,而我只是城建系统下面工程队里出大力的工人。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三位,为什么能成为平起平坐,推心置腹的朋友呢,其实就是“文学”二字,文学是强力的粘合剂,将我们三人牢牢地“粘”在一起。
三个人当中,邱模堂先生年长为兄,我其次,波平先生就为小弟。最早的年月,邱大哥还是热血奔涌的青年之时,就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发表于报刊。那时我还是爱好文学的毛头小子,站在城市街边的报栏前,看到阶梯般排列的诗句上面“邱模堂”三个印刷字体,羡慕得两眼放光。后来我也拿起笔来写小说,竟然就从工人写到“作家的位置”上。但三兄弟中最为勤奋的是波平,他虽然在领导的岗位上终日操劳,却能抢出时间来挥笔创作,写出响当当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尤其退休之后,更上一层楼,不但出版一部描绘科学家的长篇人物传记和一部中篇报告文学,还置身于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
而此时邱大哥已经数年搁笔沉默,为此波平就一个劲儿地鼓励甚至是催逼“邱大哥拿起笔”,并数年来持续这种鼓励式的催逼。但邱大哥说他都是眼看就要进八十的人了,写什么写!……波平说,差也,越是年龄大越要写作,因为作家的创作其实是在创造一个艺术世界,也就是说作家比普通人多拥有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可以挥洒,你可以驰骋,你可以得到一种奇妙的人生享受。为此,创作不但给你带来精神的振奋,更可以让你的生命更加健壮长寿。总之,波平说了又说,但邱大哥却毫无声色,似乎岿然不动,这样一年一年就过去了。但渐渐地我从邱大哥看似平静的眼神里,窥见到一种焦着,一种急切,一种隐隐的激动。说起来爱好创作人并非什么思想和使命感,而是在灵魂中就有着色彩斑斓的烙印,说穿了就是天赋。这会使他一生都会为此或兴奋若狂,或痛不欲生。邱大哥刚刚踏上社会的门槛时,充满年轻诗人的气质和气势,初出茅庐般地喷发着精彩的诗句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摧残文化的“文革”,整整十年的腥风血雨,无论是精神上或物质上,都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人气质的邱大哥当然也为之振奋,昂然向上。但我想,邱大哥毕竟是诗人气质,无法溶进一粒沙子的纯净视线里,看到了五彩缤纷同时也就看到了五花八门,看到金光闪闪会升腾美好的太阳,同时也会有金钱滚滚的惊忧。从我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邱大哥淡定的性格使诗人的热血温度下降,渐渐从昂然的激奋中趋于冷静甚而冷漠,越是思绪万千也就越是无从下笔。所以,波平无论怎样鼓励和催逼也无法使邱大哥重新燃烧。然而,波平有着锲而不舍的功力,只要我们三个人坐到一起,他就会苦口婆心地鼓动邱大哥拿起笔来。
突然的一天,邱大哥平静地说他已经写出三万多字了。波平和我犹如旱天听响雷,目瞪口呆了足足十秒钟后立即就雀跃欢呼,更加鼓励鼓动甚至是鼓吹。而邱大哥此时却摇起脑袋来,说写出来也是废纸而已。但波平持续兴奋,说是不管怎样,你曾经是诗人,有着火热的激情,有着创作的经历,早就过了知天命之年,会更为老道沉稳,积淀丰富。你放开胆子写吧,绝对会有丰硕的成果。但我心下却在想,数十年驻笔,痛苦地徘徊,绝望地长叹,创作的灵感可能早已干枯。不过我又想,只要能写下去就是胜利。于是我也随着波平尽力地敲着边鼓。
