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2019-09-10郭梦甜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7期

郭梦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中的“眼力”,是对媒体人视野素质的要求,歸根到底是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但是,由于岗位和职责不同,又对“眼力”的要求各有侧重。本文从“总编讲眼界,把握政治高度;记者讲眼光,把握作品亮度;编校讲眼力,把握新闻精度”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视野素质;政治高度;作品亮度;新闻精度

一、总编讲眼界,把握政治高度

社长、总编辑作为媒体掌舵人,对他们“眼力”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和预见力等一般性能力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量他们眼界的“政治高度”,看他们是否能够高瞻远瞩,运用“政治眼界”来审视新闻,以保证媒体充分体现“政治家办报”的原则要求。具体而言,媒体领导层的“眼界”要做到“三方三看”:一是要讲方略,看得远。媒体运行,要有全盘的计划和长期的战略,要有旗帜鲜明的办报方针、办报宗旨和办报理念,绝对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比如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湖北日报的办报理念是“责任造就公信力”,荆门日报的办报理念是“高端媒体,权威传播”,等等,这些都是统管全局的长期战略。二是要讲方向,看得正。媒体宣传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经验,解码中国模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绝对不能偏离正确的舆论方向。三是要讲方位,看得宽。媒体既要讲党性,也要讲人民性,两者是统一的。媒体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还要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笔头对准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画面留给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多领域、多渠道地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二、记者讲眼光,把握作品亮度

记者作为新闻一线的“采矿人”,其“眼力”好坏直接关系到稿件优劣,影响到媒体质量,责任重大。所以,记者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比普通人看得高一些、远一些、深一些、广一些。既要全景扫描,善于在万千表象中捕捉新闻事实;还要定点聚焦,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深刻本质。归纳而言,记者的“眼光”要做到“两度”:一是在角度上体现高度。记者在发现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眼光”的角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着眼是务虚,是指观察的高度;着手是务实,是以小见大。二是在广度上体现亮度。记者在宽视野、多领域发现新闻的过程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拣到篮里就是菜”,而要提升新闻辨别力,从普遍中发现个别,从一般中发现特别,从混沌中发现有亮度的新闻。每年夏天,荆门晚报都要推出“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已毫无新意,但2019年推出的“荆城十二时辰”栏目,高度聚焦从子时到亥时、从深夜到黎明各行各业酷暑下的荆门民生,让人眼前一亮。

三、编校讲眼力,把握新闻精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记者和通讯员来稿如果不经过编校,就难免有瑕疵,就不可能走上新闻版面。因此,媒体的编校环节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编校人员作为新闻的最后把关人,需要具备“三种眼力”:一是要有伯乐的“眼力”。编辑要善于从众多的记者和通讯员来稿和海量的网络新闻中,发现“见人见事见思想”的亮点新闻,把他们搬上版面和屏幕,推荐给广大读者。二是要有啄木鸟的“眼力”。编校人员要善于从稿件中发现差错,一种是错误如导向错误、逻辑错误、文字错误等,一种是失误如新闻要素的缺失、事实的漏洞等,并及时勘误。三是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编校人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整体上把关,在局部上完善,按照中国新闻奖和教科书的标准,对稿件进行精雕细琢,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眼界、眼光、眼力,其实都是对媒体人视野素质的要求,归根到底还是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只不过,由于岗位和职责的不同,又对“眼力”的要求各有侧重。媒体领导层的“眼力”要求侧重政治高度,采访层的“眼力”要求侧重作品亮度,编校层的“眼力”要求侧重新闻精度。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办一份责任媒体,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