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研究
2019-09-10胡建华文虹琼赵玉文
胡建华 文虹琼 赵玉文
摘 要:针对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做好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山区马铃薯产量较低的原因,如种薯品种多而杂、质量较差,栽培管理不当,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等,提出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要点,能够保证山区马铃薯产量逐年丰收稳产。
关键词: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
马铃薯又常被人们称作土豆与洋芋,种植面积比较广,在2016年,我国农业部门发布有关文件,认为马铃薯可以作为主要的粮食产品实施产业化种植。此项文件的发布,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大力支持。结合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现状能够得知,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配套技术示范核心地块产量大幅增加,增幅达20%,增产效果显著。通过农技推广部门5年时间的辛勤工作,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55.8%,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面积达13.3万hm2。
1 山区马铃薯产量较低的原因
1.1 种薯品种杂乱且质量较差
在各项条件完全相同的基础上,种薯质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特别大,马铃薯种薯市场比较复杂,品种多而杂,种薯脱毒不干净,甚至有普通种冒充优质脱毒种薯的现象。虽然马铃薯种植技术比较简单,但是,在部分偏远山区,马铃薯商品率低,大部分仅作为饲料用,薯农生产意识较差,规模化种植难度比较大,很多村民没有认真按照繁种程序进行种植,使得马铃薯种薯质量不断下降,混杂薯与病薯比较多,影响山区马铃薯的产量。
1.2 栽培管理不当
山区马铃薯栽培管理,既可以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也可以采用精细管理方式,与粗放管理方式相比较,精细管理方式能够保证山区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得到更好提升。在一些山区,因为马铃薯种植栽培管理不当,农户采取粗放管理方式,没有灌溉条件,没有合理安排轮作,重茬时间长,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意识差、不及时,马铃薯病害发病严重,如威宁县7月10日左右7 d除抗病品种外,几乎毁灭性暴发晚疫病。还有近年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生产性能下降,对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1.3 外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因为山区的地理条件特殊、环境气候变化比较大,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气温、降雨影响马铃薯出苗生长。近年来,山区马铃薯产量也逐年下降,品质较差。为了保证山区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得到双重提升,当地的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水平,并加大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力度,减小外界气候条件对山区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产生的影响[1],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4 政府部门对马铃薯产业的影响
地方政府和业务技术部门对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应当充分论证当地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人力资源、政策扶持、市场营销等必须完善具备,这样马铃薯产业才能发展壮大,生产技术推广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农民利益才能最大化。而有些政府领导,地方产业发展意识迫切,政绩观念强烈,缺乏科学依据支撑,大搞“一刀切”,盲目引进所谓高大上技术或企业,浪费地方资源,打击产业发展激情,更有一些利益关系掺杂其中,一些领导及专家对某些区域产业作诱导性指示,误导和引诱地方政府制定不切实际的政策,套取政策红利,让产业发展走弯路,导致地方发展进度缓慢。
2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要点
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其块茎部分,马铃薯内部含有大量的淀粉,经过一系列加工之后,可以做成馒头、面包等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蛋白质,而且人体能够快速吸收。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比较大,在一些偏远山区,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较为落后,马铃薯产量较低。在山区,通过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通过做好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工作,能够保证山区的马铃薯种植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的大力推广,能够保证马铃薯品质得到更好提升,进一步实现农业增产目标[2]。
2.1 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实例
在威宁县,通过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13.3万hm2,因贵州实施玉米调减政策,推广面积快速提升,在马铃薯高效技术推广示范区域产量显著提高。威宁县被定为南方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省、市、县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马铃薯产业,催生和培育了多家马铃薯合作社和企业。因技术、资金及经营理念差异,各企业对威宁县马铃薯产业贡献不一,甚至有一些企业盲目引进带有病害的品种,给威宁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大量外调种植进入威宁,严重扰乱威宁县马铃薯市场,打击薯农生产积极性。
2.2 山区马铃薯品种选择要点
