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模式下宇宙体的认知

2019-09-10张杰斌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要素宇宙事物

张杰斌

摘 要:在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对大自然、人类行为及人类的意识等产生大量的新认识,形成各类理论,再让人们去认识,变得复杂、零乱、没有统一的形式。本文章是以宇宙万物的本体运动状态为思维类型,来认识宇宙内的事物运动。文中主体是以思维的类型为核心,通过思维模式来产生共性的或新的认识理论,涉及范围:宇宙到原子,社会到人的意识。一部分是通过思维模式,把原有的理论形成共性,将自然知识与社会管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识,另有一部分是从思维的模式,通过推理、重新认识,产生新的认识理论及内容。得出新认识后,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后面运用一些日常实例。文章主体以简易方式为主,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一些公式推理、实例、图文来讲述,另有一小部分理论(地球人类还没有关注)是数学关系性理论和动态理论,通过简易讲述,便于让人们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对己知区域的重新认识、和未知区域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内容,从而运用到人类生存之中。认识的事物过程:思维类型—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思维形式-产生新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类型;思维模式;共性认识理论;理论知识与社会管理知识结合的方法;新的认识;实际应用

第一章 绪言

认识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成为行为的指南。从地球人类近代工业革命前期开始,人们对人类的认识,开始走繁杂、多样性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大工业革命。在近代,随着社会管理理论的出现,扩大了认识的范围,加速了人类认识的步阀,在20世纪中叶之后,世界各国出现了运用大量社会管理理论的现象。人类为了生存,从生存阶段,走向发展阶段,最后走向丰富阶段,伴随着认识的客体从自然类开始,到社会、意识、心理类等的发展,同时伴随着从中观类认识走向微观类与宠观类认识。但到21世纪初,人们对人类认识感觉到多样化、繁杂化,出现了一些困惑的现象。在21世纪上叶,人类认识在不断发展,已出现通过借用大量仪器来辅佐人类进行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是具体化、细节性的认识,但不能象近、现代那样能产生巨大的突破。历史上认识的突破,例如1,牛顿定律的诞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泰勒的管理理论出版等等,推动了人类的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新理论(或新认识)。在21 世纪前期,人们开始感觉突破性的认识己经走向了迷茫、走向了枯萎。

正是人们感觉人类认识处于迷茫、枯萎的困惑时期,也是人类走向新认识的启盟开始的时期。例如2,小学生P对2 - 3 = ?的认识是题目错误或无法计算,但P进入初级中学后,认识到2 – 3 = -1。起盟阶段,人们的认识就要开始转向,怀疑理论的逻辑性、静态性或参照性,重新定义人及人类,反思数字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理论的不足,清理长期错误认识的限制,揭开人类不能解答的现象之迷,突破人们无法涉及的领域,是否打破模板式判断规则等等。这些是地球人类未解决的认识,都是地球人类思维没有的一种类型样本的作参考。反之,如果人类有了思维类型的参考,在这些类型之下,就有可能开起新的认识。本文是从已有的认识开始,总结出思维模式,接下来是扩展思维模式。每种模式都进行具体的讲述,寻找案例证明,實际运用等,最后将各种模式组合,形成大量运用的方式。本章分为八个部分,以思维为核心、认识为基础,建立五大思维模式(即文中的五态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相互作用为纽带,推出认识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部分(例如力的相互作用)和运用部分(例如人类社会的三权分立),成为人类的认识样本。

思维类型多,认识的内容复杂,涉及的范围是宇宙内外和人类的意识。推理、讲述过程中有己认识的理论和未知的理论(例如有非数学逻辑性理论与动态理论,本文只作简述讲述,便于人们去认识新的推理理论),解答相应的现象,最后以实际运用为主。讲述、推理采取简单走向复杂,从已知走向未知,涉及的内容多,很多地方没有现存可取的东西。文章要求的知识面广,认识范围大,是一件非容易的事,所以本文仅用简易版来建立一种思维类型的轮廊,能让人们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文章研究的内容,用图来表示,如图1.1所示

第二章 宇宙体演变

地球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宇宙,是一项逆向工程,如同盲人摸象,不断地认识,不断地纠错,也许一项错误的认识,导致地球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浪费,更是生命浪费等。例如,地球人类历史上出现地球中心说与后来的太阳中心说等。如果在地球当前人类灭亡时,还没有清晰认识宇宙,那就期望另一些人类实现。其实真正的认识价值,对于人类没有一点,只是人类现存时期的自我安慰而已。如果不去逆向认识宇宙,地球人类会少走弯路,也许更加快速增加地球人类的自我成就感、充实感。地球人类生存于宇宙体内,首先要从宇宙体主体认识开始,才有可能从另一角度找到一些正确的认识、找到一些更好的捷径方式。下面从正向来认识宇宙及其相关的事物。本章主要是从构想、简易地认识讲述,让地球人产生另一种认识。

一、宇宙体起源

地球人对宇宙的认识还处于盟芽状态,那其它星球上的人类是不是要好一点或者与地球人类一样程度认识宇宙,要等到各星球人类互通信息号时,才能找到一些答案。即使一些人类认识了一些宇宙,也不能长久认识宇宙,就象春草冬枯,一年一换,又要从头开始。宇宙之大,时间之久,整体处于几乎平稳的状态,给人类足够的时间认识,是有一种保护体存在才给人类足够的时间认识。如果没有这种保护体存在,就不会有人类出现,也不会有意识的存在。有这种保护体的球体,叫做宇宙体。不管人类有没有出现,首先宇宙体创造了平稳的动态环境。没有这种保护体出现之前是一个空间,在无规律地运动时期,产生大爆炸等现象,更不会产生人类。

大爆炸不断产生,爆炸后的飞行物是朝各个方向飞行。会有一部分飞行物大体朝一个方向飞行,受到另一些飞行物的影响改变了方向,有一些产生自转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新物体。新物体在不断飞行中,有的物体堆集越来越大,有的飞行过程中解散;飞行过程中,堆集体积足够大时,就不会受外界冲击而解散,形成一些独立的球体。这些球体在飞行过程中每时每刻受到冲击(冲击力在讲述宇宙体形成时期忽略),在整体飞行暂时不会改变时,另产生一些自转球体(对于旋转不作讲述)。球体自转方向整体暂时不会改变,在球体内产生了磁场,同时体内产生一种离心球向的力量向外移动物质(向外力),体外产生一种向心球向的力量向心移动物质(向心力),这两种力量还受自转产生的力的影响(自转力)。自转力与部分向外力同向,形成助力,增加外移速度;而自转力部分与向心力逆向,形成克制力,减少内移力量,增强抗冲击力量,但力量不大(忽略)。自转球体体积超大的,在受到球体内、外力的作用,另受到一些外来力量冲击,产生物质运动,在有媒介的条件下发出光波、声波等。

二、宇宙的过程

自转球体受向外力的影响,球心力量很弱,对于标准理想化的自转球体来说,球心力量为0.靠近球心的物质开始向外运动,形成一个空间,通常说是一个真空。受向心力的影响,物质向心运动,球体变得结实。在两种力量相汇处,形成一个球面,密度最高。这个球面是自转体的临界面,是自旋球体收缩产生的。这时候的自转球体称为宇宙体。球内空间不断地向外运动,空间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可以容纳无数星球的空间。也有一些物质在宇宙体内因受宇宙球体不标准产生的力量中和,没有跟向外力同步运动,另形成一些旋转星球,与宇宙体方向一致,线速度不一致。也有一些球体因处于特殊位置,运动太慢造成与其它星球发生冲突,改变了其它星球的运动,出现一部分星球自转,一部分星球逆行或模行。宇宙体自转带动体内的星球旋转,也形成了主流方向,对于那些没有跟进主流的星球,通过发生冲突后逐渐被大星球吸附掉。在过渡一段时期后,宇宙体内产生了相对平稳的状态。

宇宙体内的向外力作用,体内空间不断扩大,形成空间膨胀。在平稳状态时,一些超大的星球因为自转使球内同样产生向外力与向心力,造成球内物质运动,产生星球磁场,球体加上外力冲击,产生光波、声波等。星球自转产生磁场,与宇宙体磁场一致时形成大磁场,在宇宙体中找到自己方向;也有一些小星球因为受外部冲击造成运动改变,被超大星球吸引,一部分星球因自己的高速运动而旋绕超大星球运动,而一部分低速的小星球被越大星球吸附,合成一个球体;对于越大星球之间冲突及越大星球与小星球之间的冲突在宇宙形成的初期逐步整合掉,只剩零碎部分不影响整体。这种状态下,人类看到发光星球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类看宇宙后认为宇宙是空的,空的部分甚至认为有真空,可以让物体悬浮。人们的眼睛,在灯光或阳光等光线下,能看到物体的形状、运动等,而在没有灯光或阳光等光线下,看不到物体,只是一片漆黑。从中发现人的眼睛是不能发光的,只是在可见光出现后,才能“看到”。这种“看到”实际是眼睛“感应到”。宇宙是不是真空?或有没有真空?现在通过实验来证实一下。例如1,将一个空心的透明球切成两半,将内侧涂少量的鲜明颜色,接着将半球合上,之后抽成“真空”。这时人们同样能看到时透明球内侧,也发现球内涂层的颜色没有改变。实验得出抽真空是将空气类的“粗体粒子”过滤出,而对于光类的“细体粒子”不产生作用。抽成真空对于磁场同样不产生作用。另得出“真空”是相对的,透明球内无法改变(仍是透明可见)。光到底是什么?也做实验证明一下。例如2,发光的灯,灯丝很小却能长时间发光,甚至超出几万小时,而灯丝没有被消耗掉,光线却不断发出,光子是从哪里来?例如3,发电机不断发电,可能超过几十年不断工作,也能发几十年的光,而自己没有消耗掉。人眼看到的宇宙内光,都是一定频率范围的光,那宇宙不是空的,而是拥有能产生可见光的粒子;当人看到光时,就是人感应到粒子具有可感应的频率,而频率消失到一定强度时就感应不到了。粒子具有红外光或紫外光频率时,人们不能感应到,只有通过仪器感应到。另外,太阳诞生几十亿年前,而自己没有被消耗掉。例如4,宇宙内很多星球长期带有磁场,宇宙体也带磁场,线圈同样带磁场,无线信号可能任意传播;具有磁场的物体向外辐射磁力,自已没有被消耗掉;当线圈停电时,磁场才会消失。磁场同样是一种频率,宇宙内同样有能产生磁场的粒子。看宇宙是空的是一个假象,“宇宙实际是一个拥有各种粒子的运动空间”,是一个实心的运动空间,星球在宇宙内就象存在大海里的动物。

人类生存在相对平稳状态的宇宙中,平稳状态是有一定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人类生存就需与宇宙规律相适应的,这是人类需要认识的。文章后面将讲述。

