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表达
2019-09-10韩雨晴
韩雨晴
摘要:人看到这个世界依赖于光的传播,影的塑造。在视觉艺术创造中,都离不开对光和影的运用,而影的作用也是光的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密不可分。本文主要围绕通过视觉艺术中绘画和摄影的创作,光的表达方式来探讨,进而探析光这种媒介的传达信息的影响。
关键词:光;绘画;摄影;影;表达
一、形象表达
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要问绘画所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物理的因素,回答就是光,一般事物要变成可以眼见的,都有要靠光。”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风景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与伦勃朗不同的是他更擅长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对描绘水汽弥漫的状态。透纳喜欢用耀眼的光线描绘充满力量、速度和运动氛围的绘画作品。直到临终前,他依然呢喃着:“太阳就是上帝”。在画作(图1、图2)中他还会加入故事情节,更加形象生动,这都源于他是一个体验派,必须自我亲身经历,力求感受真实,这样的作品感染力自然更强。他在艺术生涯的后期虽然患有眼疾,却依然坚持注重转瞬即逝的光影表现,这也为后期的印象派做下铺垫,为《日出· 印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莫奈早期是受到启蒙老师欧仁·布丹的影响,由于他非常喜爱在真实的户外光线下,从自然中作画,当然,他也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学生莫奈的,“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他的这个信念也是印象派的前身。而莫奈了解透纳作品则是因為在普法战争时期,莫奈和毕沙罗来到伦敦看到了透纳的作品,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念,相信光线和色彩的神奇效果比一幅画的题材更重要,并由此借鉴了透纳的技法结合自己的风格,创作了《日出·印象》(图3)这一重要画作,画面描绘的是莫奈的家乡阿弗尔海港的日出景象,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熟悉的海岸,熟悉的景色,熟悉的环境气候,因此这幅画里充满着生活气息,真实生动。清晨海港,薄雾弥漫,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清晨和海面带来一抹暖色,几艘小船缓缓驶近,远处的轮船仿佛也开始有了一天的工作,整个海港在那抹红色的照应下渐渐苏醒,清凉的晨和海面与红彤彤的太阳形成了对比,对光的准确表达,赋予了画作灵魂,也正是他将转瞬即逝的光与色瞬间,以及细微的几页小船和船上人的描绘,才让整幅画有了生命力。使得观者也会有种参与感,忠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对光的形象表达中,莫奈善于捕捉瞬间时光,并将其定格,光不再是服务于物体,而是物体效劳于光,画面的色彩也会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统一性。在探索光线和视觉的关系基础上,大胆革新,并超越同时代的画家,以及对宗教和历史的依赖,将艺术和自我主观情感结合进行形象表达,摸索出精细或粗糙的技法和物象的连接。
二、个性表达
画家将光寄托于画笔之上,摄影师将光寄托于相机中,光却是用影在表达。影子格外青睐,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伴随着光影交错。“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人认为两者互相对立,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有的人认为光与影是融合的,互相依赖,相互转换。而艺术的有趣之处和生活底蕴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小时候最开始有意识的光影活动应该是手指影,在光线的照射下,投映到墙上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小动物都会觉得很神奇,阴影有了千万种形态。山下工美说过:“阴影象征着生命的另一个维度,也许是比原物体更真实的东西。”许多物体在有光的前提下都会产生影子,影子也会与物体产生呼应现象,但它模糊的形态也可以带给设计者和观者发挥空间。
在摄影中,光与影的表达更像是是“正负”空间的较量。由于技术的限制,早期的摄影作品都是黑白的,黑白摄影给摄影师提供了一些神奇的轮廓,光照也不再仅仅是照射、传播的作用也有了表达的“特效”。
没有哪一种造型手段能像摄影那样,用从纯白到纯黑的无数个灰色层次的变化,把物体的立体感那样生动地表现出来。——大卫·罗森菲尔德。
的确,对于物体的拍摄上,按照亚当斯的黑白摄影理论,在一张优秀的黑白摄影像里,应该包括11个梯度的黑白,这些黑白将主体的轮廓和细节进行勾勒,营造空间感、体积感。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领域也在拓宽,拍摄方式、媒介、功能、定义、意义都在变得多元化,但无论摄影领域怎样变化,摄影作品都与光影无法分割。目前,摄影被分为三类:一类是媒介上的摄影,即用来传播的视觉语言;一类是艺术摄影,即摄影被用来作为摄影师表达的工具;还有一类是大众摄影,即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是生活的一部分。画面里如果缺少光的利用,拍摄的物体则不会有立体感,影则是立体感表现所能看的到的“空间”。
三、拓展表达
由于光的不定性、空间性以及时间性,让人产生了不同的视觉、视知错觉等感受。这种视知错觉,也是光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当光通过空间、形状、材质、颜色、情境等进行表达时,任意一条件存在差异,造就的表达感受都会差生偏差。
马克思:“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表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并不一定“一致”。光有时候也会欺骗人的眼睛,我们透过物体可以看到的光,产生了错觉感受。
伦敦大学教授包拉托,关于视觉假象的分析演讲中叙述了产生错觉的要素。在演讲开始,他先和观众做了一个小游戏,相同颜色的小色块分别放到黑、白色板上,包拉托要观众挑出两块板上颜色相同的圆片。大多数观众选择了看上去相同的橙色或者绿色,但到了白色板上呈现的却是不同的颜色。这真的很神奇,包拉托认为是背景决定了一切,但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他向我们解释了原因,我们根据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的线质来观察事物,颜色让我们能够分辨外观的差异,通过感官,眼睛接受光线,不仅仅是物体的颜色,还有它们发出的光的颜色。这就是视觉假象的一个例子。虽然看见颜色是我们大脑所做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但就仅仅是这么一项工作,以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背景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但在这里,包拉托不仅只是告诉我们“背景很重要”,而是希望解释“为什么背景很重要”。因为这才能解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角色,作为一个个特殊独立的个体,是如何看到我们所做的事情的。
由于我们眼睛所接收到的一切视觉信号,其实这决定于很多因素,比如物体本身的颜色、光源的颜色以及我们与物体之间环境的颜色。这就使得我们所看到的相同的一幅图像,可能取自于截然不同的来源。包拉托则用来自不同物体透过不同滤镜得到相同的图像为例子,让我们相信,从理论上说,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信息,可以说,都不具备任何客观的意义。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恐慌了,那我还能相信我所看到的东西吗?包拉托解释称,我们的大脑是在逐渐学习着去“看”:大脑会从我们所看到的信息中提取出不同的模式,并将它们同过去的行为、经验,以及外界的信息关联起来,从而得出一个判断。如果不仔细观察,人们很容易忽略它的影响,从而产生误判,可以称得上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错觉盛宴”。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4页
[2] 全泉,李佳丽,摄影中的光影研究,艺术品鉴 2018.2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