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五环”,精准实施教学
2019-09-10莫与谈
莫与谈
【摘要】“高效课堂,精准教学”是众多数学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但是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却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对课标的分析、教材的把握,本文试图从分析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者意图、读出教学方法和读懂补充材料等环节来探讨研读教材的策略。
【关键词】分析课标;把握教材;读懂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把“打造高效课堂”,实施精准教学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对课标的分析、教材的把握,难以实现“以人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可以从 “五环”着手。
一、核心环——深入分析课程标准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了修订。小学数学新的课程设计既充分考虑到本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學生的数学思考,又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目标培养方面,既强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增长,也注重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对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在后面的数学学习中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前提环——全面把握教材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在总结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现状,依据《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对原实验教材进行修订后所形成的。新的教材在内容质量上得到全面提升,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教材的编排结构也更为合理,符合学生数学的认知规律,还具有情境化具体、内容面广阔、启发性强等特点,能引起师生的共鸣。
如,“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体现出了探索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的必要性,设计了系列矛盾冲突:靠以往观察和重叠的直接经验都不能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经验——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然后经过探索体验,发现用正方形来测量比较方便,自然而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
三、关键环——准确领会编者意图
教材不仅凝聚了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实践经验,还凝聚着编者的心血和编写意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准确领会编写者的意图,悟出教材编排的特点,这样才能切中要害,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中,开篇的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许多教师认为这一主题图对于学生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没有什么帮助,于是直接跳过这一内容,从例1开始教学面积。事实上,该主题图体现了这一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1)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材料;学生对教室中常见的物体有丰富的的感性经验,如桌子、凳子、国旗等,通过对这些常见物品的进一步处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本单元的内容;(2)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感受经历了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展现了用度量来刻画面积大小所经历的过程:量什么?用什么量?怎么量?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的第1个内容是介绍人们古代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接着介绍了人们用拃和脚长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事例,接下来又插入了一幅学生和老师各自用“一拃”测量课桌长度的情境图,许多老师认为这一插图对于学生实际认识长度单位没有什么帮助,于是简单介绍或干脆直接跳过这一插图,从例2“直尺的认识”开始教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这一内容上是这样设计的:(1)观察插图,知道什么是“一拃”,对“一拃”的长度有大致了解;(2)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有几拃长,(3)对比测量同一规格的课桌,学生量的是5拃长,教师量的是3拃长,初步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学习“直尺的认识”就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准确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目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重点环——有效“读出”教学方法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方法都在课文里,你只要把教材吃透了,方法就在其中了。”正如张老师所言,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已经渗透了学法与教法。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对小数学教材中蕴藏的教学方法予以说明。
1.情境创设教学
在“面积”开篇主题图中,呈现出了教室的场景,有学生熟悉的黑板、国旗、电视屏幕、课桌、课本等,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例1就是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通过比较感知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找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感知到学习数学的需求。
2.师生参与教学
在该节接下来教学内容中,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通过两名同学的对话,对学生已有的比较方法进行回顾,由于形状不同,已学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出大小,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但小学生的度量意识是非常欠缺的,教材在此用小精灵的提示来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激发了学生使用某个面积单位来测量的灵感,再通过拼、摆和选的过程,感悟出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步骤,由此可知,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的问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3.合作探究教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不善于理解抽象思维,更善于理解具象思维。本单元的开篇主题图中,画面呈现的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场景,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方式。又如例2在探索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进行测量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体验到正方形既便于摆,又容易测量出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讨论并确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适,实现数学学习的合作探究与全员探讨。
五、延伸环——及时读懂补充材料
丰富的数学补充材料,常常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有计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不仅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手段,还是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重要性的途径,更是捕捉身边数学信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割圆术、杨辉三角、二十四点等数学知识在教材课后阅读部分和习题中都有渗透。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后,教师及时告诉学生,2000多年前《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周三径一”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南北朝(距今1500多年)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已经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早了1000年。这些数学知识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会加深对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切体会。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地分析课标、仔细地研读教材,准确地领会编者意图,从教材中挖掘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调控课堂,以达到精准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