三、宇宙体的消失

宇宙体长期自转造就体内向外膨胀、星球旋转,在宇宙体外不增加物质的条件下,膨胀是有极限的。整个膨胀过程是:开始慢——加速——快速——减速——接近停止。宇宙接近膨胀极限后,如果宇宙体外增加一些物质时,膨胀会增加一点。如果宇宙体自转速度增加时,会引起体内宇宙星球旋转速度增加,磁场增强;如果宇宙体自转减速时,会引起体内宇宙星球旋转减速,磁场减弱。自转速度改变与宇宙旋转速度及磁场强度成正比,角速度基本不变,反应有些滞后。人们看到的宇宙是一个动态的空间膨胀过程。

如果宇宙体自转持续慢下速度,不能恢复原有自转时,那么宇宙旋转不断慢下及磁场持续减弱。磁场开始减弱时的强度是宇宙膨胀到极限时磁场减弱的强度(宇宙膨胀,磁场减弱)。如果宇宙体自转停止,体内的旋转慢下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主体磁场也跟着旋转变化减弱后消失,这时宇宙星球剩下引力,彼此发生冲突而产生大爆炸的现象,一部分物质先被宇宙体吸附,最后物质全被宇宙体吸附,形成“死宇宙”时代。如果宇宙体被外围物质冲击,产生各种大爆炸,最后的大爆炸造成宇宙体破裂解体,分散到空间里面进行新的重组。

第三章 认识状况和认识

人类在对自然、社会及意识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认识,近、现代的认识,相当一部分认识进入深度、强度、组合阶段。这些是人们认识的繁荣阶段。认识的内容多样化,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流水不腐,实际是一种表达自然的现象,反映事物运动的特点,运用到社会管理方面,成为管理的方式。从认识的现象进入到认识内容的层次,认识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延伸反映认识的丰富情况。下面就从认识的现状开始,讲述认识,也是全文的起点。

一、认识状况

认识理论的内容,主要的基础认识是自然的、社会的、意识的、心理的认识等,发展中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认识的反思认识等。自然的认识,处于认识的基础阶段,即认识的定义与作用规律、规则的内容,例如1,太阳与地球关系的争辩,中世纪布鲁诺提出太阳中心说。另外,根据太阳与地球的环绕关系,形成年、月、日的规定、规律,作出时间的计算、记录、记载等。人类认识最深的是矛盾关系,主要有经典的物理理论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社会管理方面也很丰富,例如2,XY理论;心理理论方面也在20世纪迅速发展。矛盾关系的深度、广度的认识及组织运用,成为地球人认识的天堂,例如3,人格的三维风格模型(A.Miller,1980)[1]。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纵向发展的认识理论,在自然认识方面,例如4,在人类古代,认为人体是由神创造出来的,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夏娃与亚当,到中世纪生物近化论的出现,直到现在的基因组合运用;社会管理方面的发展理论,20世纪处于繁荣时期,例如5,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非常典型、直观的理论,也成为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认识的反思,形成认识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认识,有否定的认识方式,螺旋的认识方式、漏斗的认识方式和总结、评判式认识方式等。人类认识的内容复杂,方式多样化,认识理论丰富,但没有一种统一思维的认识方式。本节讲述一些基本的认识知识,有利于对后面思维模式的认识及系统化运用。那些认识现象的形式、类型、结果及认识类型等的认识,不作为研究的内容。例如6,漏斗性的认识(主动与被动、学好与研究等)、线型(含曲折)认识、螺旋认识、循环认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长期认识与短期认识、深入与表层认识、单一与组合认识等等。

二、认识的对象和内容

人类每天都在认识中生存,每天都有新的认识。宏观于宇宙,从明物质向暗物质认识,从近距向远距认识,从顺时向逆时认识。微观于原子内,寻找最小的粒子,通过高压高速对撞,找到象希格斯特征的粒子直观的判断,以物质所具有能比较的部分来作比较。例如1,用马的大小来判断骆驼的大小,形成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肥。一种是人们通过长期认识后,制度出各种标准,通过借用各种工具等来作判断,这是理性的判断。例如2,用水的标准制作的温度计来测量酒精的沸点。认识的行为动力是来源于人们的需要,而且是满足需要。这满足需要将成为需要的标准。例如3,学习做饭是为了吃的需要,学习做饭的水平是满足味口的需要。满足需要作为标准,形成认识的形式,即观念。例如4,盐多的菜是咸味。满足需要作为标准后,满足与不足在需要上产生心理反应,即情感加入,最后形成态度。例如5,对咸味的厌恶。从上面看,认识是人对事物产生作用而产生客体内容的行为,客体内容也成为认识之后的认识对象,例如6,学习书中知识。下面将从事物和认识的内容进行讲述。

(一)对事物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把事物作为对象,可以直观地认识,是客观的认识。事物本身不具有认识的功能,而是人们为了需要而去对物发生作用产生的。物是指宇宙万物。对物的认识,就是把行为(或通过工具)作用在物上而产生的判断行为。例如1,通过射电观测宇宙来寻找距离。物的认识是具体的认识。事是人们对物之间发生作用的认识。最先的判断认识是在行为结束而产生的确定性结果。后面的认识是把前面的确定性结果作为标准,来作新认识判断(或者是按前面确定的作为标准来确定新的判断标准,形成循环的认识,通常说“验证或更新”。例如2,对学习的认识是读书行为作用在书本上,通过第一考试得出分数,作为第二考试得分的比较,得出学习的方式、方法优劣,这是纵向的事的认识。或者第一次考试得分与其他同学(或其它科目)的分数进行比较,得出学习的方式、方法优劣,这是横向的事的认识。事的认识是抽象的认识。下面通过示图表示,如图3.1,3.2所示。总之,认识的行为是人类的生物特性,开始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后进行认识。虽动物也具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但不能代表整体生物认识的水平。认识是通过人类的感觉神经元来进行。一般由感应器来感应,例如,眼、耳、鼻、舌、皮肤。在感应的相互作用之中,人们又以眼、耳为主。在现代科技时代,借用各种仪器,通过眼睛感应为最多。认识是人们通过感知,例如3,人触摸等之后形成各种判断的过程。这种判断有几种作为标准。一种是最原始的标准,以身体来作判断标准。例如4,体温判断水的温度、环境温度,产生温度结论,形成冷、凉、暖、热的判断结果。一种是物质作为对比的标准,这是以物质为参照来认识。例如5,将物放入水中,看是否沉入水中,如果是沉入者,那么密度比水大;如果是飘浮者,那么密度比水小;如果是能在水中任何位置停留,那么密度与水相当。一种通过对物的特性认识后,制定衡量标准,来认识物。例如6,认识了水的熔点和沸点,制成温度计,用来认识酒精的沸点。一种是通过作用到物上,产生的结果,对作用行为的认识,也就是对事的认识。例如7,用木条打人,让人难受,形成打人行为的认识后,以后听到要用木条打人,就会想到即将发生伤害他人的事(行为)。这些认识,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一种相对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中的基础性认识。不能有此认识的人,人们常称为非正常人。

(二)对认识的认识

人们在对物产生行为后,开始产生认识内容,在形成一定的反应模式后,就形成意识的内容。在宇宙中,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要亲历亲为,只有互相学习别人的意识。这样就形成了对认识的认识,即意识的认识。意识是认识的反映。意识的认识,是把已经形成的认识内容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再认识。这种认识是主观性认识为主,相信现有的意识或以现有的意识为基础,是一种间接性认识,去间接地认识事物。这样认识可以减少时间、人力、物力等,少走一些弯。一般在认识后,只要作一些验证认识就可以了,除非不承认认识的内容时,重新去认识,从事物开始。这两种认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形式:驗证认识是量的认识;重新的否定式认识成功后,成为质的认识。例如1,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就是量的认识。又例如2,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铁球落地实验来重新认识,就是质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的高级认识,是条件反射的高层阶段(学习型),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3.3、3.4所示。

三、截取式的认识

截取式认识,也叫有限认识。人们在平时听到有人议论所看电视的内容;导演议论电视的布局、安排;演员议论演技;语言学者议论语言表达内容、方式;技工议论解决技巧;普通民众议论故事的趣味;一部分女士议论人物的装饰。这些议论,没有人能评出议论的优劣。例如1,在小学,教师教学生 1 + 1 = 2,当为正确计算。如果是 1滴水 + 1 滴水,那也该等于 2 滴水,实际是1滴水。这时数学计算就错了。数学是在默认不相溶固体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而对液体,就不能直接验证了。如果全部分考虑周到,就没有数学知识了。人们在确定数学时,只考虑固体,没有去考虑液体、气体。这种采取只截取固体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来解决人们计数所需。这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截取式的认识。前面议论电视内容时,如果只截取导演们议论的内容(即截取某一角度的内容),这样才可能评论出优劣。例如2,伽利略否定亚理士多德理论时,如果不用同质、重密度的铁球,用同体积、不同密度的物质,或用同质量、不同密度的物质,或几种全用,那么就不能否定了。为了否定,只有用截取式的手段,用同材质、重密度的铁球来验证,就可以忽略空气的阻力。这就是找接近理想化的方式来认识。理想化就是排除一些因素,走部分化,即截取式的认识。如果我们全盘考虑,不去截取认识,将全盘否定理论,人类就没有理论而言了。理论就是截取式认识的客体部分。对于人类去认识,也只有采用这种手段有效。日常有人说,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就是这个原因,但一部分人也不知道认识的截取手段,也没有一本书讲到过,他们只是在学习时相信认识的内容,却没有去验证,也没有真正学到理论。截取式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

四、认识的途径

在认识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例如1,用实验來证明,或直接操作物,或模仿事物等。这些形式都是为了人类需要服务。这些行为是认识的途径,通常称为实践。不管是为了验证、操作,还是为了重新、改进地认识,都要有行为途径,才可以进行。实践按目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产型,也可称为运用型。为了直接产生社会效益而作出的行为过程。这种类型,虽然人们自己认为有时没有去认识,但认识行为始终伴随行为,因为人的能动性指挥行为方式。例如1,人在不自觉认识地劳动活动中,逐渐在劳动过程中练成熟练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人没有主动去认识,就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被动认识,即不自觉地认识,自然而然地练成熟练的行为。这也是认识的途径,只不是人们不注重认识,只重行为作用的结果。看起来只是生产,没有去认识。二是认识型,也叫提取型,是一种主动认识——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认识。例如2,学习开飞机,通过在飞机操作练习,掌握飞机特性和操作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提取我们需要的、重要的认识。例如3,学习开飞机,常出现操作某按键不顺手情况,在练习中,常常要认识后才能克服,在学习飞行中才有可能不会出现(不顺手),只是要暂时地认识。而操作方式、方法、流程的学习与练习,在其它飞机操作中同样能用到,只是大同小异的,是必须需要的学习与练习,也是要从实践过程中提取的认识内容。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3.5、3.6所示。人们常说实践,却不去实践,只是书面学习不能运用。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人们没有去证明过(知识有局限性)。就讲前面的数学题:1 + 1 = 2。书本上讲的是 1 + 1 = 2。如果两滴水相加,还是等于 1。在实际不一定等于2。是否就可以否定书本,否定科学?

