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辞角度看电影《肤色》中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2019-09-10周京伟贾玲华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种族歧视修辞肤色

周京伟 贾玲华

摘要:電影《肤色》(Skin)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此影片展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不仅情节跌宕起伏,且结局出人意料又透着深意。电影通过呼应、象征、对比的修辞反映了现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其中的深意。

关键词:修辞;种族歧视;《肤色》

一、电影《肤色》简介

《肤色》是盖·纳蒂弗拍摄的一部二十分钟的短片电影,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该影片的海报是由黑人小孩和白人小孩各自的黑白半身照拼接而成的,强烈的肤色对比,点题。

影片中,和谐的白人一家与父亲的朋友们一起驾车出游,晚上白人家庭在超市结账时遇到了一个黑人,白人小孩看着黑人父亲手中的玩具笑了,黑人父亲借此逗白人小孩,但这却被白人父亲理解为黑人父亲在挑衅,并嘲讽其相貌不扬、表述不清,后又叫来了朋友们殴打了黑人父亲。第二天,白人一家人若无其事地一起吃饭,期间谈论了餐后的冲浪活动。冲浪完回家途中,白人父亲被黑人小孩叫来的黑人朋友绑架了,并被全身纹黑。白人父亲终于回家后,却被白人母子当作非法闯入,白人小孩一枪击毙了自己的父亲。

二、从修辞角度分析电影《肤色》中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电影《肤色》虽然只有二十分钟,但其不仅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又透着深意。作者将从呼应、象征、对比的修辞角度对该电影中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进行分析。

1.呼应

在超市的付款通道,白人父亲说黑人父亲恐吓自己的儿子,并嘲讽他的嘴唇太厚、说话不清。之后,白人父亲叫来朋友群殴黑人父亲,又把牛奶倒在黑人父亲的脸上。黑人小孩目睹了全程,也叫来黑人朋友殴打了白人父亲,并将其丰唇、全身纹黑,而白人父亲回家后的声音有变化,说话不再清楚。如此嘴唇、肤色、声音的前后呼应是影片的精巧构思。

2.象征

影片中不乏一些意象,如蛇、西瓜、牛奶、纹身,在这些背后都存在着内在含义,反映了美国现实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

蛇第一次出现是在白人家庭和朋友一起玩闹的河滩,白人小孩看到后好奇地捡起,毫不惧怕,被父母阻止后才放下。而他确实对蛇很有兴趣,在白人一家共餐时,他说起了蛇的习性、花色,说明他之后有自己去了解蛇的相关知识,期间白人孩子说:没有艳丽花纹的蛇也可能有剧毒,总之,就是不要轻易招惹蛇。这里蛇象征着黑人白人,花纹是一种警告,但实际上我们不能通过外貌来判断对方是否有毒,是否可以轻易招惹。

白人父亲和朋友赌白人小孩能一枪击中西瓜。南北战争末期,黑人奴隶逐渐获得自由,他们开始以种植、贩卖西瓜为生,白人们看着摆脱奴隶身份的黑人开始自由种西瓜,还强占市场卖西瓜,便开始借西瓜对黑人进行嘲讽和舆论攻击,西瓜从此成为白人攻击和诽谤黑人的武器。所以击中西瓜暗示着种族歧视。

白人父亲在殴打完黑人父亲后把牛奶倒在黑人父亲脸上,满脸牛奶的黑人父亲就像有了白皮肤一样,这里显示了白人父亲对黑人的不屑,倒下的牛奶像给了一拳之后的甜枣。而白人父亲被全身纹黑也象征着黑人对种族歧视的惩罚:你歧视黑人,不如让你亲自体验一下黑人的感受。

3.对比

这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对比手法来鲜明地表现强烈的种族间的差异。

首先,肤色黑白。在美国的历史中,白人对黑人的压迫是最为基础和广泛的,1619年到1969年“350年的极端种族压迫历史”是种族主义在美国依旧存在的历史根源(刘艳明,2019)。《肤色》展现了黑白两色人种之间的交流、冲突,黑白两色的对比让观众更好地感受种族差异、种族歧视。

其次,白人小孩对黑人的态度。影片中,黑人与白人第一次相遇是在超市的付款通道,白人小孩看到黑人父亲时露出了纯真的笑容,开心地看他摆弄玩具。在此期间,白人小孩并未表露出歧视的态度;而白人父亲却无故地嘲讽、挑衅黑人父亲,并叫来朋友群殴了他,之后白人父亲被黑人绑架带走,想必白人小孩已经意识到了白人与黑人是敌对的。所以在影片结尾时,白人母亲看到黑人闯入是时还保存着理智,仅是举枪恐吓,而小孩只看到了黑人的背影就直接将其击毙。前后的态度对比显示了白人小孩延续了种族歧视的思想观念。

然后,黑人与白人遭遇暴力后的反应。白人群殴黑人父亲时,黑人母亲及时地拨打了报警电话,只是太过恐惧悲伤了,没说出有效信息。当警方问其具体位置及施暴者的外貌特征时,她哭着回答:“我们只是来超市买点东西”。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们遵纪守法,我们没有事先挑衅。”或许她并非因太过害怕而说不出信息,而是她明白,即使报警了,他们的权利也得不到保护,因为极端的种族主义情绪依然存在于美国普通民众中(何晓跃,2017)。形成对比的是,白人父亲被绑架后,电视上就播出了其被绑架的新闻,并表示警方正在寻找中,这体现了美国社会对白人的保护更全备,至少白人愿意相信警方能够帮助自己。

最后,黑白两色家庭的教育。白人家庭追求的是自由、快乐。白人母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劝阻:在白人父亲打电话给朋友,想教训一下黑人父亲时,她劝阻,没有成功;在白人小孩询问父亲是否可以去冲浪时,她劝阻,没有成功;在家里有人非法入侵时,她让白人小孩躲在床下不要出来,也没有成功。在孩子看来,妈妈的意见不重要,因为爸爸才是做决定的人,相信他认为,如果爸爸在场的话也会支持他直接击毙入侵者,但白人父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死亡。黑人家庭的教育在影片中没有明显的表现,但黑人小孩目睹父亲遭人殴打时只是在车内按着喇叭,记下了对方的长相,日后实施报复,而非像白人小孩一样直接冲出来追赶绑匪车。因为在白人小孩的世界里,大人不会伤害孩子,所以他敢下车追赶;而黑人小孩遇到的暴力就不计其数了,他不相信警察,这才是他的家庭也是这个社会一直教育他的内容。

三、结语

《肤色》是一部十分精彩的短篇电影,向我们展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情节曲折,结局令人唏嘘。白人种族歧视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间传递给了下一代,而下一代则会继续上辈人的恩怨,彼此仇视,正如影片中的黑人小孩目睹了父亲被殴打后实行报复,而白人小孩击毙了被全身纹黑的父亲之后更会带着对黑人的恨意继续生活。导演通过许多修辞反映了现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这是我们需要细细品味的。

参考文献:

[1]刘艳明. “美国系统性种族主义理论综述”[J]. 《北京社会科学》, 2019 (03): 119-128.

[2]何晓跃.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特征、成因及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3):104-111.

[3]李欣, 段静.“《疯狂动物城》: 美国社会的现实隐喻”[J]. 《电影文学》, 2017 (08): 109-111.

猜你喜欢

种族歧视修辞肤色
肤色(外一首)
人的肤色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肯尼亚中餐馆因“种族歧视”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