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北特色民歌赏析

2019-09-10岳代军

现代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山歌小节民歌

岳代军

川北的地区,民歌资源丰富,不仅有号子、山歌、小调,而且还有戏曲、舞蹈、风俗音乐、唢呐曲等。在形式、体裁、风格上各具特色, 为了突出热闹与欢快的气氛,常常配以敲锣打鼓声, 而方言词汇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民歌的地域风格。

川北的地区,民歌资源丰富,不仅有号子、山歌、小调,而且还有戏曲、舞蹈、风俗音乐、唢呐曲等。在形式、体裁、风格上各具特色, 为了突出热闹与欢快的气氛,常常配以敲锣打鼓声, 而方言词汇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民歌的地域风格。下面逐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中的说唱——薅草锣鼓歌

丘陵是川北主要的地理地貌,其生产方式也主要是农业。其中,青川的薅草锣鼓是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田野间,应时争日,一人敲锣自称“歌手”或“歌郎”,一人击鼓称“联手”。唱歌与敲锣击鼓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有歌郎一人说唱,打一段锣鼓点子后唱两句歌词或者一段说白。有时也可两人同时唱,或者一问一答,或者与众人唱和,达到解乏的目的。

因歌词内容要密切配合一天的劳动程序进行安排,故音乐结构形式独特,程序完整。其结构由“起头、正唱、耍腔、收尾”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独立的上下句组成的单曲体结构组成,每唱完一个上下句就用一排锣鼓点子连接,以唱为主,锣鼓点子起连接烘托作用。这四部分中,“正唱”是主体部分,篇幅比较长,内容有完全成书的唱本如《清官图》《说唱增广贤文》......;也有固定格式七字文或十字文在民间流传,如《十二杯酒》《十二挑水》......

音乐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单位,随劳动律动而变换节奏,旋律舒展,唱腔朴实。调式也基本都是五声徵调式,尾音都落到“5”上。薅草锣鼓歌采用地方方言歌词,在《讲规矩》中出现的歌词:.....第八不许光摆条......,这其中“摆条”就是指的“摆龙门阵”“聊天”之意。即使是方言,也还是要讲究押韵。唱词讲究韵脚,中间根据需要加入衬词“山歌子来子山歌,你的莫得我的多。我屋装了几背篼,坡上搁了几岩壳”这里韵脚的字分别是:歌、多、壳,波梭辙。锣与鼓的节奏以七拍子(见图1)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九拍子”“十二拍子”“鸡啄米”“延九锤”等锣鼓曲牌,在说与唱之间转换,或者换曲间使用。

二、田间山野情趣——山歌

(一)高腔山歌——背二歌

川北地区,在秦岭山脉米仓山麓,这里的许多生活都离不开大山的的怀抱;这里的交通依靠的都是农夫背二哥。山里的所需都是去山外换来,山里的所产也需要搬运出去。因此这里离不了的就是力夫——背二哥。因此关于背二哥的山歌因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而产生,唱出的山歌也是体现川剧唱腔——高腔。行腔自由,节奏平缓、律动绵长,是巴山背二歌最明显的特点。背二哥背着重物行走在大山中,唱腔自然不像劳动号子那样有强烈的节拍规律,也没有必要用统一的劳动节奏,因而旋律和唱腔在散板中进行,行腔也比较自由。虽是散板的形式,但内在的节奏律动还是清晰明辨的。曲式大部分是“一问一答”式的单乐段。这种形式的歌曲,由于爬坡上坎的需要,缓解呼吸,发音位置都比较高,腔体共鸣发出的声音也是高亢悠扬,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而歌曲结束时,一声甩腔,自然有了长吁短叹的感觉;这种歌曲一般都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风趣,一语双关的来表达“背二哥”的内心活动。

