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指导,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
2019-09-10方晓义
方晓义
什么是学生发展指导
“学生发展指导”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发现经过高中教育之后的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要求和挑战,于是在波士顿建立了第一家职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指导。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心理卫生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学生发展指导内容由单纯的职业指导扩大到学生个体生活的各方面,扩大到关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今天,学生发展指導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关注学生学业、个性社会性和生涯等方面发展的一项成熟的运动。无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马来西亚、尼日利亚、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指导制度,不仅建立了与学生发展指导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而且还形成了如美国的“综合性发展指导模式”、法国的“方向性发展指导模式”、日本的“生活指导模式”、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训辅三结合模式”等成熟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在促进学生学业、个性社会性、生涯等方面发展,以及减少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如今,学生发展指导已经成为与教学、管理并重的现代学校三大职能之一。
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对学生发展指导的需求日显迫切,我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以及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开始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发展指导,纷纷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国内外有众多的学者对学生发展指导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基于这些界定,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指导是学校在教学任务外,为全体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业、生涯、生活等方面提供的课程活动、团体辅导、个别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概念强调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发展指导是学校在完成教育任务之外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学生发展指导不能取代学校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有益补充,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第二,学生发展指导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者个别学生,是以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少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的模式;第三,学生发展指导应该涵盖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等方面,是全方位、系统的指导,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参与和协作;第四,学生发展指导包含了不同水平的指导,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指导课程等指导形式,也有面向部分学生的团体辅导等指导形式,还有面向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等指导形式;第五,学生发展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寻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路径,改变过去长时间实行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和要求,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管”,就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强调的那样,“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指导原则
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发展需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按照心理需求满足理论,对其心理需求的满足是成为学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个体已有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所处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然后提供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指导。
调查全国10个省市84所普通高中学校近25000名高中学生,我们发现,在发展需求方面,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既存在共同性,又存在差异性。共同的一点是都将人际交往的需求排在第一位。选择人际交往需求的学生比例超出60%,显示出高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但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也表现出很多不同特点,如北京等大城市的高中生对生涯发展的需求很强烈,但一些中小城市的高中生把学业发展的需求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即使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仅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供我们认为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发展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均表明,个体不同领域的心理发展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每个阶段都有其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个体只有完成了所处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否则,其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问题。因此,像美国、芬兰、英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不同学龄段学生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美国学校咨询委员会提出,学生要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的发展任务:(1)学业——认识个人素质、教育和受训,以及工作之间的关系,决策、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和沟通能力等;(2)生涯——具备做出生涯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等;(3)个性社会性——认识和欣赏自己,认识和理解他人,认识和感激家庭等。我国也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包括三大领域六个方面的18种能力。学生发展指导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提供适合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也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学生心理发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等都告诉我们,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和倾向。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如音乐、言语、逻辑、视觉等。由于个体所拥有的智能的不同,使得有的学生更擅长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更擅长于艺术创作,有的学生更擅长于体育运动。也由于个体所拥有智能的不同,个体适合的职业类型也存在不同,有的更适合于研究性的职业,有的更适合艺术性的职业,有的更适合社会型的职业等等。就连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学生属于动手型的。不止如此,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和节奏也有差别。与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有的学生发展速度与此相当,有的发展速度超前,属于早熟型,而有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属于晚熟型的。由于学生发展潜力和速度的差异,我们就应该摒弃过去按照统一的标准诸如学习成绩、考上好大学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做法,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提供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发展指导
在对国内外已有学生发展指导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学生全方位三级发展指导模式”。该模式由指导理念、指导制度、指导内容、指导形式和指导步骤5大模块组成。指导理念包含9大理念的转变,指导制度包括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发展指导组织结构的建立,指导内容包括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5个方面,指导形式包括三级指导,指导步骤分为5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重点对指导形式进行阐述。下图呈现了三级发展指导模式。这个模式既关注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级指导。一级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的形式包括发展指导课程、学科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我们对全国84所高中学校的调查发现,由于学业方面的压力,即使那些很重视学生发展的学校,开展发展指导课程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展发展指导课程的时间呈下降趋势,造成发展指导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方面并没有显著的作用。不管增加多少发展指导课程的时间,也只是非常少数的老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氛圍,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做到“全员参与”,开展学科渗透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科渗透是担任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发展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每门学科与自己发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此外,学校还应增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与社会发展和应用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改造,深受学生的喜爱,也符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伦特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对“学习经验”的强调。而且,我们对84所高中生的调查发现,社会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个性社会性和生涯的发展,减少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面向部分学生的二级指导。二级指导面向的是部分有特殊需要和发展困惑的学生,目的是促进这些学生的发展和预防其问题的发生,采用的形式包括选修课、社团、讲座和团体辅导等。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校都开有选修课、社团、讲座和团体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社团、讲座和团体辅导。
面向学生个体的三级指导。三级指导是真正意义上的个别指导,也是贯彻落实“寻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路径”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个别指导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效果要好于发展指导课程的效果。个别指导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导师制。我们国家很多学校也在实行不同形式的导师制,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的全方位三级发展指导模式在三级指导中提出了三级导师制。
此外,学校要围绕导师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考核方式和标准等,以确保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