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初中学困生德育的几点反思
2019-09-10吴鑫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新课改同时也对初中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思维灵活,态度积极的学生时,也要注重其思想观和基本政治素养的建设,以条理性的思想武装学习生活,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从人文关怀和心理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了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和成因浅谈初中学困生德育工作中政的重点和不足之处。如何在通过新的方式在对学困生的德育工作上取得一定突破性的结果是教育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
引言
初中是学生三观建设和形成的主要时期,此阶段的品德教育将会使得学生受益终身。学校应该以以德育人、全面培养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形成一种务实、科学的教育新局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物质条件被极大地满足,而与之匹配的精神内涵却脚步稍显迟缓,社会转型期间矛盾无可避免,再加上初中学生因为升学等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课业和同辈压力,若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难免会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因此以人文关怀和心理建设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1进行德育教育的意義
首先是现在学生教育的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同辈压力”一词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它是指来自于你同辈同岁的其他人的竞争压力,现在学生的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很多家长从小就把所有的财物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业上来,每个学生都掌握着超出年龄的特长,各种奥数奥体班层出不穷,但是家长却忽视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受到的巨大压力。而且过分的聚焦于学习,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煞费苦心,却忽略了对孩子美好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信、自强的精神,缺乏刻苦钻研的毅力,缺乏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敬畏。
其次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和利益变成了人追求的最主要目标,但是缺乏浪漫主义的理想。现如今越老越多的人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是永恒和不可超越的,在这种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学生读书的目的就会变得狭隘,开始功利化。比如在讲理想职业的课程中,笔者曾经提问过学生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老板,领导,明星和商人等即赚钱又体面的工作。但是却忽略了一点:赚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这个社会中除了老板和领导之外,还有在科学研究所里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还有在学校里辛勤付出的老师,还有在画室里龙飞凤舞的画家,虽然现在的社会趋势引导着大家“未成功论”但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告诉学生成功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2对初中学困生德育的现状和难点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困难。
首先是学生自身原因,大部分成为所谓“学困生”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影响和一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例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的溺爱等,这样会养成学生偏激的性格,会导致他们的抵触情绪大,以自我为中心,一旦与自己的出发点和选择不一致时就会情绪不稳定或发脾气。尤其是这个阶段学生部分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过程中,会常常为了突显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站在和老师或家长对立的角度,从而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厌学情绪一旦产生是很难消除的,会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和品德教育都受到影响。
其次是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不同的学生在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性,虽然目前大环境下对学习目标的导向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能保证学生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在学习方面有些学困生对学习内容再理解上出现障碍,从而造成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影响,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拜金主义思潮来势汹汹,学生对于其正确性的分辨能力低,时不时有人发布“读书无用论”之类的错误言论。这无疑对学困生的学习是雪上加霜。从家加剧对学习的抵触,在课上睡觉、讲话、影响他人。这种情况加剧了学习成绩的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错误三观的形成,从而市区成长的目标,迷失在物质世界里,带给他们心理和思想上的毁灭,缺乏人生理想。在这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他们,“唯读书论”和“读书无用论”都是极端的认知,人的一生不能缺乏学习,但是也不能仅仅只有学习。而其实对学习的认知偏差属于教育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学生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适配的德育,这样可以从根源上来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后是老师水平的问题,学困生德育的重点是由老师对其正确的引导,但目前部分老师区别对待,对学困生漠不关心,甚至偶有歧视、挖苦的行为,使得他们更加缺乏自信,产生更严重的厌学情绪。
3德育工作的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德育工作要比对普通学生的德育工作情况复杂,需要针对性、正确的教育策略
首先是是教师转变观念,不对学生区别对待,明白在校内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只有成绩上的差别而已,平等、宽容和尊重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教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下级的支配关系,而是引导和被引导者的互助关系。德育工作时,最切忌的就是武断、粗暴的方式,对学困生来说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起到短暂作用,却不能根除他们身上的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例如曾有学困生抄袭同学的作业,被发现后狡辩称重复的题目训练意义不大。对这种情况,惩罚是不起效的,而是应该告诉他他的认知有两点错误,一是抄作业本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既然认为作业是不合理的,却没有向老师提出异议,反而抄袭同学企图蒙混过关,这种做法的性质是很恶劣的。二是作业并不是没有意义,作业的目的在于强化同学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如果作业量不够,对知识点生疏,不说考试成绩提不上去,在生活中遇到对应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对学困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必过分苛责,不用拿着显微镜去吹毛求疵。出现错误是人之常情,学困生也不例外,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去教导他们,换位思考才能将他们带入正途。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改进,德育工作是建设学生心理的工作,不该是枯燥乏味的,应该更加的生活化、人性化。老师要明白,对学困生的德育目的是为了解决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目的和同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所以从生活中出发,以人为本,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感知到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这种真情实感的互动,启发道德感情,而不是盲目的接受教条的德育知识。例如,在讲到课余时间的活动时,可以有老师组织学生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地,让学生们明白娱乐并不是只有手机电脑,跨越千年的文物、色彩绚烂的佳作和悦耳的钢琴声都是能使人愉悦的事物,通过将生活和德育结合,让学生们理解的更透彻,更牢固。
4结束语
德育工作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基石,关系到学生正确思想和观念的养成,这份工作困难重重,对学困生更是如此,德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到一个适合每位同学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做好德育工作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梁炳钊. 对当前初中学困生德育的几点反思[J]. 理科考试研究, 2014, 21(8):96-96.
[2]谢崇活. 对当前初中学困生德育的几点反思[J]. 新课程(中), 2015(35):27-27.
[3]吴少源. 对当前初中学困生德育的几点反思[J]. 新课程·中学, 2017(6).
[4]廖玉兰.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反思[J]. 新课程学习(下), 2015(3).
作者简介:吴鑫(1983.10-),男,汉族,贵州省毕节市人,本科,二级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