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国际旅游岛生态修复工程思考与建议
2019-09-10甄彦龙张淼鑫
甄彦龙 张淼鑫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2010年以来,唐山国际旅游岛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类型、完成工作量、完成情况及生态效益等,从规划引领、基础研究、项目论证、技术支撑、管理体系及制度保障等角度系统总结了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经验,梳理了旅游岛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规划的管控措施及工程布局不够细化;区域性生态修复工作远未完成;区域性长效监测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过度依赖财政资金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离“生态型开发模式”仍有较大差距。为做好唐山国际旅游岛生态修复,
从出台地方修复规划、接续实施修复工程、建立常态监测机制、理顺项目投资机制和推进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唐山国际旅游岛;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经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07-0053-05
Abstract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types,workload,proces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f Tangsh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since 2010.It summarized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guiding,basic research,project demonstration,technical support,management system and systematic warrant,and listed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ourism island under current conditions.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problems mainly included:the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and engineering layout were not detailed enough;the reg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far from complete;The regional long-term monitoring mechanism had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The over-reliance on financial funds remained unchanged;there was still a big gap from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l”.In order to better complet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angsh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ntroducing local rehabilitation planning,continuing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rojects,establishing normal monitoring mechanism,rationalizing project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s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Key words:Tangsh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Management experi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唐山國际旅游岛(以下简称“旅游岛”)位于唐山市东南部沿海、渤海湾北缘、滦河口西南侧,包含菩提岛、月岛和祥云岛3个海岛及周边海域,海陆面积31.40 km2[1]。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突出海岛及周边海域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旅游岛着力打造京、津、冀滨海旅游带的重要节点,先后获批“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海岛生态保护和适度开发齐头协调推进,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打造河北沿海增长极中地位日渐突出。
受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双重影响,旅游岛资源环境承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不同程度地出现海域淤积、水质下降、岸线侵蚀、沙滩萎缩、生态破坏、植被退化等态势,海岛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不断降低、海岛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海岛海岸带的生态服务功能需求迫切。
1 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2010年以来,在国家与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河北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2014—2020年)》等规划管控要求,努力探索“海岛生态型开发模式”[2]。综合运用海滩生态修复、海岛生态修复、河口海域生态修复等多种修复模式[3]。采用退养还岛/滩、岸线整治、海域清淤、岛体修复、人工潜礁、海藻移植及植被修复等工程技术手段,分别开展了对区内海岛、海岸带及周边海域实施生态修复工作,累计总投资约7.76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占比达30.54%(图1和表1)。
目前,旅游岛已有7项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验收工作,1项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实施,共计完成养殖清退面积2.68 km2、沙滩修复4.42 km、海域清淤2 745.37万m3、岸线整治19.45 km、原土改良7.84 hm2、岛体修复6.17 km2、潜堤(基床)建设3.76 km及植被(藻类)移栽188.43万余株,修复工程综合效益已经初步显现,提升了海岛及周边海域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为实现旅游岛的保护型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具体体现在:①海岛平均高程不低于3.5 m,增强了海岛抗灾能力,为海岛后续保护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保障;②改善了海域水动力条件,海域纳潮量增加330万m3;③项目区海域海水、沉积物、浮游生物质量均有好转;④掌握了海岛生态修复区土壤改良技术,遴选出20余种适宜植物,为区域景观建设进行了技术准备。
2 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经验
在旅游岛生态修复过程中,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与承担单位对各个项目统筹布局、细化管理,在项目管理与工程实施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1 强化规划引领,重视基础研究
根据海域海岛海岸带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严格依照《唐山湾“三岛”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2009—2020年)》《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河北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2014—2020年)》等规划选址立项,建立了“唐山国际旅游岛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库”,明确了生态修复具体内容、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优先整治重要的生态岸线、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区。
工程实施前依照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完成了区域海洋环境本底调查、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数值模拟和物模试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全面掌握海岛及周边海域的本底条件,保证了生态修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和成效持久,切实发挥了技术支撑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2.2 严格项目论证,突出技术支撑
海域海岛海岸带修复整治工程要求前期设计工作十分细致,必须经过多次调研,以生态学为主导,结合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学、材料学等学科专业,在充分有效的历史和现状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找出环境退化原因,设定的修复目标才有针对性,且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科学可行[4]。因此,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的立项选址慎之又慎,要求承担单位在实施方案编制前开展工程布置支撑性技术研究,报送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送审前,完成省、市两级的项目比选论证,保证工程符合技术要求,有效规避生态风险。
同时,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与承担单位将岸滩冲淤跟踪监测、海洋环境跟踪监测等技术保障工作纳入海岛生态修复工程之中,从设计审查、外业实施、报告编写、成果验收等各环节严管理、高要求,突出技术工作在生态修复中的支撑作用,及时掌握工程实施对岸线稳定、海水质量的影响,有效应对工程实施中、完成后的诸多生态风险。
2.3 明晰管理体系,完善制度保障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将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工作下达给项目单位,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重点环节、关键程序等,定期地调度、检查,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督促各项工作具体落实。承担单位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海域使用金管理领导小组”和“海域使用金项目验收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質量、资金、安全及验收等各项管理工作。依照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法律、规范及管理办法,针对性编制了项目《实施保障措施》《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办法》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项目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图2)。
