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练笔,成就美文
2019-09-10陈雪芝
陈雪芝
【摘要】“随文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合理而巧妙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而进行的小练笔训练,它注重的是把读和写融为一体,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而这种练笔方式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不会对学生造成负担,而且完成的效率高,效果显而易见。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练笔点,根据学情特点、年段特点,确定不同程度的要求,以小练笔为铺垫,将课堂上的这小练笔和习作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渐进形成一体化的写作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上是否能巧抓时机、就文选点、因势利导,这是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本文就这一问题,简要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随文练笔的选择落点和相应的训练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落点选择
之前的人教版还是现在新的统编教材都是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明确分开处理编排,从编写的角度上来看更多是为了要线索清晰,序列分明,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每两周(一个园地)才进行一次习作训练,一个学期下来,也只有八次。学生每次写作相隔时间比较长,习作次数不足,因此,容易造成阅读与习作“两张皮”现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般都是分开进行,联系不大。阅读教学的最终没有指向写作,而是一课一讲。而实际上,小学作文教学费时而低效的问题,确是事实。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以往更多都是聚焦在“如何教”的研究上,而没有重视阅读教学对习作教学的铺垫的作用,更没有好好利用和开发阅读教学对习作资源的作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而且也可以成为写作训练有效资源,既可“取其法”,更可“用其材”。最常用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是渗透在教学之中的。
“随文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合理而巧妙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而进行的小练笔训练,它注重的是把读和写融为一体,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练笔点,根据学情特点、年段特点,确定不同程度的要求,坚持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并将课堂上的这种小练笔和习作结合起来:小练笔作为铺垫,习作时由浅入深,层层渐进形成一体化的作文训练,那么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将会大大的减少。这样坚持长期有效训练,学生一篇篇的精彩习作便指日可待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随文练笔呢?
一、精准落点,让小练笔绽放光彩
随文练笔的关键之处在于根据文本精准地找到练笔点,因势利导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点燃学生创作和练笔的激情。针对文本的特点,一般有以下的常见落点。
1.文中语句换一换
语文教学中需要掌握和训练句型、句式比较多。例如,陈述句、反问句的转换、扩句缩句、仿写等等,这也无疑为小练笔的训练提供了选择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文进行句式训练的小练笔,那学生必然会形成技能,长期以往逐渐形成各种的句式结构,写作时便可信手拈来,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了。
2.好的句式练一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片段,除了引导学生感知品味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式,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的写作技巧等,而且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由文本作为迁移,在练笔中形成语文要素。故此,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文本、发掘练点,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由仿句到仿段,最后仿篇。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采用先總后分的结构描写山水,这种结构在写景的文章经常出现,而学生却不能使用的游刃有余。同时文章在描写水和山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因此,《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作为写景的典范一直沿用至今。在教学此文时,让学生通过赏析句段,领悟这种写作方法。待学完课文后,笔者便有计划地要求学生模仿这样的构段方式和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学生兴趣盎然,很快一段段优美的语句便惟妙惟肖了,这样通过有指导、有目的地练笔,学生就可以将这些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为自己所用,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可见,文本中这些好的句式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另外,学生掌握了文本中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对理解、分析文本起到了促进,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抓住留白补一补
教学中,很多文本常在某处留白,给读者无穷的遐想。所以,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发掘文本中的留白点,让学生既可依托于文本,又可想象到文本之外。我们可以从文段中的省略号、文本中小泡泡的提示、文段的拓展点等入手,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原文本进行想象、补白、续写。如,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中,“一位青年静静地画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议论着...... ”这时,设计了以下的训练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以《围观的人们》为题写一个小练笔,注意人物细节的描写。以下是几位学生的作品:
生1: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被吸引来了,她挤了进去,不停地点着头,拍着手掌,啧啧称赞:“太了不起了,你们看,这鱼都画活了!”
生2:一位叔叔不禁赞叹道:“小伙子,你真是画得太好了!真像活的一样。”
生3:一位老外也挤了过来,竖起了大拇指:“OH,My good!so wonderful!”
