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应试教育新方向
2019-09-10田思琪
田思琪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前应试教育的方向也应因时而发生转变,引导学生在新教育环境下接受更新兴、更有效的教育成为各级教育中理应考虑的重要事件。本文从新课标改革后教育背景的转变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出发,探究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应试教育;新方向
一、引言
教育环境随时代进步而日渐发展,相应的教学课程标准也根据本科目的现实要求而做出改进与发展。小学语文新课标改革后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虽然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对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但在教育发展处于探索期的现在,应试教育仍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可逃避的问题。
二、当代教育背景大转变
新课标在开篇就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地位的提高
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像过去一样仅仅是重视应试成绩的优劣,更应该综合参考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更高等教育打下基础。
(二)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不只是一门参与考试测评的科目,更是连接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中会有所应用的语言工具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课程在理论教学与运用实践的关系,让学生有所学才能有所用。
三、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仍是主流
在当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在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形下,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要在一学期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篇目,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十分艰巨,难以抽出多余时间对所素质教育进行研究或是实现自身改变;第二是学生家长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的老话,这说明自古以来,我国家长对孩子成才的心是相当迫切,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起慢慢积累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家长更喜欢快速直接出成效的应试教育。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
素质教育后于应试教育被提出,并且在大多数人唱衰应试教育的情况下,社会和学校的很多受众就自然而然的听取便面意思,即应试教育是不好的,素质教育是好的,两者站在对立方。又或是一些老教师,坚持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应试教育是有效的,而素质教育见效慢或是难以出现显著成效,所以应试教育优于素质教育。总而言之,社会上不乏有声音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的对立起来,认为这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教育方式。
四、应试教育发展新方向
(一)内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内化的过程,那么学生应试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显过程;在应试过程中学生将内化的知识体系、学习中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表现于试题的解答之中,将学习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严谨与否、认真与否、思维活跃与否等投射在相应问题的阐述中;在应试活动中,学生还具体表现着诚实守信与否、实事求是与否、遵纪守法与否、尊重教师与否、严肃认真与否等人格品质。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的改变是迫在眉睫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的学习中,往往外显直观可见的效率是较高的,想要改变这种定式的特性,把外在浮于表面的成果放于学生内在,成为其内在修养的一部分,主要改进的途径可以归纳为内化。
(二)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理论形态,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完善、客观的选拔方式,确保了教育活动结果评价的公正性。素质教育本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的,但矫枉切忌过正,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并非建立在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之上。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教育方式,應试教育不可否认也有可取之处,并不全盘皆输。
在当下应试教育弊端无法完全消除以及素质教育难以快速普及实施的情况下,将两者的高明之处加以融合运用不失为一种合理过渡的方法。针对过渡教育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同时融合应试教育高效率和素质教育养成性的特点。
五、总结
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旧型应试教育与课改后大力推行的新型素质教育,两者在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乃至更高级科目的教学中都各有利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单纯地否定一方或是完全肯定一方,将两者的可取之处结合起来,综合的看待两种教育方式教学,才能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艰难时期中探索出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2]王友兴,高笑天.“应试教育”的思辨与本质复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3]明小艳.以素质教育指导应试教育,以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