巴山《背二歌》(见图2)是巴山民歌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但要掌握它的演唱风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演唱方面,由于背二歌产生于人们负重物的状态下,使得要演唱出它的韵味有一定难度。其一是由于衬词,当地的方言俗语成为衬词,而这些衬词很难发“标准”,因为没有在此处生活过,很多的发音不准;其二是句末的甩腔,因为没有亲身背那么重的东西歌唱,歌者一般很难体会到背二哥劳动的辛苦,所以最后的“吔嘿”等尾音极难唱出地道的背二歌味道;其三是这类歌曲真假混合声演唱,真声色彩比较浓厚,拿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吼出来”才更能体现他们的味道。我听过原汁原味的演唱,这与我们今天审美下的民族聲乐演唱有一些不同,(特别是某些高音的唱法,他们自己叫做一定要“喊出来”),甚至是唱歌的禁忌,但是那种特定的唱法是符合此情此景下的表达,也并不违和。

(二)平腔山歌

山歌不仅有高腔山歌,还有平腔山歌。除了山野力夫背二歌的民歌以外,还有一大类就是许多在田间劳作的平腔山歌。它反映的是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人们情感表达的寄托。它不像背二歌那么高亢嘹亮,节奏那么自由。它的结构和节奏都比较规整,旋律比较优美,有拖腔——但不很长,音域不很宽,音程比较平稳。平腔山歌在众多的山歌中极为普遍,因其音域音程补款的特点,所以大多都用真声演唱。

(1)阆中民歌《晾衣裳》(见图3)

阆中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晾衣裳》,是最能代表阆中本土文化、体现地方民俗的歌曲。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生动刻画了封建礼教时代,少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而又无法实现的哀怨和感伤。

歌曲结构简单、凝练,全曲仅有两个乐句,单乐段。四段歌词,每一段有两句话,每句七个字。第二乐句的旋律发展手法喜欢采用“换腹式”的方式。在黄涛老师关于《四川汉族山歌的旋法结构》一文中对“换腹”这样解释:重复乐句的首部和尾部,而将中间部位进行了发展和变化的重复手法称为“换腹”。我认为在这首歌曲里面也是有这种现象。第一乐句四个小节,第二乐句增加了两个小节,变成了六个小节。在第三四小节处与第一句的三四节就不同了,增加了新的内容,中间部位的旋律得到了扩展,和第一乐句形成结构和音调上的对比。给了歌曲的发展空间,使得歌曲有了发展,变得更加丰富。

(2)广元民歌《幺妹听到树叶响》(见图4)

广元,地处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最北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造就了广元民歌的风格。它不仅有秦岭高山高亢明亮的“信天游”之调,也有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秀雅悠闲“清音”之韵。这首歌曲起音搭腔就在d2处,并且一二小节就到了e2、f2,在歌曲的演唱中,也是属于较高的了。也许正是受到西北文化交融的特殊地理影响,出现“信天游”似的歌调。广元民歌中徵调式或者羽、徵混合调式为主,徵调式在广元民歌中大约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它的色彩明快而绚丽。这个混合调式中,特别是徵调部分的音调,就有蜀中“清音”的韵味儿。《幺妹听到树叶响》,就是一首典型的羽、徵混合调式的单乐段歌曲。前面1-9小节,都是围绕着羽音,采用的音列是:56123,核心音还是6216。在最后两小节出现了新的音列材料345,就转入新的调式(徵调式)色彩。这种羽徵混合调式更能体现欢快活跃的情绪,色彩也更加丰富。另外这首歌曲的歌词也很有意思,衬词(豇豆,茄子,西瓜,黄瓜,四季豆,红苕)占了整首歌大篇幅,主体句子就“太阳出来,摘片树叶吹响响”,明显比衬词还少。特别是中间那句:“黄瓜南瓜四季豆”是一个插入的成分,无论是从旋律还是歌词,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掉这一句,歌曲仍然是连贯的,但似乎感觉味道就差了些,这首山歌的奇妙独特之处也就在于此。