前面讲到基本认识是从截取事物中产生的认识,是局部地认识、不完整认识。数学知识,从狭义上讲,是从单个固体认识的,是截取物质的三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的物体——固态物体。从广讲上讲,是把在认识时不相溶的物体作为数学认识的对象。因为认识是截取式认识,那么认识的结论是局限性的。从书本知识中认识,不到实际去认识,就不知道截取认识的前提条件,只有认识结论(局限性的)。如果要知道认识结论的局限性,就要找到认识的前提条件,才能正确认识。如果要找到前提条件的存在情况,那么就只有去实践来完成。如果要使认识的结论局限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只在实际中,通过实践从前提条件来认识。认识路线图:1、逆向认识,结论—— 前提——实践;2、正向认识,实践——前提——结论。总之,在截取式认识方面,认识的前提条件和结论都要通过实践才能正确认识。从认识型实践看,如图3.6所示,产生认识的内容,是提取认识的重要内容,次要内容的未提取,使认识简单化。提取出的内容与实践不完全相同,所以再认识时,必需实践。认识的内容是本身作用在物上产生,即是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的整个过程,都与实践有关系,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践的原因。例如4,现在把数学 1 + 1 = 2,在广义前提条件下,用水滴验证。在两个杯中各放1滴水,使它们不相溶,就可得2滴了。实践从认识的过程来看,是认识的途径之一,是验证认识、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五、认识的方式

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后,通过符号表示,一般常用语言符号去描述,便于交流、学习。例如1,地图用统一的符号表示地理位置、物体等等。一旦成为书面的表示后,人们就不要亲临学习,只要通过符号示意来学习就可以。符号只是示意的作用。在认识事物时,人类都是通过截取式认识,认识的范围是局限的,即认识的内容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内容用符号示意出来,符号示意的内容受认识的有限内容限制,因而符号示意的内容是有限性的。局限关系:认识的范围——认识的内容——符号示意的内容。人们学习的内容,是符合示意的内容和符号。从而学习的内容存在有限性,与实际有一定的不同。为了更明确地了解、运用,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将认识的内容还原后来认识、运用,即常说的实践,这是人们认识的方式,是能正确认识、运用知识的方式。例如2,物体受重力加速时,运动过程中是相同的速度。这实验是在地球上用大小不同的铁球得出的。如果我们去认识,那么只有用铁球等重密度物体来进行,就可以忽略空气阻力。如果用羽毛、木板和铁球从空中放下,结果就不是同时落地。因为羽毛、木板和铁球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的相差不一样,产生阻力不同:物体与空气密度相差越小,受阻力明显;物体与空气密度相差越大,受阻力不明显。在实际认识、运用中,以理论为核心,考虑其它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人类认识是截取式认识,理论与实际是有偏差的,不考虑其它因素时,只以理论为核心,表现时易出偏差,是难以实际认识的。在实际认识、运用时,出现理论与实际不完全符合,只有实践,才能正确认识、运用。例如3,如果象卫星一样,利用地球重力为向心力,作圆周运动,卫星内的物体,就不是同时落地,而是飘浮,与铁球实验也有偏差(因铁球在地球上,属静止状态下从空中落下)。如果我们全盘考虑,将全盘否定理论,人类就没有理论而言了。所以在实际认识、运用时,需要实践。实践是一个还原的认识、运用方式,考虑理论的前提条件和次要因素,将产生接近真实性的结果。下面用图表示,如图3.7所示。

六、认识的过程形式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事物,在认识的过程中,总结出认识的过程,一般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到里、从量到质的认识过程。这些是整体认识的规律性,是整体性的总结。有些认识在人们日常的认识中,感觉简单、又与实际认识有一段距离,不具有操作性,难以运用。如果具体操作性的认识过程,那么过程形式就比较适用。过程形式,目前只讲三种形式:作用式的认识过程、认识的转化过程和认识的飞跃过程。

(一)作用式的认识过程

这一认识过程是最直接的认识过程。前面讲到,下面用图表示,便于理解。如图3.8 所示。每一次的行为作用在物上时,产生对物和事的认识客体,在下一次认识时,将上一次认识的客体作为认识的标准、参考,对物和事作用,产生新的认识和验证认识。就这样地,不断地去认识。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实践着,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形式。

(二)认识的转换过程

人们从幼童或从开始认识事物,都是从简单的起步,去認识事物,一旦第一步认识后,形成简单的认识,开始第二步认识,第二步的事物比第一步的事物复杂,任务重、难度大,当认识后,还要进行下一步认识,就必须将第二步的认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的认识,用公式、定理等来减少对第三步认识的任务、压力,使第三步认识不受第二步的干扰。就这样一步步地认识万物、万事。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3.9所示。

历史上的高科技知识变成今天的基础知识,就是通过转化而成的,今天的高科技知识,通过转化成为明天的基础知识,这样转化就形成了大众化知识,使人类不断地进步。例如1,20世纪末期的高科技办公软件,在21世纪初不到20年的时间,变成小学生能运用的软件。20世幻末期的个人电脑故障问题,只有专家用半年时间才能修好,20年后的变成小学水平的修理工在10分钟能修好。这就是人类进步的模式(认识转换越快,人类进步就越快),否则人类进步就会艰难。

(三)认识的飞跃过程

前面讲到了人类认识的手段是截取式,使认识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人类的认识在突破前面的局限认识时,产生一次飞跃,进入下一个环节,使认识的范围扩大,也是一个扩大认识范围的局限性认识。这一认识过程中,会对前面的局限性的部分否定。这样认识的过程发展,使成为后面的飞跃性认识,就对前面的局限性内容进行部分否定,形成否之否定律。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3.10所示。

例如1,经典理论否定古典理论,量子理论否定经典理论。不管路线变化怎样,都是以否定式前进的。为什么是否定前进呢?因认识的手段是截取式,导致认识的局限性,而下一个认识的范围大,将对上一认识的局限性内容部分否定。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将会不断地否定。否定式使人类接近科学,认识接近本质,使认识的内容更接近正确。否定是相对性的认识行为,也只能否定相对性的事物。所有性的认识,是不要前提条件的,不具体相对性,是绝对性的认识。如果具有否定性的,那么就不是绝对性的。物质的存在、运动、吸力是绝对性的,不具有相对性,就成为万物的认识基础。如果否定了物质的绝对存在和运动,不具有绝对性,只是相对性的,那么就不能成为万物的认识基础。相对性认识的标准是建立在相对性的基础之上的,例如2,各安全标准、法律,它们只能在相同的前提条件下作为标准,不能作为万能标准。

七、认识的特性

人类在不断的认识中,不断产生了认识的内容,先是作为客体,后作为对象。有时作为衡量对象去比较、参照的标准,再产生认识客体。有时作为标准主体,去作用事物,再产生相似的认识客体。认识作为客体和对象,具体以下的一些基本的特性。

(一)唯物性

人类不管怎么认识,都离不开事物。象中国古代计时一样,用天干地支表示。如果只是符号,无事物代表认识,那么人们无法认识。用12 生肖辅助表示,即可以知道顺序,又便于记忆。如果不用动物生肖(脱离事物),那么记忆顺序和符号就难以实现,更不知如何去运用。学外语也一样,先知道符号在本语中代表什么,才能学习,最后达到直知其意。例如1,学“face”,先了解代表脸,可代表中文“脸”表达,这样就可能入门了。最后学习“face”时,就需知道是脸的意思,不需要再考虑代表中文的“脸”。例如2,小孩初学语言时,指着物体,教其语音,让小孩认识,学习一段时间后,听其语言,就知道其物。人类的认识,总是没有脱离事物,也不可能脱离事物,成为唯物性的认识。换句话说,始终依赖着事物,具有依赖性。事物通过比较,才找到差异,但必须要事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二)相对性

认识事物后,发现对事物有一些了解,知道一些事物的特性。如果事物之间没有比较性,就没有认识的前提条件,就象想象无物的空间或无光亮的空间,找不到事物,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没有办法去认识。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而进行着。通常讲的物质与意识,物质的矛盾统一性。例如1,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等,它们是特性的比较而形成的认识。是在作用物上产生的事物认识。例如2,认识个性是以共性为参考来认识的。脱离参考,就不存在该认识。事物都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只在相互发生作用才可以看到比较,找到相对的差异。

(三)作用性

作用性含运用性,因作用的功能是为人们运用。人们认识是在实践中认识,不管怎么做,结果与目标是否相违不、相关不?物质之间,始终是相互作用的,作用是绝对的。物质之间的力作用是绝对的。例如1,常讲的事物特性,有多与少、好与坏、共性与个性等,它们之间发生了作用。但是人们总是带着目标、目的去实践,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目的是生存。例如2,发现青霉素,不是行为目标所得的结果,而是意外获得来满足需要的目标。例如3,从垃圾中发现硫化塑胶,即橡胶,也是意外获得。它们为什么能让人获得?因为认识到事物具有运用性,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事物没有运用性,人们不会去关心,看到后也不在意,更不用说去认识。例如3,中国古代发明火药,本来是练长生不死的药。没有发现能长生不老的作用,也就没有去认识它们的特性,就不去大量生产,用在人类生产活动等。例如4,欧洲在初期提炼石油时,没有发现汽油的作用而倒入海洋,污染环境,直到汽油机产生后,才去深刻地认识汽油,后来在溶剂、清洁方面也得到大量运用。人类常在认识事物时,因需要作为动力。如果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而又没有发现事物作用,就不去认识事物。直到有需要时或发现事物的作用时,才去认识。通常这种对事物的认识,看其认识否具有运用性。例如5,动物熊猫,在中国存在,没在发现具有欣赏、研究作用而不被关心,在国外,人们注意到其作用,即运用性,使用熊猫变得比人还高贵。认识的作用性,是人为而具体的特性,但同时依赖于物的存在,又存在可比较的,否则没有人能够认识,人类将会失去认识事物特性机会。人类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认识的作用性所致。

八、人的认识特性

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一些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反思认识,让人类行为更加明晰。认识到人类自身行为作用在事物上是有限的,而對事物想象是无限的。它们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产生了人的能动性。下面讲述人自身的基本认识特性。

(一)能力的有限性

有限性也即局限性 前面讲到认识的手段是截取式,截取部分是人们需要的部分,使认识的内容存在局限性。不采取截取式,人们又很难去认识事物。人类虽然认识不断扩大,截取的范围也在扩大,但还是局限性认识。现代社会通过工具帮助人们认识,那些工具是由人们制造的,受人的局限性认识限制。工具自身不能去认识,只有人才能去认识。人类始终不能摆脱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人的认识能力就存在有限性。例如,人类研究黑洞,就不知道黑洞是空的,还是物体,或是发光星群施转产生的一种现象。人类也因为认识的局限性,不断认识,不断否定,不断地奋斗着。在奋斗中,人类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不少事物和人类自身。有限的能力不能满足人的想象,使人产生能动的行为。

