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志同秋水高怀寄白云

2019-09-10林元享

现代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林元享

美术史及美术考古学家、书法家。

1963年生于成都,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1985至1995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副编审。1995至2016年任四川博物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立任二级研究员。后专致学术,改任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时任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委副主委,四川大学文物与艺术史兼任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诗书画院学术顾问,成都画院艺术顾问。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展多次获奖。曾在成都、苏州、厦门、台北等地举办个展。

“我从少年时代踏上艺术道路,已走过近三十个春秋,至今依然在这条寂寞的小道跋涉。”魏学峰说,“我与艺术,似一场无穷无尽的永世之恋。”

坐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并没有一副伟岸的身躯,相反因为小儿麻痹,他的右体成残。然而这个并不伟岸的身躯却常常在他个人艺术展览现场、海内外文物鉴定现场、以及无数个获得热烈掌声的中外高等学府的演讲现场,让一群伟岸的身躯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是怎样的一种磨砺与修炼,使这个人在不惑之年就“终成正果”?而在他“安静、低调、沉稳、淡定、平和”的表面,在和你说话的那双慧眼背后,又有着一颗怎样丰盈而富足的内心呢?

尽管命运之旅布满荆棘

又是一个荷花飘香的时节,我再一次采访魏学峰老师。时隔一年,不管地点如何,不管我们谈的内容如何,有一点是没变的——他那洪亮乐观的声音,总是在潜意识中感染着你,让你久久舍不得离开。

魏学峰刚刚出生两个多月,就因病毒感染得了小儿麻痹症,不但导致他右侧身体偏瘫,也使其到了7岁才勉强可以走路。期间,他接受了多次手术,数历生死交关,却依然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按时去上学,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不幸的是,13岁那一年,刚上初中的他,那只残臂又被摔断,随即,一系列重病接踵而来。在鬼门关徘徊的他,只好休学在家自学。这一段经历,魏学峰现在已经很少提及。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有一个少年,趴在窗户上,凝望着远方的烟雨与苍茫。

1980年,特殊情况的魏学峰以优异成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的“走读生”。那时候,这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的学子。三十多年后,重新回顾这段走读的经历,魏学峰饱含深情:“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读书。”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无数次徘徊在川大的学子,会在毕业后10年,就成为这所著名学府的兼职教授和杰出校友。

“我为上苍赐给自己的命运感到自豪,尽管命运之旅布满荆棘,充满艰辛和苦涩。”也许,正因为年少多艰,每一步都需要比别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魏学峰才比许多同龄人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最长的一封情书

在摄影家齐鸿的镜头里,魏学峰在金丝楠木的画案上,铺开宣纸缓缓运笔,左手写下“静听松涛”四个大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又恍如雨过天晴、历尽沧桑的彩虹。“我的作品是我用生命书写的最长的一封情书,我愿终身在用爱编织的巢中,诗意地栖息。”记得去年,在一个雨听山果灯下虫鸣的深夜,面对改变了自己命运走向的书法,魏学峰深情款款地说道:“我给自己刻了一个章,‘素心若雪’,希望艺术这盏明灯能照亮我走更远的路。我一直记得巴金老人给我的题字——‘离开了艺术,生命是不会开花的。’”

因为右体瘫痪,所以迫使他一切得用左手,于是书法成为他从小的爱好和志向。他曾领受过黄泉、黄稚荃、陈无垢等蜀中名家提点,直到1980年到四川大学读书,魏学峰也不晓得自己的书法究竟如何。恰好举办川大第一届书法比赛,他就去投稿,没想却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他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对生命的肯定。后来连续四年参加川大书法比赛,都是一等奖,成为川大书法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这样就从懵懂的练字上升为对艺术的追求,逐渐进入书法的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书法比赛中获得多次大奖,也是我省第一位以书法理论研究获得“书籍奖”和“巴蜀文艺基金奖”的学者。103岁的书法家苏局仙老人在看到魏学峰的书法后也赋诗:“有用身躯不怕残,尽教辛苦倍加餐。世间红紫群芳呈,只是梅花耐苦寒。”

多年后,校友雒三桂博士在《学峰的书法与篆刻》一文中,回忆了大学时在书法中风光得意的魏学峰:“每次书法展览,学峰的作品总是最抢眼的,因为他的书法风格最为鲜明。同时,学峰还喜欢作擘窠大字,气势尤为宏伟,每为书展增色,观者无不为之感动,感叹他瘦弱的身躯居然蕴含着如此丰厚博大的力量。”

艺术批评家林木教授指出:“学峰的书法别出心裁,从汉隶的古抽平正出之,而融入行书的潇洒。其书法之精到别致处在于,其书既具碑刻古拙厚重之长,又因结体的自由奇崛而有灵动诙诡之态……所以如此,学问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方能无可无不可,而入自由大化之境。此乃学问家之书法与其他书家书法的重要区别。”