(3) 巴中民歌《豆芽葱蒜叶》(见图5)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金奖。其歌调,改变了原《竹枝歌》的衬词,却仍然有《竹枝歌》的韵味;是化用古代《竹枝歌》的形式,一人领唱,众人齐和。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首民歌歌词很有特色,他的衬词跟上一首《幺妹听到树叶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衬词(黄瓜茄子海椒叶)(豆芽儿葱蒜叶)都是我们常见的蔬菜名字,民歌中的衬词“连赛”“送郎我们回”等衬词,表面看歌词是写蔬菜,实则这首歌是为了对进菜园薅草后摘完小菜回家的“大小姐”引起注意。所以实际上是一首巴山情歌。“连赛”是巴山的口头语,歌曲里面加入“萝卜黄瓜茄子海椒叶”这样的菜名衬词,也主要是因为场景为菜园,于是加上这些菜名。通过衬词的研究,就给我们清晰地交代了歌曲演唱的背景、时间、对象等要素。

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同宫系统内各调式的相互交替、相互融合渗透,其中 “羽徵交替调式”最为常见。巴山民歌《豆芽儿葱蒜叶》也是羽徵交替。歌曲中,从1到 9 小节是羽调式,到第 10 小节出现徵调式,由 9 小节的到10小节的,建立了一个转调的桥梁,由原来的羽调式转到后面的徵调式,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其旋法与调式和广元民歌《幺妹听到树叶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混合调式,就是能表达一种轻松活泼,幽默的情绪。前一首广元民歌和这一首巴中民歌有一些共同点如:用蔬菜名做衬词,调式都为羽徵混合调式,都是受到了秦岭西北文化与蜀中文化交融的音响,所以在一首民歌里面得到了体现。进一步说明民歌是地方文化的标签和符号。

三、革命基因浸染——红军歌谣

1934年2月建立的“通南巴”区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称为“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建立此处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中,还成立了“总政治部剧团” 。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将当地民间歌谣与革命斗争时事相结合,进行一些改编创作,使之情真意切,生动怡然。

(一)  达州民歌《苏二姐》 (见图6)是一首宣汉县民歌。这首民歌后来在19世纪50年代被罗宗贤、时乐濛完全运用在合唱歌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中,因为有民歌的基础,所以很具传唱性。这首民歌有两个乐句构成。主音列为235三个音,最后结束在6调式上,反映出川北民歌一种混合调式的特点。在《苏二姐》里面的第一句音调对应到《英雄们》里面,就是将原音调换成了F调来表达。节奏,节拍,音程关系是完全复制的。就连众合的部分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基本可以看做《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的A段是完全引用《苏二姐》的音调来填词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民歌确实是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血液,营养。

(二)《尖尖山》(见图7)

描述的是位于大巴山深处大竹河区域内的一首民歌。在大竹河区有一座山名为“尖尖山”的山峰,山下还有一块“二斗坪”的坝子。曾经这首作品被音乐学家们研究定位于此处。

该作品在音乐方面的特点:1.运用的是我国民族五声羽调式,旋律采用川剧高腔的形式,高亢激越,以级进为主。2.音乐结构,单乐段,五句头山歌,全曲有五句。第一句(1-4小节)起音就在e2上,并且在第一小节还有同音重复,在第二小节上行小三度,到达G2,一开始就为歌曲定调到高腔,直抓人心。出现全曲最高1,采用的音列1653,近似呼喊,由高到低;第二句(5-8小节)沿用第一句的附点以及切分节奏的节奏型,并且下行结束旋律(653)和第一句的第三四小节一致,产生一种压抑感,音乐上有向前推动的需求;第三句到第四句(9-16)旋律继续降低,采用了新的材料,出现(3216),出现全曲最低音6,与第一句的6音形成一个八度;第五句,运用了三连音节奏,紧接着出现高音和切分节奏,全曲的高潮出现了,进一步表达了痛苦悲伤的心情,把山区农民居住的恶劣环境描述地淋漓尽致。

作品在六十年代初,空政文公团创演的歌剧《江姐》,其中的第一幕幕后领唱,使用了全曲。在歌剧中,一是交代了歌剧《江姐》的川北地理位置的地方性,二是渲染了悲剧性的氛围。