(二)想象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的内容是作用在物上产生的,是有前提条件的,是截取手段获得的认识内容。当人得到认识内容后,就可以勿略前提条件再认识,使认识无边界地联想。这种想象是最大的想象,也可以是最大的。宇宙大,不如想象大;光速快,想象更快。俗话说,人心无底,蛇吞象。也常有人说别人,得寸进尺,得尺进丈。想象超越时空,达到无形无限,但想象也可能是最小想象。如果要求的是有限性,那么要求的就不是想象,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作出的推断。虽然与实际行为结果有差距,但这是认识行为的量化或细化部分,可以作为奋斗目标。例如1,计划明年完成多少任务,与实际行为有差距,实际行为可能完成不了或可能超过。日常生活中常说能做某事情,只是想象,可能有难完成的或不可实现的,因没有具体化,只是无形无边的。行为不可能超越无形无边的想象,因为行为是有限的。将想象具体化后,成为目标,行为才有可能超越。除非想象的无限性,否则就没有想象的具体化。想象的无限,能力的有限,让人类产生能动。

(三)能动性

人类想象的巨大,而在行为中,却得到远远小于想象的东西。这样形成了行为的短子,想象的巨人。这差距,就是人们通过奋斗来缩小的,也是人类进步的路程。为了接近想象,缩小差距,人类产生了能动性行为,先制定目标,后去实施。例如1,人类社会,为了民主,在专制社会里,少数人民主;在民主制社会里,大部分人民主;这样,先想象,后通过奋斗来接近想象。例如2,A在奔月方面,先是嫦娥奔月的想象,后是奔月的目标,制定三步计划:第一步绕月;第二步登月;第三返月。能动性行为分为主动性与被动性。行为与目标相一致地作用在某事物上时,就成为主动性行为。例如3,A自己制定的目标,自己按排,自己去完成,全过程是主动性的行为。例如4,A制定的目标,符合某C的目标,由C去完成,C就会主动去完成。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地作用在某事物上时,就成为被动性行为。例如5,在做某一事方面,是A的目标,不是B的目标,但由B完成,就成为被动性完成。能动性通过行为表现,而想象不通用行为表现用,是语言表达来表达。人的能动减小想象与能力的差距。

第四章 孤态

人类认识是通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来认识的。有一些事物是人们想产生某需要才去认识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已发生相互作用状态时,人类没有去认识,或在变为相互作用状态时才被人类认识。人类认识是通过事物间产生作用来认识,而那些没有产生作用或作用可以忽略或处于中性、平衡状态,就没有被人们认识,这些现象是一种状态,就是本节要讲的孤态。这种状态是万物存在为基础的认识,成为人类认识的思维模式。孤态对人类来说是很难认识的,产生的认识理论较少,例如,物体的惯性(U)。通常的孤态有绝对孤态与相对孤态,首先认识其特性,最后是实际运用。

一、孤态特性

在某一事物(要素A)上,具有一些因素(例如,物体的能量),这些因素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或不能发生相互作用时,这事物(要素A)处于孤态。孤态中用一个要素A(A代表1个事物本体,只用于理论及讲述,防止混淆)。平常讲的概念、定义、特点等等,只是对事物(要素A)进行描述、总结,不是A具有的因素。了解A的因素,首先对A进行局限性界定,作为A的特性。特性认识,是在相互作用认识的开始。其基本特性如下。

(一)存在性

要素A存在,才有利于人类认识。如果不存在A,人类就没有办法认识。A具有存在性。A存在,一般存在于宇宙空间内、社会生活、人类意识。存在性有两类型:一类是直接存在。人类只需要去感知,就可以认识要素。例如1,天空中的月亮,只要在夜间有月光下,就可以看到。另一类是通过要素之相互作用产生的要素。例如2,地球人类通过“铀”合成另一种元素。例如3,人的思想、观念,是通过人与人或事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事物。如果事物不存在,人类就没有可以认识的客体,更没有不分割的事物。A是独立存在,是认识的基础,又是不可分割的。存性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二)不可分割性

要素A存在性,具有不可分割,是认识的、事物存在的最基本部分。如果能分割,就不可以处于孤态。地球人类为了认识物质最基本的部分——上帝粒子,动用国际力量来寻找。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能分割,人类就要继续寻找,直到不可分割时,才叫最基本的名称。A是存在的,是唯独立的,才有不可分割性。

(三)独立性

要素A是不可分割,就有其独立部分。A的一个因素存在独立性就是人类认识的基地。例如1,金属元素“贡”在地球常态下处于液态,地球人就用这种液态来为人类服务,常通过加热从金矿石中提取“金”。例如2,数学中的“0”。区别于其它事物时,人类常常从其独立性中来认识。独立性关系到A最基本的存在,具有不可分割。

二、绝对孤立

要素A不与任何事物发生作用的状态,称其为绝对孤态。人类认识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与事物发生作用来认识。例如,手摸到桌子上的水杯,就是人体皮肤直接与水杯接触来认识。又例如,人看到桌子上有水杯,就是人眼通过与水杯反射过来光发生相互作用,来间接地感应到水杯。但A处于绝对孤立,不与任何事物发生作用,A是人类无法认识的。人类认识A是A在要与人类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认识。即使A与事物已经相互作用,A不能与人类相互作用,人类也是无法认识。从时间上看,绝对孤态分为两种:一种是A永恒不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不考虑有没有事物存在,只考虑状态(未作用)。另一种是A现在没有(或未)与任何事物间发生作用。有些事物现在没有相互作用,将来可能会发生作用;有些事物曾经有过相互作用,现在成为永远不再相互作用;另一种是A可以循环地、间断性地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是相对孤态。而人D的死亡是人消失,是永远不存在,不属于孤态,因为D不存在了。

三、相对孤立

相对孤态是针对绝对孤态而言,是A的部分性或间断性孤立。间斷性孤立,前面提到过,是按时间判断的,因随时间的变化出现的间断孤立。A的部分性孤立是只在某些方面孤立,A的其它部分是不孤立的,A的这部分与同类事物比较得出的,但A的这部分只能在其它事物上发现类似时才可能认识。现实中,这两种也是人类难以认识的部分。人类常认识的孤态是部分与间断性混合的孤态。这部分孤态是人类通过A与同类事物作类似比较来认识的。人类无法比较也就无法认识。例如1,某动物在野外对其它动物有伤害,将其捕获后关进笼子,不与它与其它动物隔离,不再与其它动物了发生相互作用,这部分伤害的本性是相对孤态。用图示意,比较清晰,图5.1所示。

四、孤态运用

在宇宙中,直线衡速运动(S = u*t)的物体F,在没有发生作用,包括撞击、曲线运动、没有发光或没有截取光线时,F处于孤态,就不被人们发现。当F发生作用时,F有的被人们发现。在现时生活中,人们常未与人们交流、生活,感觉孤独,后与人交往时,讲出孤独的内容来分享。这种说法是在某时段相对于正常生活来说是一种孤独。空气中的隋性气体,只是单个原子状态,日常状态,不发生反应。光粒子J在空间中直线匀速运动,没有发生作用,J处于孤态。测量光速或观测光线,是在光粒子J发生作用时认识的。宇宙万物中存在孤态A,但人类只有在A与事物发生作用时,才有可有认识A。

孤态A的认识只是在借用被认识的事物的相似性基础上去推测或想象,但不能直接认识的。孤态A与事物发生作用时(孤态变为抗态),才有可能认识A。例如1,常讲的事物特性,有多与少、好与坏、共性与个性等。如果没有少、坏与个性,单独成为孤态,人类就没法去认识多、好与共性了。只有多与少、好与坏、共性与个性之间发生作用时,成为一种抗态,才可以认识。例如2,人具有的潜能,在事物中发挥作用时,才被人们认识。能让人认识的A不是孤态。

孤态A有可能不是绝对孤立。当孤态A在发生作用时可能改变为抗态或引态等,可能又回到孤态。B处于孤态时C不会知道,但B与C交流时,D通过C才知道B,D是间接知道。例如3,G睡觉时,做一些梦H,在梦中G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是睡觉状态),没有与人交流,G处于孤态,没有外人知道G梦中的事情,只有醒来后G与人交流才知道H。将来人类可以打破睡觉的孤态,变成抗态或引态,用仪器监测、调控、记录做梦H内容,这就成为人类进步的方向。

孤态A可以是宇宙的物性,也可以是在物基础上产生的事。A属于唯物性的,不可能超越而存在的。人类认识孤态的状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4,K在两物体间作用力处平衡状态的垂直方向上做直线匀速运动物体。例如5,在宇宙中,直线衡速运动的物体M处于孤态,如果当M改变了方向或速度时,孤态就结束。如果A消失,那么A处于的孤态也消失,即孤态消失。其实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有些不是孤态的事物,也不能认识。例如6,暗物质,最小粒子等等。孤态的A是不能直接被认识的,但不能直接被认识的W不一定孤态,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第五章 抗态

在地球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处在矛盾性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不同的竞争,是一种常态的现象;而在自然现象里,也存在对立的相关。,例如1,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类的意识中,人们总带有观念、态度来指导行为,作出比较、判断、结论。例如2,好与坏、多与少、大与小。这现象是通过两种事物(A、B)之间直接或间接作用产生的状态,叫抗态(基本要素为A、B),又常成为人类认态宇宙中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式,来认识、解决事物之间作用的认识。抗态在人类认识中,成为人类认识的主流,为人类提供动力思维模式,产生各种形式的认识理论,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抗态,首先认识其特性,有利于认识、运用。各种运用技能知识(或理论)本节不讲述。

一、抗态特性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竞争,人与病毒的对抗,自然科技的运用,社会管理的控制,人们的观念冲突,地域战争等等,到处存在对抗的状态,这些事件或现象存在共同的基本特性。

(一)同一性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体都是生存的竞争,形成各自的利益需求。物体与物体之间力量的冲突,形成冲量(M1 U2 = M2U2)。人对事的评判,是通过运用规则比较得出的。这些相互作用的现象,都是以同一事物为参考的。例如1,跑步运动员之间的比赛,在同一环境下,以花费时间多少来竞争,目标都是想得到优秀,时间长短为数据比较,时间短为优秀。例如2,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是用同等试卷,看得分多少。A、B之间的竟争,是同一标准同一目的。A、B之间的作用,也是同一性的,例如,力与力之间的作用。力的方向性在自然科学中形成矢量,有利用于判断作用。例如,图5.1所示。方向性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意识的评判依据,例如,数学中常用的坐标。如果A、B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竞争,也没有比较,也难形成互存。

(二)比较性

在人类生活,人们任何行为都想有一个结果,对环境现象有一个效果的评价,对

朋友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这结论都来源于A、B间的比较。A、B比较是在同一性下进行的。例好1,企业今年的收益与去年的收益比较,制定出明年的发展计划。比

较的形式在社会使用中有许多。例如2,使用各种仪器测量。比较形式,通过如下图文表示,图5.2所示。在自然科学中,有常用的公式、方程、不等式等,例如,F = Ma;