结合威宁县多年马铃薯生产经验,种薯质量优劣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必须依据气候、土壤、种植模式选择适宜的马铃薯品种,尽可能选择适应性较强、品质上乘的马铃薯品种进行栽种。通常情况下,品质较好的种薯具有高产量、抗病害能力较强等特点。确定好马铃薯种薯品种之后,做好相应的播前种薯处理工作:一是种薯的处理。采取晒种的方式,唤醒种薯。尽量在晴天作业,将筛选的种子放在温度为12~15 ℃条件下预醒,解除休眠期。在晒种期间要每天翻动1次,保证早熟马铃薯能够均匀见光,筛除混杂种薯,经过2~3 d晒种操作后,切块催芽。二是种薯切块消毒。种薯切块尽量保证1~2个健壮芽,不宜留多个芽眼,避免出苗时苗弱而多。切块时刀具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种薯切块后用消毒杀菌粉剂2 kg快速拌匀50 kg薯块,尽量让切面覆盖接触药粉。消毒杀菌粉剂制作:70%甲基托布津2 kg和72%农用链霉素1 kg,加入50 kg滑石粉均匀混合。三是种薯催芽。催芽能促使幼芽快速发根,增加萌芽的速度,使其提前出苗并整齊,提早上市。一般催芽操作选择在播种前7~10 d开展,采取切块消毒的薯块50 kg均匀摊铺于地面,喷洒5~10 mg/kg赤霉素,薯块充分湿润后收集成堆,用麻布片覆盖堆存3~5 d,再次摊开,喷洒一次5~10 mg/kg赤霉素后播种。
2.3 做好马铃薯田间管理工作
田间管理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人为控制手段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为了保证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得到更好推广,技术推广人员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户更好地认识到做好马铃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做好马铃薯田间管理工作,能够减小外界不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产生的影响,进而更好地提升马铃薯种植产量和品质。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较而言,马铃薯的生长周期比较短暂,通过加大田间种植管理力度,能够帮助农户更好地发现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及时进行人为管控,减少外力影响,增强马铃薯抗性,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3]。马铃薯生产首先是进行土地整理,冬前深耕30~40 cm,充分旋耕耙细,剔除杂草、秸秆、残膜和石块。播期及时播种,播种深度以10~15 cm为宜。马铃薯栽种完毕后,定期进行除草,减小杂草对马铃薯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做好施肥工作,结合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情况、种植模式,在适合的生长时间内进行施肥。施肥可以采用喷施或者点施方式,严格控制肥料的施加量与次数,防止出现因施肥量过多而烧苗的现象。
2.4 加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力度
病虫害对馬铃薯产量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山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病虫害,会降低马铃薯的品质与产量。因此,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大病虫害技术推广力度,让农户更好地了解病虫害对马铃薯产量所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达到提升山区马铃薯产量的目的。在马铃薯选种阶段,农户需要结合山区气候环境特点,选择抗病性比较高的马铃薯种薯。如果山区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农户可以采用深埋方法来处理,避免病虫害出现较大扩散。农户也可以采用防虫网,有效防治病虫害[4]。如果马铃薯发生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农户可以喷洒适量农药,并做好相应的施肥与除草工作,为马铃薯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5 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
在山区马铃薯种植环节,当地的农业部门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并加大马铃薯高产技术研究力度,保证山区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人员来说,要深入到基层,加大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解答。为了保证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农业部门还要大力建设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研究基地,打造规范化种植基地,保证山区马铃薯种植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技术推广人员还要主动学习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并结合当地的马铃薯种植现状,包括外界环境、气候特点等,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保证山区马铃薯种植水平得到良好提高[5]。
3 结束语
通过对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要点进行合理分析,例如,做好选种和催芽工作、加大马铃薯田间管理力度、加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力度、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等,能够保证山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当地农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提高山区马铃薯的产量。
参考文献:
[ 1 ] 赵海红,刘自勇,王士强,等.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限制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种业,2019(4):49-50.
[ 2 ] 马晓军.旱区马铃薯覆膜种植技术与增产原因的问题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7):123-124.
[ 3 ] 冯社芳,莫英花.津引8号马铃薯在豫西山区的引进推广与关键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9,7(2):92-94.
[ 4 ] 杨国梅,罗璐萍,孙刚.云南临沧市马铃薯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22-23.
[ 5 ] 李春燕,王苏韵,田建新.山西沁源县马铃薯营养特性与配方施肥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9.
(收稿日期: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