艺评家、画家陈滞冬则独具慧眼地感叹:“有时候读魏学峰写的文章,看其作的书画,总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些都是一个人用左手来完成的,于是就常常令他格外感动,因为经验告诉他,即使惯用右手的人,也几乎无法做到如此完美。”难怪著名书法史论家姜澄清要说:“常人所难忍的痛苦,他忍了,常人所不易达到的高度,他达到了……”

是的,这是一个常常在落款写上“左笔”字样的人。他的身体虽然残缺,其人生却无不在追求着一種极致和完美。“静听松涛”静静收笔之时,仿佛这间藏满书卷的房间,也溢满了浅浅墨香。你会恍然产生一种错觉,面前的这个人,其实就是那千年线装书里,可以心怀天下仗剑远行,也可以悠然见南山的一介书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魏学峰基本上从书坛隐退了。“从写字到写心,从个人的激进奋斗到现在的内敛平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所以有位评论家说我的书法‘仿仿佛佛还有一些弘一的影子’。”也许经历了春夏之后,他已经看懂一池秋水,开始明白了上善与慈悲。

一个无始无终的心灵之旅

今天,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的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鉴定专家魏学峰,已经不再年少轻狂,似水一样的淡然是他如玉的内心。

1984年,大学毕业的魏学峰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工作,师从著名文史学家任乃强、徐仁甫教授。

当时的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都是饱学之士、川中耆宿,可谓蜀中名士,文人汇聚。在这样的学术范围里,魏学峰如鱼得水。他先后参与了文史杂志的创办,参与整理刘孟伉的《杜诗说解》,徐仁甫先生的《史记辨正》、《诸子辨证》,任乃强先生的《周诗新诠》以及《成都城坊古迹考》等。魏学峰整理馆藏资料时,在废弃物之间发现了一百多种善本碑帖,现在成为文史馆重要收藏。清理出书法大家刘孟伉的五本诗稿,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其艺术最重要的资料。被记功一次,在28岁时破格晋升为副编审。

1992年,魏学峰返回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继续研究生学习。“我一直很喜欢考古。在读大学之前,就对考古有很浓厚的兴趣。但考古是田野工作,我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所以就没有去学考古学,工作后又返回川大去学考古。”这个总是向命运说“偏不”的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走向属于他的田野,就像那个7岁才可以走出家门的孩子,一望无际的田野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1995年他调任四川博物院院长,同时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在长达20年间,他主持着全院的学术工作,带领大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文科学研究的课题。

今天的魏学峰,长期从事美术史及美术考古研究,他把画史与文物、古典美学、文化史等学科综合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已出版著作《艺术与文化》《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四川汉代画像研究》《张大千留蜀精品研究》《蜀山听雨——魏学峰美术论文集》等,主编了数十部文物图典,发表近200篇论文。在著述、书法、篆刻之余,魏学峰更长于书画鉴定。他通文史,精画论,其鉴定的海内外公私藏品逾万件,被业界誉为“当代最具实力的书画鉴定专家”。姜澄清教授说:“他不特闲于输墨,便知经史,无论乎他之论艺,虽广征博引,都能循其本质,此种功夫,非浅尝稍涉者所能善事。”

在业内,除了书法、学问与鉴定,魏学峰还以爱书成痴闻名。他藏有一套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中国美术全集》上万册的藏书让儿时的奢望变成了现实。他好蓄砚,翻山越岭去寻砚石,与大师一起创作,至今已有上千万的规模,他认为这是中华文化最深的记忆,不能让它终断。

魏学峰是一位极有品位的人。他常常在传统文化中悠游、陶冶,赏石、蓄砚、种竹,与艺林友朋开卷神游。“每次在各种场合与他相遇时,他常给人以复杂的感觉,没有文化名人的傲气,但总保持着深沉的气质。没有伟岸的身躯,但有一种豪侠之气,胸机直抒,落笔见性。鉴画、著书、挥毫、品茗、听泉,他始终载着诗意的精神,践行一个无始无终的心灵之旅。”(李松《魏学峰印象》)2009年10月,林清玄在成都和魏学峰相见时,就以“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相赠,仿佛道尽其千辛与万苦。

现在,人到中年厚积薄发的魏学峰常常会在夜深人寂,淡定而滿怀感恩地在一页素宣上泼墨挥毫,然后轻轻地拎上他的印戳“素心若雪”。“艺术是每天痛苦与狂喜的激动情感,艺术是场永无终了的搏斗,我愿在这浩渺的艺术海洋中漂泊下去。”

今夜微凉,满院书香。没有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内心怀揣着怎样的明净与温暖。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可爱的艺术罐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