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9-09-10谢善中
谢善中
摘 要:近年来,小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质量上都有提升。不过,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仍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小学生自制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更应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作用;方法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出要求。作为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培养认识。
1 小学数学教学现存问题
1.1学生主体缺位
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逻辑思维培养的对象,只有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丰富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但是实际中学生主体地位缺位,课堂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
1.2缺乏方法指导
数学学习是一项思维活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地进行方法和思想的积淀,形成经验。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方法指导,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
2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研究
2.1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思想与活力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比较被动,通常只是按照教师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升课堂思想和活力的必要之路。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思想和自身角色定位,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领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科学运用问题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兴趣,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主动思考和学习,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活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吸引力和可探究性,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科学梳理和分析,挖掘出更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创新问题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自行提问和回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同学进行回答,学生在提问和回答环节都需要主动思考和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课堂思想和活力。
2.2把握好个体与主体的关系
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群体,而不能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主体地位只是体现出“有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1]。比如,某位教师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的方法,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即180°×2=360°;之后,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刚才的方法,将知识迁移,在探究五边形的内角和时能将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个三角形内角之和,即180°×3=540°,以此类推,得到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为(n-2)个三角形内角之和,即180°×(n-2)。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灵活、开放自由,实则缺乏主体本质上的灵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体即学习主体,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才是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甲的方法虽不是教师所倡导的主流方法,但非主流方法同样是学习主体中个体的主流方法,同样需要教师关注。鉴于个体即主体,本环节的学习可以再开放一点:以认领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多边形来研究其内角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他们不再拘泥于“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这种思考方法,而是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或者,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甲的方案后,引导全体学生思考这一方法可不可再变化,进而让学生发现在这一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其中的四边形再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学生分别汇报,类推到任意的n边形的情况,再由学生汇总概括。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总结“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的思考方法,从而获得180°×(n-2)的表达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体和个体的关系,尊重每个个体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想法和意见,经历探究过程自我生长出正确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2.3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喜欢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猜想过后就要求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将自己所具有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这一过程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因为将自身想法进行表达的过程就是希望同学以及老师能够对自身观点与想法进行肯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课堂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于课堂的主体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种正方形的纸片,折出面积相同的四份。很快学生们会说出四种折法,但是还有其他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就会反应比较快,探索出另外的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这样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辛勤探索为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程度。
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增强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结合经验和技巧,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升其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善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20+122.
[2]徐晓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考试周刊,2019(52):96.
[3]李冬悦.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