四、特色的风俗歌曲——婚嫁歌 坐歌堂

四川汉族婚礼“古有六礼”之说。清代《广安州志》中记载的“陪郎”“贺郎”“坐歌堂”和其他地区的方志记载的“哭嫁仪式”,突破了一般婚礼中的“礼话”“韵文”的格式,把音乐演唱,器乐演奏和婚礼仪式结合起来,成为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嫁歌作为婚嫁歌的形式之一,包括了“哭嫁歌”与“坐歌堂”两种形式,特别是“哭嫁”“坐歌堂”中,其歌唱仪式的出现,是一种直接性的表达。既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又丰富了婚礼的音乐文化。

悲情哭嫁,因为是姑娘在出嫁的时候用哭唱的形式所唱,所以又称“哭嫁歌”。四川汉族民歌中哭嫁歌是影响面极大的一个歌种。旋律多样,富有各地区的地方特色。在南充地区,不但有普通流传的哭嫁歌,而且辖区都有自己的哭嫁歌调。歌词包含“哭爹娘,兄嫂,骂媒”等,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形象生动,表现手法采取《诗经》的传统手法“赋比兴”,喜好用句的反复重叠。曲调又分歌谣体和散板体。歌谣体的旋律性较强,节奏,结构都很规整,利于记忆和传唱。散板体相比歌谣体来讲就显得非常自由和即兴了。

哭嫁歌的演唱技巧也是很重要的。第一首是南充仪陇的哭嫁歌,演唱时要打“嗯哼”。南充县一带的“哈衣”要有民间说的“扯隔兜”的唱法。似哭非哭,在唱中哭,哭中唱,尽显真情实感。

欢喜坐歌堂,坐歌堂是姑娘出嫁前一夜与在姑娘家堂屋举行的一种歌唱仪式。亲朋好友、邻居、细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目的是团聚,送上祝福,借机调笑取乐;或者夸人品,夸嫁妆;或者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唱到动情处新娘还要掉眼泪,但是更多的是大伙儿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总之一片喜乐。四川北部区域内,南充的坐歌堂最负盛名,在五十年代中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奖。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和反复重叠。衬词也常常带有美好喜庆的色彩。例如这首歌中的衬词“依得儿洋得儿哟哟,洋得儿恩爱哟哟。”一句歌词分成两节,相同的音调演唱。

五、民歌中的戏剧——叙事长歌

《月儿落西下》(見图9)叙事歌。讲述的是男女主角倾心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爱情故事,共长 684 行,由序、五香酒、十绣、十写、十劝、十二月等八个部分组成。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句的单段体。曲子的旋律为每两个乐句单段体的反复回旋,填上不同的歌词,直至歌曲结束。唱腔悠扬婉转,低沉哀怨,伴随歌词,情深意切。叙事歌曲篇幅一般都比较长,旋律平稳,起伏不大。这首歌曲音域从5到高音3仅六度,未超过一个八度。演唱时,用近似吟诵的方法,吟中带唱,唱中带吟,音调也相对固定。倒数第二小节歌词“心里乱如麻”,在以字行腔的情况下采用了“同音重复”。这种旋律发展的方式,可使旋律得以继续延伸。这首叙事歌曲,声腔的旋律和板式都是一个固定模式了,要求演唱者以字行腔,以唱腔来渲染音乐形象。这也是巴山民歌的一种重要手法。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 川北民歌是劳动人民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的特色,它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它的曲调不如其它民歌那样复杂,都是单乐段结构。但它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高腔旋律嘹亮悠长,平腔山歌小调诙谐逗趣;调式羽、徵以及混合羽徵调式为主;民歌基调成为红色革命歌谣的基因;韵辙严格按照方言押仄;衬词丰富,喜用生活中常用语气词或者用蔬菜名等;题材广泛,或劳动人民的生活或民间故事传说;演唱形式多样,独唱、领唱、说唱、锣鼓伴唱等。四川北部因为是北方与蜀中平原的一个过渡地带,所以无论文化,风俗在这里就都有交融,在民歌中也得到了体现。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习惯也就造就了丰富的民歌。这里面的一些民歌都分别申请了非遗保护的项目,如《巴山背二哥》《豆芽葱蒜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会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今天摘取的是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希望对后来演唱、研究、传承川北民歌的同志们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山歌小节民歌
快把我哥带走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国画:唱支山歌
穿花衣 唱民歌
节节草的秘密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