A+B+C = 0;D+G > H;F1 = F2。抗态下的事物存在着比较性,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方式。没有比较就没有人类的判断力,也不会从差距中产生人类认识的能动性。比较依赖于A、B的互存性。如果A、B没有互存性,比较性就失去了,变成了孤态。A、B有了比较性,互存性才会得到人类的认识。这种比较在同一计量方式下,就产生出量值,例如,F = F1 + F2;F1 = F2;F1*L1=F2*L2.另,比较对同一事物作用具有平分的功能(0.5)。事物比较是在同一标准下(通常用单位),要有两个以上的事物存在,才可能比较。

(三)互存性

人们把事物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有互存性。例如1,“多”与“少”,如果没有“多”,就没有“少”;如果没有“少”,就没有“多”;它们之间缺一不可。宇宙中任何事物作用产生的现象,都具有互存性;社会管理一样(人们看到的差距现象,得出得结论)。例如2,数学中的“1”与“0”。无论结论是否正确,都是从互存性认识的。互存性认识是基于同一性来认识的,同一性认识是由互存性为前提条件的。互存的事物为比较提供的基础。

二、作用的类型

抗态是事物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它有其自己的类型,存在于抗态之中。每一种类型按持续时间划分,一般基本的类型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瞬间的相互作用方式。A、B间的相互作用,只是瞬间的抗态,之后消失,A、B有可能进入孤态。瞬间作用,能量传递效率最大为0.5。经典物理通用的公式:F = Ma;MU = mu。例如1,发射炮弹,发射瞬间相互作用,产生巨大推力,继而产生加速,在飞行过程中,靠速度来维持飞行,同以速度决定最远飞行距离。这种瞬间相互作用,要想长时间的维持,就需要能量长时间补充。能量补充多久,维持多久。物理通常所用的能量公式:E = 1/2Mu2;W = VI;W = I2R;E = FS等,持续需要有能量:Et或Wt。在企业中,对员工、安全的控制,出台相应的文件规定,但需要维持管理的状态,就需要一种制度。制度维持多久,状态就维持多久。制度维持的时间长短,就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人对事物行为上的看法上,就产生一种观念。例如2,喜欢或厌恶,这种观念长时间的维持,就形成了一种态度。

另一种是长时间的作用。A、B间长时间相互作用,不会发生抗态消失。例如3,磁铁的吸力与斥力;弹簧的压力与张力。例如4,F = f;F = Mu2/r;在人们生活中,常听说“坚持”,国家之间的“僵持”等。这种抗态作用不再需要补充能量维持,除非受到破坏后。抗态下A、B相互作用的类型,一般常有两种类型,以直接或间接来划分为矛盾类与对称类。

(一)矛盾类

在生活中,充满各种矛盾,常常有人把矛盾化解,减轻生活压力,即抗态消失。例如1,某人得了感冒,就想通过治疗消灭此病菌,让身体恢复健康,除去病痛。当相互作用一方(或客体)消失,抗态就消失,可能变成孤态;如果产生新的相互作用一方,就會产生新的抗态(A≡B)。前面讲述瞬间作用,就是抗态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属于抗态中的一种形式。矛盾的作用,一般都是直接的,可以长存或可以消失。事物间的作用方向是相向的。常用简单公式:A + B = 0。前面讲过。用图示意矛盾类,如图5.3所示。

(二)对称类

人们生活中,常处于抗态之下,如果没有抗态,就没有活力或动力。例如1,运动员通过得分,获得奖杯;企业有竞对手,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如果A没有竞争对手B,那么A没有奋斗的力量;只有A有了竞争对手B,A才有奋斗的力量。例如2,养一头猪,猪很难养好。A、B对称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也可以长存的(或消失),而且A、B间作用方向是相反的(或有同向的)。常用简单公式:F1 = F2;F1*L1=F2*L2。地球人常用天平量取质量,用图示意对称类,如图5.4所示。

三、作用形式

抗态是人类生活、工作、学习或研究等中不可缺少的,人们在面对抗态时,如何去选用哪一作用形式。自然现象中常有抗态存在的形式,但人类有能动性行为,比自然界复杂得多,也可以自主改变。一般的基本作用形式有两种(作用的方向为准)。一是对抗式;一种是合作式。但人类的能动性使其复杂化,在作出选择时,有的采用中间式。选择的这种作用形式用比例来表示:“n% + m% = 1”,其实这种是束态,后面会讲述。

(一)对抗式

A、B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对立的(方向是相反的),作用可能是争取一个目标、或互相竞争、或消失客体等。例如1,物体H 在地上运动,地面就产生阻力来阻碍运动;磁铁的斥力(或吸力)之间;两党竞争总统等。常用简单公式:A + B = 0。对抗式通过图示意比较明显,如图5.5所示。

(二)合作式

A、B之间想双方存在,让抗态长存,但作用的形式有同向的(方向有相向的部分),为达到一个目标、或共同存在等。例如1,养好一群羊,让羊的天敌存在;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市场,让竞争对手参考该市场来开起消费观念等等。常用简单公式:A + B = 1;A = B。合作式通过图示意,如图5.6所示。

四、抗态运用

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通过生活积累、学习或体验等,在观态、态度、行为等方面,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抗态思维模式。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通常是单一式的方法。在有意识的抗态思维模式下,人们通常的表达方法是采用单一式的方法(单一法);一般人们在经过地深入地了解、分析、学习、研究事物后,想接近准确地表达时,才会采用组合式的方法(组合法)。单一法就是在某事物上采用一种抗态的方法,而组合法是在某事物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态的方法。人类在定义、分类某些事物时,有时采用单一法,有时采用组合法。近代社会管理研究中,常常用到组合法,成为研究的主要工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一般采用的是单一法;而技术性运用,有时采用组合法,有时采用单一法;在人类心理研究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组合法。下面阐述单一法和组合法(作为基本的方法),最后讲一些运用。有一种单向作用的抗态,在社会生活中是禁止的,是不能提倡的,本文不讲述。

(一)单一法

在日常生活中,用得非常多的方法。人们不用学习都知道此方法。多与少、好与坏、大与小、主体与客体、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量变与质变,共性与个性,付出与收获等等,很多从直接感知就可以得到,反之对事物作出直接性的判断。也有一些事物,用单一法是很难认识、很难作出判断(在然科学的发现、社会管理的变化、人类意识方面)。单一法是比较直接、简单、明晰的认识。例如1,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按表中的刻度为准,以人的需要为准,超出需要的刻度,电压为高,反之为电压低。常用简单公式:A + B = 0;A > B;A ≥(或≈,或≠,或=)B。例如2,得到与付出(A + B = 0)。

(二)组合法

变化的社会管理中、人的意识管理中、或自然科学中了解规律,人们常常为了更准确的认识,采用组合法。组合法,有二维、三维等方法,它们都是组合而成。另有种线型给合法(A与B,B与C,C与D),在企业流程管理中常出现。二维方面:数学中的坐标;最简单的表格。用图示意比较清晰,如图5.7所示。

三维、多维组合法成为人们分析、研究现象、问题的常用工具,通常也是用图示意说明为主。在数学中,用三维来表达的立体图;社会管理和人的意识分析,也常用三维。下面用图来表达三维组合法,如图5.8a和5.8b所示。多维组合法,同样用图表达,如图4.8c所示。图5.8b为人格的三维度风格模型(A.Miller,1980)[1] ,图5.8C为四种认识加工类型[2]。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争争吵吵、识别是非、认识事物、判断结果等,成为在抗态下,形成一种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等生活现象。抗态在人类运用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1,物理上的抗态能量公式e = 1/2mv^2。例如2,在组织中,用陶汰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事物特性中,共性与个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建造房屋讲究对称;一些人体器官、肢体的对称性;力作用与反作用;一个支点的干杆平衡等。

在抗态下,有的是平衡状态,还有一种不平衡状态,通过调节,又能达到新的平衡。例如3,杆称在不平衡时,通过调节距离来实现。如果通过调节没有达到平衡,将有可能变成孤态。有时在事物发生作用后,可能从不平衡走向平衡,或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例如4,杆称在不平衡时,通过调节距离也不能达到平衡时,换用其它称杆来达到平衡。平衡变化方式是,平衡——失去平衡——新的平衡。

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平衡。例如5,如果企业生产过多产品,那么就需要扩大消费市场。例如6,市场竞争中,采取平衡方式来维持,又是通过不平衡来改变。

企业内部生产力(C)与生产关系(D)相互作用,在C发展时,D也要调节。如果企业C发展时,而D不能调节时,那么只有用新的D与之适应,产生新的制度来平衡。企业C不发达时,如果用先进的企业制度,适当调节D,也能促进C发展。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当企业C发展时,而D调节慢,只是去适应或接近适应C,就是被动式发展。当C发展时,而D調节快,C发展通过加快速度来与D平衡,就是主动式发展。这种不平衡可能是在平衡线外上、下波动,也可能是平衡线上、下波动,形成波动发展。它们是波动式的发展,即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4.9所示。不能长时间维持在平衡线两边的发展,将可能产生新的变革。主动式发展是D略快于生产力,被动式发展是C略快于D。下面通过图表示,如图5.10所示。

抗态消失,有可能进入孤态,也有可能是对象消失。如果有孤态重新发生作用,又将进入抗态。如果一个要素消失,另一个要素就成为孤态;如果客体消失,那么就变成两个孤态。

第六章 束态

在企业组织中,存在部门之间的限制;在大型基础工程或项目中,结构设计达到稳定、可靠,运用三角形结构设计;在社会政治中,运用三权分立,防止权力膨胀或萎缩。他们都是运用了三要素的相互限制作用,这里称之为束态,将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束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例如1,判断社会的民主性;事物的可靠性。但没有得到人们深层次运用。在社会管理中,很少运用束态来研究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意识研究中,也同样运用得很少。本节主要讲述速态的基础认识,后讲实际运用。技能运用之类认识不阐述。

一、束态特性

束态同其它知识一样,具体自己的特性,是其价值认识的根。在制定规则、判断事物、设计项目、建立织织等时候,都要用到束态。先对其特性了解,方便人们运用。将束态分为3个基本要素(M、N、P),方便后使用。下面将讲述束态特性。

(一)独立性

束态有三个基本工素M、N、P,它们有各自的功能、特点等,不受彼此的其它要素影响而改变,是相对独的、互不相同的存在,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例如1,M不与N、P相同;N不与M、P相同;P不与M、N相同;M ≠ N ≠ P;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否则束态消失,可能变成束态或孤态。三个要素是独立存在着,发挥自己功能的同时,还会影响(作用)其它要素。

(二)作用性

M、N、P要素自己存在时,还要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作用,建立自己独立存在的意义。例如1,M对N和P的作用;N对N和P的作用;P对M和N的作用。这种作用方式是束态方式。作用的对象是2个或2以上的要素,双向约束最少是2个要素,而且是同时作用,但作用内容(或客体)可能是相同或不同,是量变,不是质变,又要保证要素独立。作用的对象是相对独立的,但之间又受到限制,不能让其束态消失(变成孤态或抗态),例如2,只剩下M和N,例如3,只剩主体与客体。

