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档案馆研究思考
2019-09-10韩鹏飞
韩鹏飞
城市从“数字”到“智慧”,是富有智慧的人们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开展各类业务活动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其目标是构建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城市与城市之间互联互通、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档案作为记录人类历史活动的信息载体,不仅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启迪新智慧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将持续承担记录城市活动与变化轨迹的独特使命,这使得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馆不能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新特征。由此档案领域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并探索其理论研究内容和实践建设方案,这不仅能够支撑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与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馆学的研究范围,这一研究必然会推动档案馆从“数字”进化到“智慧”,实现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務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五、结论
智慧档案馆是档案科学和档案实践领域的一个全新研究方向,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将会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因此,从组织、制度、标准、技术、业务、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等多个维度全面思考和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系统结构、生态环境、服务模式,不仅推动多学科交叉的智慧档案馆学发展,对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