应该说邱大哥写得很慢,但字数却是在一千又一千,一万又一万地前进着。终于,邱大哥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故园曲》杀青完稿。波平在电话中几乎就情不自禁地赞美,八十岁的邱大哥啊,太了不得啦,太了不得啦!……。波平告诉我,其实《故园曲》早在两个多前就完稿了,因为还要找人打字,校对,变成电子文,所以拖到今天才能输进我的电脑屏幕里。刚看完《故园曲》头几段,觉得邱大哥确实荒笔多年,行文有点拖沓,如老牛耕地。可再深看下去却渐感惊喜,这其实是一种叙述风格所使。我总认定诗人气质的人写小说,不会耐心地叙述,更多是句式跳跃,思绪乱飞。却万万没想到,曾挥笔诗歌创作的邱大哥竟比小说家还从容不迫,还自然和淡然,将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写得细腻而真切,吸引我融进其情其境,恍若穿越时空,又回到建国前后那古朴却新鲜的年代里……那真正是娓娓道来,令人入胜。更可贵的是他的语言犹如刚走出乡间的农夫,大接地气,散发着极其朴实的文采。无论从表面和实质上看邱大哥,绝对是知识分子的典型,精神孤傲,谈吐不俗,对“引车卖浆者流”不屑一顾。我有时幽默他一把,没有平民意识,不通人气地气。可是读他这部小说,不仅令我大吃一惊,甚而大吃二惊。他的文字不但地气丰富,而且人气十足。特别是在方言的使用上,准确生动,亲切朴实,例如“老鼻子了(很多的意思)”,例如辽东半岛人们对“突然想到什么”,往往说“忽灵一下想到什么”;例如你影响别人干什么工作时,辽东半岛的方言就是“你挡害巴拉的”,等等,邱大哥将这些方言用得非常纯熟,真实地再现辽东半岛的民俗风情。
当然,小说最见功力的是塑造人物,邱大哥笔下的人物真就是个个活灵活现,坚强勇敢的抗日战士,老实憨厚的村民,唯唯诺诺的商贩,阴险狠毒的地主、特务,横行霸道的日本侵略者……由于写得细腻而认真,所以不同于大多数带有政治说教味道的作品。也就是你读这部小说所产生的爱恨,是那样的自然并发自心底的愤慨。令我钦佩的是邱大哥笔下的母亲,是我所看到诸多小说中最独特最让我尊敬的母親,她的勤劳吃苦精神,坚强耿直的性格和通达善良的人性,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渐渐显出感人的魅力。我所说的最独特的母亲形象,是她的宽容,特别是对一些人们常常鄙夷的二流子、妓女等,母亲虽然有理直气壮的训斥,也有穿透心灵的理解及同情。这真正是中国妇女的智慧正气和善良。
作品中的一个非常正义勇敢的李区长,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共”拉锯战的艰难恐怖环境中,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但在胜利后当上干部犯了错误,昔日的战友和同事官员都远离躲避,最终悲凉地病逝。母亲不但给予全身心的同情和帮助,而且还愤怒地斥责那些胆小怕事的同事官员。然而写出这些情节时,邱大哥的叙述不张不扬,不火不爆,却更使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灿烂凸显。另外,邱大哥也有独到的描写手段,例如众多作家们都用闲笔写过孩子们“数天上星星”的细节,而这些描写大都雷同。邱大哥也描写数星星,但却让我们感到真是在数星星,而不是作者的闲笔。他写到:“我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在吃大哥放牛时在山上摘的樱桃。星星太多,不好数,数着数着就乱套了,再回来从头数,可是数着数着又乱套了……”我虽然多年写小说,但读到“数着数着就乱套了”,深感这一笔的精彩。别看多写这一句话,那种人物场景的真实感立即就跃然纸上。
就此打住吧,因为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动,因为是共同爱好的激情,因为是邱大哥,所以我觉得无论怎样写,都不会写出阅读时的真切感受。然而,我却坚定地认为,这十多万字的作品并非文学创作四个字而能概括,这也是作者对生活过的土地和乡亲的眷恋,是持续热烈燃烧的生命的奇迹,是对后代子孙最宝贵的遗产。这会使新一代生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艰难困苦,却又丰富多彩的年月;曾经有这样忍辱受屈,却又奋力抗争的杰出前辈们。我想,这会给新一代生命带来奋进的生活力量。我衷心地祝贺诗人、作家、邱大哥、邱模堂先生,愿你永葆笔力的青春,更上二层楼!且为序。
2019年金秋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