(三)互限性

如果在M与N之间作用变强或变弱(抗态),P就要维持束态功能(M≈N≈P)。同样要对P与N、P与M之间的约束,不能让局部过量增强、过量减弱或消失束态功能。在数学三角形边关系中,就有约束(M + N > P;M + P > N;N + P > M),最理想化的约束就是M = N = P。任何一个要素不能超过另两要素之和。互限是针对独立的事物,并且事物间有相互作用。

二、制约类型

现实中,产生了许多的制约现象,这些现象也有其基本的类型。在企业中,常用约束进行结构设计,简单的基本公式为:3a - 2b = 0,还有一种延伸的公式:3a – 2b - 1t = 0。本文只讲简单的基本公式这种。在基本的约束方式下,有常用的两种类型。根据约束(作用)的方向,约束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是依据人的需要而定的。可以分为基本的两种约束方式。一种为单向约束方式,即单向约束(或作用)。任一要素(M、N、P)只对另一要素约束(或作用),这是人们根据需要来确定的。例如1,M→N→P→M,或M→P→N→M。例如2,日常生活中(比大小)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石头)。用图示意说明,比较直意,如图6.1所示。

两要素之间的单向约束(或作用)的方式是主体通过客体在对象上的作用。用图表示比较清晰,如图6.2所示。

另一种为双向约束方式,即双向约束(或作用)。任一要素(M、N、P)对另两要素同时约束(或作用)。这种双向作用的,任何两要素(M、N、P)之间存在抗态,在日常生活中最多。用图表示约束关系,如图6.3所示。

两要素之间的双向相互约束(或作用)的形式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约束(或相互作用),实际就是抗态。用图表示比较清晰,如图6.4所示。

(一)主体类

任一主体以独立功能为主要功能,对另两要素产生适当的约束(或作用),整体功能以各自为主。例如1,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任一独立机构对另两机构起到监督作用。各自的权力平等(M=N=P)。如下图6.5所示。

(二)作用类

如果任一主体以约束(或作用)功能为主要功能,对另两要素产生约束作用,各主体的独立功能为次要功能。整体功能主要是相互约束(或相互作用)。在社会组织中,成员的主要职能是相互监督。例如1,职能的权、责、利之间相互约束。在大型结构设计中,设计结构常用的简单基本公式为:3a – 2b = 0;三角形关系为:M + N > P;M + P > N;N + P > M。用图表示,如图6.6所示。

三、制约形式

束态具有的约束功能,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设计等中,常常有许多形式,每种形式是根据需要而定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相互约束(或相互作用)。在自然、社会管理、人类意识中,可能有相应的束态形式。例如1,学习的主要输入器官(眼、耳、嘴、手)。虽然束态的形式多,常用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基础式与复合式。

(一)基础式

束态作为思维模式,前面主要讲是简单的约束部分。这部分在制约的形式上是最基础的,主要由三要素构成(M、N、P)。公式3a - 2b = 0和M = N = P;常说的石头、剪刀、布之间;数学中的三角形;日常生活中的表态(同意、反对、中立);口语技能(听、说、写);选举中的投票(支持、反对、弃权)也有点类似(M% + N% + P% = 1);三相交流电机线圈。

(二)復合式

束态的复合式多,表现也复杂(要素四个或四个以上),但不能全部细讲。作为思维模式,也是很复杂,此处主要讲几种形式。前面提到的公式(3a – 2b – 2t = 0),就是一种复合式,用在结构设计中;前提高学习的主要输入器官(眼、耳、嘴、手)。另用图型表示,如图6.7所示。

四、束态运用

束态作为思维模式运用,才是其价值所在。束态不能象抗态那样有许多作用(动力作用、表述作用等),主要是约束作用,有积极的、保守的、消极的,等等。基本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决定作用;一种是限制作用。也可能是混合作用,但不是基本的作用。

(一)决定法

在判定是否成立,决定是否可靠等时,就用决定法。例如1,结构的束态设计,决定了设计合理,保障了可靠性。例如2,数学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不相溶的物体作为对象;抽象数字“0”作为数;只考虑一种衡量方式来计算)。例如3,在数学中,3点决定一个面。例如4,三脚凳子放在不平的任何地面上,都是稳定的。后面章节还要用到束态决定法。在社会生活中制定某些文件时,用到束态决定法可以保障其质量。但在社会生活用得比较少,其实,很多束态限制是依据决定法。例如4,地球人类认为在数学的基础(1 + 1 = 2)方面论证上是很难突破的,证明能不能突破?数学产生同样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数[0为虚拟数,1为实体数(不相溶的可见的基本的存在实体),2至9是复合数];第二要素是定位(0 + 1 = 1;0 + 0 = 0;1 + 1 = 2);第三要素是转向(二进制1 + 1 = 10;六进制1 + 5 = 10;十进制1 + 9 = 10)。地球人类想证明1 + 1 = 2有多难,同人类去黑洞里生活一样。束态在决定另外一个要素时,就变成了稳态。例如5,几个黑洞运动到最后合并是由宇宙体不规则、自转与宇宙旋转滞后决定的。

(三)限制法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地方用束态限制法,明显是起相互制约。例如1,企业部门(生产、品质、PMC)之间的数量、质量、时间;产品要求的质量、成本、时间;职业人在主要职能方面具有自我约束的行为(权、责、利),才能成为职业素养人;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用来防止局部权力膨胀。

束态下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不一样的,M与N、N与P、P与M,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有强有弱,而且矛盾关系的强弱也是可以改变的,还可以通过调节来改变,是一种变化的约束关系。例如1,三相异步交流电机中,某相的线圈数不同时,电机工作会发出响声,因三组磁力不相等,产生不相等的作用力。这时就需要三要素相同(M = N = P),达到相同的力量。例如2,机床的三爪固定,对于不同的物体,通过调节范围来夹住。这就是三要素可以适用不同的物体或环境。

第七章 稳态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立体物体,大都是稳定、不倒的状态;企业的组织架构,从上到下,部门一层一层地增大,看上去是一个“金字塔”架构,形成一个稳定性的组织;山是上小下大的,类似于椎体,也是一个稳定、不倒的状态。这些状态,这里称为稳态,作为人的思维模式。例如1,生活中使用的三脚壶;埃及的金字塔,它们都是稳定的状态。稳态在地球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同样按照先认识特性,后类型、形式,最后运用,也以最基本的为主,技能层方面的认识也同样忽略。

一、稳态特性

认识事物稳态,先了解其特性。稳态是稳定、可以长存、不易倒的状态。具有此状态,也就有其独有的特性。为了方便下面理解稳态,将稳态定为四个基本的独立的主体要素(M、N、P、T),在讲述时,要素作为各自主体进行相应组合。稳态的特性在下面通过要素来讲述。

(一)组合性

山是上小下大,成为稳态,是由许多混合物质或化合物质之间作用,也可以说成是许多原子之间的作用,组合起来成为一座山的,也就是每种物质之作用而组合起来形成稳态。稳态具有组合性。例如1,4个苹果,下面放在3个,上面放1个,就堆成一个稳态。这苹果之间的作用,也就成为一个稳态作用。用图示意最基本的稳态(M、N、P在下面,T在上面),如图7.1所示。组合性是以某要素为中心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功能。

(二)中心性

垂直三角形的一个垂直边作为轴线,旋转一圈就形成了一个圆椎。这个垂直边是圆椎的轴线,也是重心所在线,成为圆椎的中心线;山的最高点的垂直线在山体的内部,最高处是山的最高中心点;金字塔的最高点是塔的最高中心点;静态球体是由椎体联合而成,球心是球的中心点。这些稳态都具有中心的特性,形成中心性。用图示意稳态(M、N、P在下面,T在上面),如图7.2所示。中心性靠组合而成,有稳定的保障。

(三)稳定性

山在正常的情况下,具有不倒的功能;金字塔几千年座落在埃及,没有出现倒塌的现象;一般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长存可能;家里的凳子、椅子、桌子每天稳重地为人们服务。稳态具有稳定性,能够长期存在。通常的稳态是上小下大,实体物体的重心在下面部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玩具—不倒翁,就是一种稳态的利用。稳态是通过要素(M、N、P、T)的组合,同时有一个中心实现。用图表达稳定性,如图7.3所示。

二、构成类型

前面讲了稳态的基本特性,这些是特性由基本的要素构成产生的。构成稳态就有许多类型,这里主要讲基本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种方式,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动态方式。这方式是运动方式,分为转动和直线运动的基本方式。例如1,三相异步交流电机转动,中心转子转动,由周围的三相(X、Y、Z)交流电变化决定。另一种是静态方式。例如2,山、金字塔等静止不动。稳态按要素的基本构成,分为独立类和组合类。

(一)独立类

稳态有四要素(M、N、P、T)是独立的,任一要素可以随时分开,也可能重新组成。分开时,可能是孤态、抗态、束态。重组还是稳态。要素组合成的稳态是一种松散关系——要素是独立存在,有时每一个要素之间能相互替代。例如1,四个柑子组成一个稳态。例如2,一位领导,三位员工给成一个团体。用图形象表达独立类,如图7.4所示

(二)联合类

三脚杯的脚摔断时,杯子就不能再安稳地装水了;桌子的脚少了一支,就站不稳了。这类似的稳态被破坏,有时就不能再用了,也就是它们的要素(M、N、P、T)必须同时存在,不可分开再重组,因其原有价值发生改变。要素联合成的稳态是一种紧密关系,不能独立存在;要素之间不能全部相互替代。例如1,桌面不能替化桌脚。例如2,金字塔是可以拆散,也可以重组,也能部分替代,但是一种破坏性,造成原有价值的破坏——分开后不能再重组(以人的需求而定),属于联合类。山也是属于组合类。用图示意联合类,如图7.5所示。

三、构成形成

在社会生活中,因需要的不同,构成的形式不同;在产品中,因功能的作用不同,也有许多构成形式;自然界同样存在不同的构成形成等等。这些形式一般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主导式;一种是合作式。混合的就不在这里面讲述。

(一)主导式

前面讲的三相异步电机工作时,就是主导式。三相(X、Y、Z)交流电的交错变化,主导转子转动。如果没有电流变动的主导,就会停止转动(也就是稳态消失)。主导式,是以某个或某些要素为主导功能,通常是M、N、P为主导,或T为主导。如果稳态消失,有可能是孤态、抗态、束态,也有可能全消失。例如1,企业组织中,传统的集权制管理就是领导式的主导(某些CEO)。稳态如果是被主导,有可能变成复合式,也有可能变成引态。用图形象表达一些主导式,如图7.6所示。

(二)合作式

金字塔由各部分合作构成,没有以某部为主导;4块砖堆成一个稳态,是4块砖合作构成的,即四要素(M、N、P、T)合作构成,也可以改变其位置。这些只是由四要素构成的一个稳态,即构成的合作式。例如1,三脚凳,三脚杯等。例如1,石子堆。

用图表过示意,如图7.7所示。

四、稳态运用

稳态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运用,作为思维模式,可能用在设计、组织架构、自然分析、加工、制造等领域。在运用方面上,一般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去运用。基本的运用,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单体法;一种是复合法。