生态修复项目不同于科研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具体涉及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安全生产法、环评法、劳动法、合同法等7部法律和多项政府规章),用以规范项目管理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5]。因此,在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过程中,承担单位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等基本工程管理制度,前期立项、实施、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执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根据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属性的特点,以工程量或投入经费为标准,明确提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6]。同时,工程项目执行建设工程报建和验收制度,整治工程的竣工、监理、检测、监督、环保、规划、报验、质监、档案、备案等各环节工作均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保证工程管控与质量符合建设部门的质量要求。
3 生态修复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3.1 主要问题
目前,旅游岛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效明显、效益显著。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5项。
(1)旅游岛的生态修复工程依照省级规划接续开展,但受制于省级规划视角宏观、定位全省的影响,规划的管控措施及工程布局不够细化,亟须出台指向明确、深度匹配的区域生态修复规划。
(2)按照省级规划,旅游岛生态修复为系统性工程,目前仅开展了其中一部分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区域性生态修复工作远未完成。
(3)生态修复工程的公益性决定了生态效益的达成与否是其核心的关注点,尽管在工程实施前、中、后各阶段均有相关成效监测技术保障,但相关工作只是阶段性开展,区域性长效监测机制尚未建立。
(4)目前,旅游岛生态修复主要有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财政资金的占比仍然过大,资金投入过度依赖财政资金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5)2011年以来,承担单位在“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多项工作,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倡导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垃圾、污水的处理与回用成效明显,积极筹建海洋监测站,但离“生态型开发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基地建设工作需进一步推进。
3.2 建议
3.2.1 出台地方规划,指导区域生态修复
规划编制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根据海域开发利用过程中海域海岸带自然景观受损严重、生态功能退化、防灾减灾能力减弱等实际情况,结合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综合管理实际需求,依据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编制整治修复规划,并与城乡发展规划、水利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旅游专项划等做好协调衔接[7]。为使《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和《河北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旅游岛区域内的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得到落实,使旅游岛后续生态修复工作科学、持续、有序开展,迫切需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理念指导下,统筹考虑涉及本区域发展其他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唐山国际旅游岛及周边海域生态修复规划》。
3.2.2 进一步实施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整治修复目标
2010年以来,旅游岛地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项目的综合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旅游岛生态修复具有整体性,未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区问题依然突出,阻碍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进而影响旅游岛区域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应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退养还滩(海)、海域清淤、岛体修复及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为海岛海岸带资源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奠定基础。
(1)开展大清河口外海域退养还滩、退养还海工程,恢复河口湿地景观,增强海域纳潮面积。
(2)继续实施海域清淤工程,打开祥云岛北侧口门,恢复纳潮面积和纳潮量,提高内海水体交换能力。
(3)推进海岛沙滩修复工程,采用以人工养滩为主,生态型潜堤、后缘覆植沙丘、多道沙堤保护屏障为辅的恢复治理方式,对祥云岛、月岛向海侧侵蚀退化较重的沙滩实施整治修复。
(4)推广海岛植被恢复与构建工程,逐步恢复构建海岛植被系统,祥云岛以植被构建为主,菩提岛、月岛以植被修复为主。
(5)实施海底藻林带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净化水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稳定,形成修复海域本底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构建自持性海藻林。
3.2.3 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价机制,科学规避整治工程生态风险
旅游岛周边海域集港口、河口和旅游区于一地,是人类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因此,在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和保护性开发利用监察力度的同时,开展岸滩冲淤、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等相关方面的监测评价工作,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建立海洋资源环境大数据,挖掘和预测海岛海岸带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构建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常态化综合监测平台,实时掌握海岛的稳定性和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压力的反馈,科学规避生态风险,实现海岛生态型保护与利用。
3.2.4 积极拓展资金渠道,理顺生态修复项目投资机制
统观旅游岛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构成,投入机制仍未理顺,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的现状没有改变。尚未建立资金筹措长效机制,也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承担单位应依托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开發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支持力度。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模式和途径,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8]。
3.2.5 推进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美丽海岛
2011年8月,国家海洋局将旅游岛确立为“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明确指出旅游岛建设对于构建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将海岛监管监察、生态型开发模式探索、权属变更流转、整治修复工作及海岛监视监测作为主要任务。2010年以来,承担单位一直把“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生态修复、废弃物处置回用、清洁能源和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旅游岛应继续加强海岛生态保护、优化海岛功能定位,建立海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把“国家级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海洋局.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R].2012.
[2] 河北省海洋局.河北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2014—2020年)[R].2014.
[3]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海洋局).北戴河海洋生态修复纪实[R].2018.
[4] 李英花,何斌源.广西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9):53-57.
[5] 赵立明.海岛整治修复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与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6):47-50.
[6] 吴珊珊,刘智训.关于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思考和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4):9-12.
[7] 纪大伟,田洪军,王园君,等.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进展与管理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5):87-90.
[8] 张志卫,刘志军,刘建辉.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问题和攻坚方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