通过这样的随堂练笔,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领悟到青年精湛的技艺,又能有效进行练笔。从学生的小练笔来看,他们想象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就这样,在小练笔中,学生训练了对画面的描写,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人物细节的描写来扩充画面,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抓住这样的文本,来进行补白训练 既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又可实现阅读空白的想象,不失为课堂练笔的实效策略。
4.观察插图写一写
统编教材,图文并茂,但插图上的一些内容在文本的表述却并不充分。运用练笔,把画面之外的内容写活,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像到无限的画外,充分感受画中之情,聆听画外之音。这样一来语言文字表述能力不但得到选了训练,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例如,《巨人的花园》,笔者这样设计小练笔:花园的围墙拆除之后,巨人和学生将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巨人和孩子们是怎样快活地生活在一起,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等,还可以说说周围的小动物们又会是怎样的表现。这既设计的练笔,要求了学生采用拟人的写法,即可丰富习作的内容,又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深化主题,可谓一举三得。
二、加强积累,让小练笔水到聚成
1.每课所得记一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一课的教学中遇到感兴趣和喜欢的句子把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下来,还可以写一写学完全文后的收获。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也会相应加强,从而提高练笔水平。
2.优美语句积一积
注意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积累,便能为练笔的能力打好基础。读书笔记有多种的形式:摘录优美语句,记录读后感受,编写思维导图等。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进而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摘录优美语句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例如,①设立《采蜜集》,从所阅读过的书籍、杂志、报刊等收集”蜜语”,并分门别类整理;②每周积累古诗词,背诵唐宋优秀诗文。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只要长期积累,学生在练笔时厚积薄发,就会把积累的词句运用到习作中。
三、改变形式,让小练笔精彩纷呈
1.展开想象续一续
学习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课堂上大家还在都为小木偶得到小女巫的帮助,有了各种表情而高兴不已。在此教学环节,笔者顺势询问:“在这之后,小木偶又会经历那些新的故事呢?”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设计小练笔: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之后,他还会去找小红狐、熊警察吗?在他们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你能续写一个生动的故事吗?果然,学生摩肩擦掌,兴致勃勃。学生联系前面的剧情,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想象。
又如,学了《中彩那天》后,我们可以设计以“汽车开走以后”的续写练笔,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延续下去,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续编在汽车被开走以后,我们一家以及库伯先生的表现。这样升华文本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丰富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因此,要考虑与原文相连接,续写练笔时要注意紧扣原文,抓住人物性格,想象的故事情节要合理合情。
2.变换文体改一改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把古诗词和文言文改成记叙文。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改写成一篇送别友人的记叙文,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古诗深远的意境,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同理,一些意境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也可以尝试改写成诗歌,便于朗诵。例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在感受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我们创设了走搭石的情境,然后师生合作朗读,利用语速的先缓后快,结合走搭石的情形,读得琅琅上口、兴趣盎然,学生更有了身临其境之感:那便是搭石中“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节奏之美、和谐之美。
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接下来的小练笔:请根据这幅协调有序的美景图,用诗歌形式试着改写一首小诗,也便水到渠成了:
每当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chuò)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通过设计这种练笔的形式,更能体现了语文文字之美。相同的题材,改变表达的形式。还可以加入评选环节:把你的作品朗诵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更喜欢那一个。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练笔的兴趣,也提高他们语文表达和评价审美的能力。
3.迁移写法仿一仿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抓住让学生学习模仿的练笔点。遇到一些精彩典型的片段,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形式可以是整篇仿写、段落仿写,也可以是句群表达、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结构模仿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发现很多段落是典型“总—分—总”结构的段落。因此,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笔者就立刻要求学生仿照文章中某些段落,给学生设计几个场景:秋天的田野、春天的公园、美丽的校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因为有例可循,可以写的内容也丰富多了,老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更强了,学生基本上能从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中灵活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生的创新想象,这一仿写练习很快便完成了,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之中,大部分学生便掌握这种“总分句群”的写作方法。
4.表达形式换一换
根据文本的特点,有些教材我们可尝试着让学生转换表达形式,进行改写:或转变角色,或變换体裁,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创作主动性,使他们在练笔过程中自主地对语言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生的书面表达,有培养了其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语言训练。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学生在自读和讨论中,已经了解了: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是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科普知识的理解,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趣味练笔:让学生把课文中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以“蝙蝠自述”的形式进行改写,夸夸“自己”的特殊本领。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得生动有趣,实在超乎了我的想象。
再如《颐和园》一文,可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改写为一段简短生动的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颐和园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此外,将一些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改写成记叙文、小剧本,也是不错的练笔方法。
在小练笔训练时,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对对待学生的练笔,尽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写作的喜悦。练笔中对学生注重指导,重在鼓励,养成兴趣最为重要。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畏惧写作的学生更要降低要求,区别对待,坚持引导鼓励,努力捕捉精彩,及时表扬,以提高他们对小练笔的兴趣和信心,才能让他们在练笔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和动力,并为能写好下次小练笔而努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文本的练笔点,想法设法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巧妙进行不同层次、角度的练笔训练,激起学生想写的欲望,使随文练笔成为学生愉快习作的一部分,那么,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便可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金云如.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思考[J].教师,2010.
[2]王留根.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3]陈碧英.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