(一)单体法

简易、微小的工具等一般采用单体法,使用方便、功能、成本低可靠为主。例如1,照相机支架。在人类意识常作分析工具,找出相关要素。例如2,在产品销售、设计方面,考虑新产品的卖点,一个核心价值、三个关键价值。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制造的容器或放置一个东西,一般都采用单体法。

(二)复合法

砂子堆、石头堆、全字塔、水果堆等都是一个稳态的放置,而且是由许多的小稳态组成的一个大稳态。这种组成的方法,就是一种复合法。社会生活中,随时见到复合法的稳态。企业组织架构是一种复合法的稳态;自然中的山體同样是由复合法组成的稳态;地球人在夜间看到的月亮。

古人用三脚鼎或用三角架支撑鼎,放在不平的地面上做饮食;民众用三轮车来拉日用货;立体几何中三角锥题目。这些都是以三点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机构,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在组织中,领导与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关系存在,这种关系是以领导为核心,按相应的组织框架构成。稳态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向其它态转变,前面已讲过。

第八章 引态

在地球人类生存的宇宙中,有许多星系在不断旋转运动着;在微观方面,原子内部也有旋转运动;还在一些线型运动,在本章中将有提到。最日常的自然现象——月球每天绕着地球转。这些运动现象,称为引态。在引态讲述过程中,就会隐含一种理论(力改变运动,运动产生力)。本文主要讲旋转引态,作为思维模式。引态给地球人类带来了现化文明。例如1,地球人类运用人造卫星为人们服务。但是,地球人类对引态的关注还不够深,本节为了建立一种思维模式,只能通过现有的研究方法和前面讲述的思维模式来推理。另在文中有提到动态理论,是方便阅读、理解文中讲解的内容。

一、引态特性

任何一种现象在建立理论之前,先要认识其特性。引态在建立成思维模式前,也先介绍其特性。在讲述之前,设定I(in)与O(out)为引态的要素,方便理解。引态主要是运动的作用方式,有其基本的特性。

(一)运动性

物体不管是旋转,还是直线运动,都是运动的现象。原子内部也是不断运动着。宇宙万物都具有运动性,那孤态方式的运动物体也具有运动性。例如1,假设要素O是运动的。但引态下的运动,是一个要素是主导的,同时要素之间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关系。

(二)主导性

假设O是运动的,O对其I作用,O起主导作用;或假设O是运动的,I对其O作用,I起主导作用。I与O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例如1,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地球起主导作用;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起主导作用。引态下的引导性是基于事物的运动,及事物间吸引的作用。

(三)吸引性

物体(I和O)之间有一种作用,使其间保持一种状态。这个作用,主要是吸引作用。例如1,太阳吸引地球,地球吸引月球(以力大为准)。引态下的物体(I和O)作用具有吸引性,也需要有主导的要素,同时保持运动。下面讲述与引态相反的运动,主要是讲述能量传递效率为近100%,方面后面理解。

如果物体(G)运动是直线运动,而且在同一位置是持续的运动。在此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质量(或密度)增大、或减少、或不变(只讲此项),加上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大、或减少、或不变(只讲此项),那么物体具有的能量(E)相应地增大、或减少、或不变(只讲此项)。下面只讲物体(G)直线运动,质量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具有的能量(E)不变。

G作为气体的物体,在同一位置作长时间的直线运动(U),对有一定距离(L)的另一物体(W)进行吸引(F),使W改变位置(破坏原有状态)。假如用气枪喷水为例,如图8.1所示。

气体G在一个位置有n个气分子,带有能量E,对物体W进行吸引,产生能量传递,使W改变S。W获得能量为 E(1/2 + 1/4 + 1/8 + … + 1/ n2)= E;这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近100%。此吸引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为垂直⊥(90度),与经典力学中,力的作用不相同(1、不是连续性作用;2、力与运动方向是0度或180度;3、非流体性物体;4、能量传递效率为近50%)。具有能量公式为:MU2 = FL;变为吸引力的公式:MU2 / L = F。这种原理,已广泛运用到新产品研究、生产、加工中。后面讲的电与磁之间的转换(力的作用),能量传递率也为100%,还包括引态下的其它能量传递。引态都是按传递率为100%的计算。后面不再讲述,便于减少理解难度。

对于地球上数字关系理论的局制性,此处简单地讲述一下,便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数字关系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对于动态运用存在很大难度。例如,有24块矩形瓷砖拼成一个矩形,如图8.2所示。

如果瓷砖的单位是个,列3个,行8个,总量是3个 x 8个 = 24个^2(24平方个)= 24个。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米,总量是3米 x 8米 = 34米^2(24平方米)。单位不同,表达的方式及意义不同。目前地球上没有一个规则,通常通过实际方式、表达目的来理解数字关系。数字关系理论运用到动态中,同样存在局限性也需要根据实际来确定。

二、引导类型

引态下,主要考虑旋转的作用关系,不再讲述直线运动的引态。例如1,宇宙星系,原子的内部。每一种引态都有其类型,这些类型也是在某种方式下运动与作用的。其基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单体旋转运动。这种旋转,人们很熟悉。例如1,星球运动——月球绕地球旋转;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绕银河系旋转;银河系转恒星系旋转。例如2,氢原子内部,电子绕质子旋转,质子绕中子旋转。例如3,企业围绕收益转。例如4,在医院,护士围绕病人转。单体间的运动与作用产生的吸引力为:MU2 / L = F,现实中常用此公式。

另一种是多体旋转运动。例如5,原子中(除氢原子),多个质子围绕中子旋转;例如6,企业中,员工围绕领导转。例如7,土星有几颗卫星围绕。在多体旋转运动,还有一种是只有要素O。O既是运动体,又是主导者,没有具体的作用对象。例如8,线圈中的电流,宇宙中的黑洞,水中的漩涡,大气中的飓风等等,都是一种多体旋转运动,也是一螺旋运动。这种多体运动,首先先讲一下动态量(数字关系性理论),方便后面理解。

当一个物体在匀速运动(U)时,在每一时刻点消耗m千克(ρv),在运动L米距离时,消耗多少千克(M)。如图8.3所示。很难计算。如果将体积压成一个面,

就可以计算了。如图8.4所示,即将体积V变成面积S(V = S)。现在就可以计算了,

得出的质量为M =ρ* S * L。按非逻辑性计算,就是 M =ρ* V * L。最简易计算是直接计算(M == m * L)。因地球人类还没有开发非逻辑性理论,只能暂时提出,方便后面的快速理解。

現在就用线圈与飓风作为分析多象。线圈以固定阻值R为准,电压V、电流I、半径为R,线圈数为Q圈,作用物体为M,作用力为F。用图示意线圈电流,如图8.5所示。

单线圈截面的能量为e = V * I = V2 / R = I2 * R,单线圈的能量为E1 = 2∏R *e = 2∏R * V *I = 2∏R V2/ R = 2∏R I2 * R。当电压增大为2V时,电流也增大为2I,E2 = 8∏R * V *I。能量增大为E2 — E1 = 6∏R * V *I。单线圈截面的能量e产生磁场力对中心物体M的作用力F1 = e / R = V*I / R。当线圈通电瞬间,单线圈磁力对中心的物体M的作用力:F2 = E1 / R = 2∏ R *e / R = 2∏R * F1 = 2∏R * e。增大电流瞬间,单线圈磁力对中心的物体M的作用力:F3 =(E2 — E1)/ R = 2∏R * e / R = 2∏ R* F1 = 2∏ * e。瞬间电流突变产生的力为2∏倍。

线圈中的电流是通过线圈进行环绕运动(近似平面运动,方向一致)产生磁场。如果不走环绕运动,就没有磁场产生。环绕一图,就是自转1圈。线圈有Q圈,电子就环绕 Q*1 = Q圈。通过上面发现,电磁场中电子发挥作重要作用。电流是通过电子在回路(包含旋转)产生,磁场是电子同向自转产生。在电流产生的磁场能量传递率为近100%,现实电流运用中已有证明。前面讲述的直线运动产生的作用力与能量传递,就同磁场转换电流的作用力与能量传递相似,此处不再讲述。

飓风单股圈截面具有能量为e = mU2,单圈具有能量为 E1 == MU2,半径为R,对中心作用力为F,运动速度为U,圈数为Q圈。单圈的能量为E1 = 2∏R *e = 2∏R * mU2 ==MU2。当增大为2U时,E2 = 8∏R * mU2。能量增大为E2 — E1 == 6 MU2。单圈截面的能量e,对中心物体M的作用力F1 = e / R = mU2/ R。当飓风产生时,单圈风速对中心的物体M的作用力:F2 = E1 / R = 2∏R* e / R = 2∏R * F1。增大风速为2U时,单圈风速对中心的物体M的作用力:F3 =(E2 — E1)/ R = 2∏R * e /R= 2∏R * F1。风速突变产生的力为2∏倍。Q圈飓风产生的力是QF,风速突变为2∏RQF。产生的能量传递率为近100%,前面通过讲述。

那黑洞、水漩涡,也可以同样按此计算。对直升机、和飞机引擎产生的涡流,也有类似的地方。在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会产生企业凝具力;在社会组织是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凝聚力,特别是社会革命时期,表现最为突出;60人推动火车后,只需10人用近似原有的力来推动(保持同样的速度)。

原子内部有运动,同时产生吸引力。一个宇宙标准球,假如是同物质的、匀均密度、不自转的状态下,设单位能量为E,整球能量为E1,标准计算半径为R,在球表面的一个单位的吸引力F是多少,表面每一点的G是多少。球能量E1 = 4/3 * ∏R3 * E;表面积S = 4∏R2;表面某点吸引力F =(E1 / S)/ R =((4/3 * ∏R3 * E)/ 4∏R2)/ R = 1/3 * E;nE = 2∏r* ne;ne = Mu2;a = nF / M =(1/3 * nE)/ M =(1/3 * 2∏r* ne)/ M =(1/3 * 2∏r* Mu2)/ M= 1/3 * 2∏r* u2 = 2∏*(1/3 * r* u2)。即G = 2∏* n*(1/3 * R* U2)。得出重力G不受物体质量变化而变化。

引态下的类型,按自转物体数量划分,一般有最基本的两种:一种单体自转,一种是多体自转。

(一)单体自转类

地球与月球之间吸引与运动形成的引态,只有地球自转。也就是要素I与O中,只有一个要素自转。自转要素在旋转中的线速U1,与自转体的周长L数据是否一致(是否相等),是很难判断的,而要素自转圈数方便计算。旋转1圈,自转N圈,那么自转数为N+1圈。例如1,地球一年旋转为(365 + 1/6)天,自转为(366 + 1/6)圈。例如2,月球不自转,那旋转一圈就是自转圈数。线圈中的电流(电子),旋转1圈,即自转1圈,就产生磁场。地球一年自转(1+n),也产生磁场。

