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知识进行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
2019-09-10陈福汉
陈福汉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知识手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把照本宣科等传统的教学理念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没有把结合生活实际等教育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无法在生活常识中发现数学知识,更不会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势在必行。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如何运用生活手段来进行几何课堂教学。
运用生活手段进行几何教学就是实现几何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小学几何教学的时候,借助学生的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引导其把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与课本的几何知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几何规律形象化,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几何包括概念、定理、推理等内容,在本文中我主要谈一谈怎样把几何概念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一、让学生动手感知几何概念
新教材明确指出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认识—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学生就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获得数学概念最好方法是应用生活手段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抽象概括,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动手操作、模拟实验等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概念的形成。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拿出不同形状的纸片,然后指导他们将纸片对折,然后对比观察对折后的纸片有什么特点。学生分小组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合作交流、讨论活动后,自然而然地可以归纳出轴对称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比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更好。
二、让几何概念在情境创设中形成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因为数学源自生活,这一过程也就是由生活常识到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是生活情境,就能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几何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现象中归纳和理解数学概念。笔者在教学《圆的定义》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圆,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车轮,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1)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呢?(2)椭圆和圆差不多,如果把车轮制成椭圆形会怎样呢?(3)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在运转的时候会那么平稳而不会颠簸呢?这时,笔者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想到车轮上任意点到轴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从而以上问题得以解决。在总结出结论后,笔者又引导学生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绑住一支笔,然后将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纸上,接着拉紧绳子用笔围绕这个固定点旋转一周,学生在亲手操作下可以清楚地画出一个圆,此时结合以上在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结论和动手操作的结果,学生自然就会归纳出圆的概念。这样学生既对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在生活对比中形成几何概念
几何概念既有与一般概念同样的结构,还有自身独特的思维特征。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几何概念的学习需要经历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具体应用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在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1)借助生活中直观的事物来引导学生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在教学抽象的几何概念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比解析使抽象的几何概念形象化,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更容易理解;(3)将归纳出来的概念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概念更具体。比如,在进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行观察教室中所出现的立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所列举的事物比如粉笔盒、课桌、教室等等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到什么样的物体叫做长方体,并用图形将其表示出来,接着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物体,如集装箱、篮球、鞋盒、圆台、红薯、石头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是否是长方体,并对比这些物体有何关系。让学生在这些物体的对比中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
总之,在开展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动手操作、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自主归纳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