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抢跑”式早教的后果

2019-09-10杨俊红

学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早教后果反思

杨俊红

摘要: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还未上学,就要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地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量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拔苗助长,坑了家长害了娃,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 反思;超前;早教;后果

中国有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父母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现在更好一点、比别的孩子更快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于小孩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直被许多家长视为“至理名言”。我们身边有许多父母,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还未上学,就要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地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真的能使孩子比别人学得更好吗?对这个问题,我反思自身25年的教学,观察了身边很多孩子学习和工作发展状况,发现这种“抢跑”式早教,孩子赢得了起跑线上的优势,可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有很大的负作用。

孔子早就说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美国一所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对天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一个孩子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和智商。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慢慢长大,即便是“天才儿童”,也经不起过分的“拔苗助长”。 ”

表面上看,“抢跑”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孩子在“抢跑”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会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抢跑”式早教,坑了家长害了娃,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后劲不足”

由于已经提前学习了该年龄段的知识,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就不再认真听课,久而久之,上课的专心度会弱于其他同学,对新知识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也会降低。另外,很多“抢跑”学生更容易上课溜号、扰乱课堂、不写作业、不复习等。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恰恰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3年级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多年的观察发现,曾经“抢跑”过的学生,90%以上都会在3-5年级出现成绩下降、名次下滑等现象。而不“抢跑”的学生则大多成绩稳定,并因为“抢跑”者后劲不足,班级名次有显著提高。

2、让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

孩子还小,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玩,这个时候本应让孩子更加自由的玩耍,尽情的享受童年的乐趣。然而,很多家长却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而将孩子送去早教。这样子,孩子的童年从很小就开始面对各类书本,根本没有时间接触别的东西。因此,早教让孩子失去了更多的童年乐趣。

3、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一位专家这样说。过早地给幼儿灌输知识,会影响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在人生这盘棋上,想象力、创造力远比知识更容易成为成功的因素。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使孩子的头脑过早地“格式化”,得不偿失。

4、磨灭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产生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好问正是孩子共同的特点,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培养兴趣,让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兴趣爱好”充斥,奔波于各类从早教、幼儿园到高三的培训班、特长班、兴趣班。他对事物的好奇心将会慢慢消失,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去探索,甚至为了迎合父母变得功利。

5、错失本年龄阶段的“成长重点”

教育抢跑的家庭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化知识或“才艺”上,但却忽视了本阶段真正育重点——培养良好习惯与性格、拓展眼界、锻炼思维,以及发展想象力。事实上,有许多品质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绩。有调查显示:成绩处在班级前15名的学生往往具有专注、协调、兴趣广泛、乐于沟通、独立思考的素质,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大多上课走神、读书跳字、缺乏兴趣、人云亦云、缺乏深度思考能力……而这些有利于学习的良好品质,绝大多数是在学前习得,并在小学阶段得到巩固,最终成型的。

我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因此,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6、抑制孩子的“高层次思考”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当父母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的智力水平还无法理解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往往会逃避到一个“低层次”思考的状态,去制造了一个假象来表示他已经会做这件事了,而这样“学习”得到的技能有可能今后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重新修正。比如说,让一个两岁的孩子背乘法表,他可能也能背,但这不代表他懂得“乘法”是什么。等到他真正应该理解“乘法”的运算法则时,他可能已经习惯于以“低层次”的背诵方式去对待“乘法”运算,而很难从“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来看待“乘法”运算。

7、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比如通过玩水来感受水,通过抓虫子来感受生命。而在6岁以后,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始重组,从“感知”逐渐过渡到“理解”,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飞速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课堂教育和课本知识的年龄一般不会早于6周岁。因此,除极少数聪慧者之外,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并不能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从而感到“学不会”、“不想学”,产生无助感和厌学情绪。有些家长在学前阶段让孩子超前学习拼音知识,看似在短时间内“会读、会拼、会写、会默”了,但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反复、机械地操练,孩子很可能对进入小学后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8、容易出現不良性格倾向

当一些年纪很小的孩子不愿去做(尝试)一些超越他们能力的事情时,有的父母反应是失望、不高兴甚至会对孩子生很大的气。这时孩子对父母情绪失控的状况是束手无策的,在心理学上将孩子面临的这种情况称为习得性无助。孩子如果长期被这种他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所浸染,对他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非常不好的。

即使“抢跑”成功,也不代表这对孩子毫无伤害。“逼迫学习”的负面影响是终生的。如果家庭成员执意让孩子学习,就会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将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宽容、不懂合作、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烈,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常常被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正是这句话,让无数家长着急得寝食难安。其实,学习也好,人生也好,绝不是一鼓作气的短跑,而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对于长跑来说,是看谁第一个起跑,还是看谁笑到最后?我欣赏龙应台的教育理念,不催孩子“抢跑”,而是用“孩子你慢慢来”的心态,蹲下身去,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声音,陪伴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笑着到达“终点”。

猜你喜欢

早教后果反思
勿将“早教”与“早教班”混为一谈
众荣的后果8则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贪小便宜的后果
省钱的后果
早教QA
早教QA
早教真那么神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