(二)多体自转类

地球与太阳处于引态下,都有自转与旋转,即要素I与O都具有自转功能。地球自转产生磁场,太阳自转同样产生磁场。要素I或O中,各自有自转体2个或2上以上时,叫做多体自转。假设,一个物体有Q个原子,每个原子有M个自转体,自转圈数都为n,每一个自转体的能量都为e,按理想化条件(一、自转方向都一致;二、旋转方向都一致,三、旋转方向与自转方向都一致),那么单体自转圈N = 1+n,产生磁场总能量为E = Q * M *(1 + n)* e;如果条件三变成旋转方向与自转方向都不一致时,其它不变动,那么单体自转圈N = n,产生磁场总能量为E = Q * M * n * e;

如果假設中的设定一条一条地否定掉,那么磁场就难产生了。磁场产生的验证,可能通过8个普通实验来验证,此处不再讲述。从上面推理发现元素周期表中,B族元素的外围电子最多,适合做强磁铁。

三、引导形式

引态下,要素I与O之间有吸引力。每一个要素作为球体。球体内粒子也是相互吸引。通过标准球体(同物质的、匀均密度、不自转)计算球体内的理想吸引力,看球体内I与O的关系如何?先用图示意,内为I(大圆球),外为O(多个小圆球),如图8.6所示。如果半径为R,小球的质量为m,也作为单位质量(ρ),大球的质量为M =ρ* V,I的吸引力为F,O吸引力为f,那么稳定的球体,内外吸引力相等(F =f),

作为同质的物质(质量相等),即M = 4 /3 * ∏R3 *ρ == m * 4 ∏R2,得出ρR == 3 m.一个方向质量相同的球,可以吸引3个球。简化为 R == 3.推出半径与数学关系,用在引态状态下,得出以要素I为主导(内引式)。(数学关系性理论)后面讲述运用价值在哪。

(一)内引式

上面得出得出ρR == 3 m,简化为R == 3,方便推理。如果外侧只有1个球时,那么只要1/3的R,非接触就可以吸引,还可以达到平衡。用图示意,如图8.7所示。

半径为R的一个方向x为3个,三维方向(x、y、z)为9个,R == 9。在引态下,1个球吸引力9个球,同时两要素I和O之间的作用力相等(质量也相等),是稳定状态,是安全的引态范围。如果超过9个,就不稳定,或引态消失,或变成孤态等。例如1,宇宙中太阳系,太阳为要素I,并作为主导,吸引的行星为要素O,太阳吸引了9个行星(8大1小)。如果太阳系多增加了一个行星,太阳系就不稳定了。宇宙中也许还有类似的星系。例如2,原子内部,看元素同期表,除氢分子和氦原子是抗态,其它原子外层性能按1:9(质子n +电子n *(1/9)排列,内为中子堆(1),内与外的吸引力相等,A族原子最为明显,B族原子按引态、抗态、束态的混合(2+8、3*8)。此处不再细述。

原子的元素增加(中子增加),稳定性减弱,出现了放射性元素。与经典力学相违(质量越大越稳定)。中子堆内的中子越多,也按1:9,最后就形成1:81。虽然内外质量相等,但空间大,又严重超过稳定比例(1:81),吸引力就弱化了。加上最前面2元素得出最大极限(中子堆数为83)。元素83以后的元素(84)就有放射性,结构也就不稳定了。稳定性示意,如图8.7所示。

引态下运动有稳定性要求,那地球与月球之间也有稳定性要求,不然会不稳定或消失。地球质量大,是主导地位,月球质量小,是被主导地位。以地球质量为准,发现地球与月球的质量比是1:81,处于稳定极限。如果地球周围增加一些卫星,对地球破坏就会加强,除非地球的质量加大,或卫星质量减少。地球人类要想长期生存,需要适当地关注此事。

(二)外引式

前面得出得出ρR == 3 m,简化为R == 3,如果外侧只有1个球时,那么只需要1/3的R,那宇宙自转星球(可以离散的)就不是实心球了。不考虑自转的离心力的情况下,球体外侧受内部引力,产生向内收缩,但是球体外侧收缩难(大面积变小面积),收缩可以忽略;球体的中心受球体外侧引力,产生向外收缩,而且球体内侧收缩容易(小面积变大面积)。得出整个球体内部收缩是内向外收缩,在这种引态下,是外侧为主导,要素是以O为主导。加上自转体的离心力,加大了内向外收缩。

自转球体是外侧为主导,现在用标准球体(同物质的、匀均密度、不自转)来计算内外侧等质量的情况。设内侧质量为M,外侧质量为m,密度为ρ,半径为R,体积为V。M = m;M = 1/2 *ρ* V = 1/2 *ρ* V = 1/2 *ρ*(4/3)∏R3 =ρ*(4/3)∏(n *R)3,得出1/2 =(n)3,n = 0.7937。在理想的球体内,以半径为0.7937R球表面为中心球面,密度为最大,但自转球有离心力的作用,离心方向的半径要大于0.7937R,大多少由离心力决定。

通过理想球找到了密度最大球面,现在看球内侧收缩的情况。也用理想的方法来判断,对最大离心力所在面的球体厚度估算,但此处不准,数据只作示意。自转球体有离心力,这作为增大空间作用,用来抵消内部空间小。如果收缩的密度达到未收缩时4/3= 1.333倍时,侧厚度为R-0.7937R = 0.2063R,内侧收缩厚度(0.7937R - 0.7937* 0.7937R)= 0.1637R,得出壳体最薄厚度= 0.2063R + 0.1637R = 0.37R。内侧最大理想空间直径为 R –0.37R = 0.63R。用图示意自转球体的内部情况,如图8.9所示。

如果收缩的密度达到未收缩时8/7= 1.143倍时,得出壳体最薄厚度= 0.5R。

从上面讲述,得出自转体星球是外主导、密度最大的中心球面、和内侧是空的。地球是自转体星球,那么球心是空的,最大直径为0.63R左右,密度最大层是近中心球面。因为地球有自转,内部空间也有自转的,按前面讲的磁场产生条件,地球中心(也有旋转小球)同样产生磁场。地球中心空间成了地球的磁场摇篮。自转速度没有加速条件,就会变慢,地球磁场就会减弱。结果,地心是一个小宇宙。

根据前面讲的思维模式,和认识方法来推断地球存在的宇宙。此宇宙内星系主体是旋转体(有些星球还自转),主体方向也趋于一致,整个星系趋向于偏平,这种情况下,此宇宙是有壳体的宇宙,而且是自转球体,内侧不断向外收缩(也就是常说的宇宙膨胀),离心方向的壳体厚度逐渐变薄,约为0.63R左右。宇宙内星系旋转(含有自转)产生宇宙磁场,由于宇宙膨胀,角速度变小,旋转面增大,加上旋转主体没有加速条件(只会变慢),磁场逐渐变弱。如果此宇宙膨胀,那么处于青年期,另,宇宙有一种低沉的声音。此宇宙之外,是大空间,也有许多宇宙自转球,空间大于宇宙球。宇宙内,还在许多自转星球,它们也有自已的磁场,例如太陽。得出这些结论后感到难受,因为把地球人类关进笼子了。

四、引态运用

通过五态思维模式,推出一些引态下的认识理论。这些认识理论,最后还是要靠运用来实现价值。引态是现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两要素来实现:一个是内引;一个是外引。它的主导作用是其功能的核心部分。这种运动与作用的方式,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人类的意识领域、自然科学、企业管理、生产、加工、制造等方面。

(一)中心法

引态下的以要素I为主导要素,吸引要素O,要素O可能有许多成员,就象老师带许多学生,老师通过教育的方式吸引学生,学生有自己的发展内容,但由老师引导。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叫中心法。例如1,企业领导主导员工的事务;家庭中,父母主导孩子成长;科学家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用圆规来画圆形曲线;设计师设计产品功能;原子中,中子主导质子;企业研发自已独特的产品向市场推广。例如2,在职能管理中,扁平管理对象,不能超过9个。

(二)外围法

企业遵守市场规则,满足客人的需求来生产自己的产品,例如OEM和ODM企业。这种就是外围法。例如,成人为婴幼儿服务;考古专家围绕文物特色工作;导演依据剧本;也就是要素I以要素O为主导来运动,同样要素I可能有许多成员。

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各星系围绕一个轴心在施转,其中太阳系就有9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在原子的微观世界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组织中,员工的工作围绕目标而开展等。太阳围绕银河系转动,组成银河系为主导的引态;银河系围绕恒星系转动,组成恒星系为主导的引态。引态也可以变化,例如,放射物质每时每刻在放射物质,不断变化着引态。中心法的引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例如一个领袖精神,远远超越员工的群体,有强大的凝聚力。引态与其它态一样,同样可以转换。例如,核裂变或聚变,原有引态消失,形成新的引态。如果某一要素消失,那么此引态消失。例如,如果组织消失,组织中的引态消失。

在宇宙中,人们常常看到的黑洞,只能观察而不能接近,但地球人对其好奇,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去探索,结果只是猜测。黑洞是一个动态的现象,属于引态中的外围法认识。下面通过黑洞吞噬天体的过程来简单地认识一下黑洞。用图示意,如图8.10所示。

天噬过程用5步讲述:第一步,天体A靠近黑洞时,黑洞对A 产生综合吸力F1(前端)、F2(中端)、F3(末端),使A加速进入黑洞口;第二步,天体A进入黑洞前端时,黑洞对A 产生综合吸力F2(中端)、F3(末端),使A加速前进;第三步,天体A进入黑洞中端时,黑洞对A 产生综合吸力F1(前端力作用相反)、F3(末端),使A速度达到光速C,天体解体成光子等粒子;第四步,天体A进入黑洞末端时,黑洞对A 产生综合吸力F1(前端力作用相反)、F2(中端力作用相反),使A减速前进,变成各种粒子;第五步,天体A走出黑洞末端时,黑洞对A 产生综合吸力F1(前端力作用相反)、F2(中端力作用相反)、F3(前端力作用相反),使A继续减速前进,变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等粒子,最后不受黑洞吸引离开。

第九章 五态关系和转换

前几章讲了五个思维模式和认识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在思维模式下的认识,和在认识中的思维,两者是交替使用的,并产生新的认识理论或内容。所有这些都是认识的内容(一种是对事物的认识;一种是对认识的认识),这些都归属于思维类型。认识有抽象认识与实体认识。用图表达,比较清晰,如表9.1所示。

五种思维模式组合,可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再采用适当的方式运用。这些方式有:交替式、持续式、变动式、主次式、主动式、混合式等。五态的各种组合運用,是根据适当的环境选取的。下面将用表格表达五态的二维组合,如表9.2所示。还可以进行三维、四维、五维的组合等,本节不再讲述。

宇宙中,各事物之间或内部是复杂的五态及之间的转换。五态转换按主体状态,一般分为同态转换和异态转换。例如,四个苹果重新组合成稳态,是同态转换;如果四个稳态的苹果分开放就是孤态,是异态转换。五态有二维、三维、四维、五维等转换关系,下面通过表格来示意二维转换关系,如表9.3所示。

参考文献:

[1] .《人格心理学》,许燕.著,75页,开明出版社,2012年。

[2] .《人格心理学》,许燕.著,85页,开明出版社,2012年。

(作者身份证号码:422826197107182553;

新明天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要素宇宙事物
宇宙第一群
这宇宙
单独中的洞见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